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3171500000044

第44章 家庭常见疾病(43)

4.家庭护理:

(1)病儿居住处应有蚊帐或其他防蚊设施,环境要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做好室内降温,室温应保持在26~30℃以下,有条件者可用空调控制室温,五条件者可采用洒水、放置冰块、凉水擦凉席等简易降室温的方法。

(2)病儿的饮食。由于发热和惊厥病儿体力消耗很大,故应注意补充营养和热量。根据情况给予各种果汁、奶制品、豆浆或其他营养丰富的流食。

(3)注意口腔护理。昏迷的病儿容易发生口腔感染,为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3%双氧水或野菊花煎剂,每日2~3次清洗口腔。发生口腔炎时,可用1%龙胆紫涂擦,或于患处涂敷冰硼散、青黛散等中药。

(4)皮肤的护理。病儿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在身体骨头突出部位如骶尾等处要经常用热毛巾或30%酒精涂擦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褥疮。重症病儿应定时翻身、拍背,帮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5)发热的护理。可进行物理降温,如在头部、体表大动脉处,双侧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用酒精擦浴、凉水擦浴、凉毛巾湿敷等。

5.预防方法:

(1)按时到卫生防疫部门给孩子接种乙脑疫苗,这对预防乙脑有良好的效果。在乙脑流行地区6个月以上的小儿,在春末夏初乙脑流行前应按卫生防疫部门的规定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每年还应加强或复种一次。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防止漏种。

(2)积极开展群众性灭蚊和防蚊工作,这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冬、秋季以消灭越冬的蚊子为主;春季以清除蚊子孳生地,消灭早晚幼虫为主;夏季以消灭成蚊为主,同时要注意消灭幼蚊。采用药物喷洒、烟熏、清除积水及翻盆倒缸、堵树洞等方法,做到突击与经常相结合,灭早、灭小、灭了,有计划地进行。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充分利用蚊帐、避蚊油、蚊香等防蚊驱蚊。

(3)管理好家禽、家畜,因为他们能储存乙脑病毒,所以在城市家庭不应饲养鸡。鸭,在农村饲养这些动物时,要做到有圈有窝,每半个月喷洒灭蚊药一次。对重点牲畜如马和猪应进行疫苗接种,以降低带毒率,控制乙脑流行。

(4)及时隔离病人和乙脑疑者,不但可以防止传染,也可达到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在隔离区应重点做好灭蚊和防蚊措施。一般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因为小儿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常在地上玩,将蛔虫卵经手入口带入体内而染病。发病后症状多不明显,往往不被家长所重视。实际这种病对孩子的健康、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蛔虫的一生可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就是平时所说的蛔虫。每条雌虫一日可产虫卵20万个左右。虫卵从病儿的大便排出后,就开始慢慢的进行孵化,一般经10日左右就开始变化成形,再过一周左右就可变为幼虫。在没进入人体前,幼虫一直在卵壳内,即平时我们所说的“成熟卵”。这种成熟卵如果不直接受阳光的照射,也不受高温的影响,它可以生存几个月至几年。如果孩子吃人这种成熟卵,卵中的幼虫就会脱壳而出,在孩子体内开始旅行。首先它穿过肠壁,进到血管内,然后随血流到肝脏,再到肺脏。到肺脏后可穿破肺的毛细血管到肺泡里,随着呼吸管道向上爬,通过气管,又转变方向到食管,从胃到小肠。此时幼虫就不再旅行了,躲在孩子的小肠里,吸取营养,渐渐长成成虫。成虫在肠子里能成活1年左右。

1.疾病特点:

(1)蛔虫在人体旅行期间,当它到达肺脏后,穿破肺泡时可造成创伤,引起肺出血,同时也可引起蛔虫性肺炎。小儿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丝、气喘等症状。

(2)当它到达小肠后,如果幼虫和成虫不多,一般孩子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数量多,就会出现肚脐周围痛,多呈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有时还会出现饥饿感,但不想吃饭,夜间睡不好。

(3)由于蛔虫在人体内生长过程中,经常排出一种毒素,可使人的脸发肿,全身出荨麻疹,孩子还可出现烦躁不安,夜间睡觉时咬牙等。严重者可因蛔虫消耗人体内的营养过多而发生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和贫血等,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区别要点:

(1)识别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的依据是,小儿有从口中吐出或从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现象,或经医生化验大便时,发现有蛔虫卵。

(2)有时因蛔虫在体内乱窜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等并发症,对此应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相区别,或请医生诊治。

(3)在民间有些人常用以下现象作为识别蛔虫的方法,如面部白斑、巩膜有形状不规则的蓝色或紫褐色小点、舌尖及舌侧面有高出舌面的红色小刺、指甲有白色小点等,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原因都可造成这种现象,所以不能用这些作为诊断蛔虫病的依据,以避免滥用驱虫药而且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家庭治疗:

(1)驱蛔治疗。可酌情选用驱蛔灵,特点是疗效高,副作用小。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160毫克,总量不超过3克,分2次口服,连服2日;驱钩蛔,每日每千克体重1.5~2毫克,晚上睡前顿服。

(2)中医中药。乌梅5个,川椒6克,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家庭护理:

(1)按时按量应用驱虫药。服驱虫药应遵医嘱,切不可乱给小儿买药吃。因为所有的驱虫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滥用会造成药物性不良反应。对医生给的驱虫药也应了解其性能及毒副作用,以便做到胸中有数。如常用的驱蛔灵可麻痹蛔虫的肌肉,实践证明用后很少见蛔虫乱窜现象,对于没有成熟的蛔虫也有治疗作用。但孩子服药后常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如果用量过大,可出现震颤、肌肉乏力、共济失调等。中药使君子也有驱虫作用,新鲜的使君子疗效好,放久了就失去了治疗作用。

(2)腹痛时的护理。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作腹部热敷,或用手给患儿进行腹部按摩以减轻疼痛。

(3)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因为蛔虫有喜欢钻孔的习惯,它可以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这时病儿可出现心口窝处阵发性钻痛及频繁的呕吐,有时还可吐出蛔虫;蛔虫钻入阑尾后,可引起急性阑尾炎;如果蛔虫聚集成团,把肠管阻塞,就可发生肠梗阻,病儿可出现阵发性腹痛及呕吐、腹胀、不排气、不解大便等现象。对于患蛔虫病的孩子,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在托幼机构或小学校定期对蛔虫病进行普查,发现蛔虫病患儿,应及时驱虫。这不仅保证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及时地消除传染源,降低虫卵污染土地的密度,减少传播机会。

(2)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大便。小的孩子在大便后,家长应及时清除。不要乱倒,应把大便倒在便池或倒在粪坑里,盖上土或加盖,经过发酵后再作肥料。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脏手拿食品吃,不喝生水,不吃生的或没洗净的瓜果。教育小儿不要吃手指或将玩具放在口里吃着玩,餐具要洗净并用水煮沸15分钟后再用。

蛲虫病

蛲虫又叫小线虫,形如白线头,在人的肠道寄生。雄虫在肠内长大后,与雌虫交配,交配后很快死亡,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雌虫受孕后很少在肠内产卵,夜间孩子睡熟时,它便从肛门爬出在肛门周围产卵。这些虫卵带有黏性,常粘在肛门周围,有的粘在会阴部、睡裤、床单和被子上。每个虫卵内都含有一个将近成熟的小幼虫。雌虫多数在产卵后就死亡。蛲虫传染的方式很简单,只要吃人虫卵就可患病。虫卵在人体内约1个月左右成熟后就可繁殖后代。另外这种虫卵不怕干燥,在尘土内可生活几日,如果带虫卵的尘土被孩子吃人也会发病。因此蛲虫病容易形成反复感染,又不易自愈。

1.疾病特点:

孩子患蛲虫病后,夜晚常出现肛门痒,用手去抓,并且出现睡觉不踏实,常常哭叫咬牙等。

2.区别要点:

(1)发现孩子肛门痒后,应仔细检查肛门,可见到有蛲虫爬动。如果是女孩,还应检查阴口处有无蛲虫。

(2)如肉眼见不到蛲虫,可请医生检查大便,如发现蛲虫卵也可诊断为蛲虫病。

3.家庭治疗:

(1)驱虫治疗。扑蛲灵每次每千克体重5毫克,睡前一次内服;也可用驱蛔灵每日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分早、晚2次服。

(2)中医中药:

①石榴皮3克,槟榔4.5克。每日1剂,顿服,连用3日。

②苦参30克,黄柏、苦楝皮各15克。每晚睡前熏洗肛门。

③石榴皮30克,食醋15克。先水煎石榴皮,然后加醋。每晚睡前熏洗肛门一次。

4.家庭护理:

(1)发现孩子患了蛲虫病后,要注意不使其通过自己的手再吃进蛲虫卵,以消除重新感染的机会,这样就能防止新的蛲虫在体内生长繁殖。待原有的蛲虫死后,病也就好了。要想作到这一点,除上述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在晚上睡觉时,家长应给孩子穿上满档裤,最好裤角带有松紧带,防止病儿在抓痒时,把虫卵粘在手上。另外,每日清晨应给孩子用温开水清洗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特别是有皱褶处和会阴部要清洗干净,这样既可减轻瘙痒又可将虫卵清洗掉。每日应给孩子换内裤,然后洗净煮沸消毒。病儿的被、褥和床单不能每日烫洗的,应经常在室外日光下暴晒。每次大便后或晚睡前洗净肛门后,可用2%白降汞软膏或10%氧化锌软膏涂抹在肛门周围,或用蛲虫软膏油(含0.2%龙胆紫及30%百部浸膏)挤入肛门内。连续应用7日就能杀灭爬出体外的雌虫和虫卵。

(2)注意观察病情。生活在肠道内的小蛲虫,有时可钻到阑尾里面引起阑尾炎,此时病儿可出现发热、右下腹痛、用手按时腹痛加剧、猛抬手时出现反跳痛,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蛲虫爬出体外还可钻入女孩的阴道里、输卵管里而引起子宫和输卵管发炎。对以上并发症,一旦发现,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蛲虫病的传播方式与防治措施。对儿童机构应进行普查、普治,反复进行集体治疗,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人员在内。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应经常给孩子剪指甲,经常洗手,尤其是在饭前和便后要把手洗干净。帮助孩子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坏毛病,勤换洗内衣内裤,这样可减少自身感染和传染给别人的机会。

(3)注意搞好环境和室内卫生,地板及用具应经常擦洗,清扫时应防止尘土飞扬。玩具等可在日光下暴晒,要勤晒被褥,勤烫洗内裤,尤其是患儿在内裤洗净后要煮沸消毒。

钩虫病

钩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它只有1厘米左右长,寄生于人的十二指肠及小肠里。每条钩虫一日就可产卵上万个,这些钩虫卵随大便排出人体外,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孵成幼虫。小儿接触了这些幼虫,极易染病。学龄前儿童患病率高,农村发病多于城市。钩虫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人的大便里含有大量的钩虫卵。如果病人随地大便,或粪便未经过无害化处理,虫卵就可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孵出具有传染性的幼虫。当孩子光着脚或光着身子在田地、菜园内玩,接触这种幼虫后,幼虫就可钻入皮肤,然后进入小血管,随着血液循环从心脏到肺脏,穿出血管到肺泡,随着黏液上至气管,一部分经咳嗽排出,另一部分可被咽下进入小肠,而后发育为成虫,开始吸血。也有部分小儿是因尿布掉在地上被染上,或被幼虫污染的蔬菜及食品经口直接进入小肠而发病的。

1.疾病特点:

(1)孩子患钩虫病后,轻者可无症状。在幼虫侵入皮肤处可出现局部红肿、发痒,皮肤可出现小斑点状及丘疹,继而形成水疱,俗称“粪触块”、“粪疙瘩”,一般几日就可消退。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少数病儿可因对幼虫有异性蛋白反应,而发生荨麻疹。

(2)当幼虫进入肺脏后,病儿可出现咳嗽、咳痰、痰里带血丝和发热等症状。这些呼吸系统症状可持续数日至1个月左右,才能消失。

(3)当幼虫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后,初期病儿可出现食欲亢进,好食易饥,但体力却明显下降,故有“懒黄病”之称。另外还可出现上腹部痛。后期则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由于钩虫叮咬人的肠壁,不断地吸血并经常更换吸血的部位,同时分泌出一种影响血液凝固的物质,因此病人肠壁上出现新、旧伤口,并发生不断地出血,使病儿失去很多血液而造成贫血。此时病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头晕、心慌气短、不想吃饭等。

(4)病儿还可出现以下轻重不一的神经系统症状,初期可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以后的病儿还可出现异嗜症,如吃生米、生豆、土块、煤渣等。后期则出现烦躁不安、神经过敏等。

(5)患钩虫病后,大多数病儿可出现皮肤粗糙、头发稀疏易脱落、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2.区别要点:

(1)在钩虫病流行区,有赤手、裸足在菜园玩而接触泥土史者,并出现有典型的皮炎。

(2)出现食欲亢进或减退、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功能失调等表现,异嗜症,程度不同的贫血及发育营养不良等,应考虑本病。

(3)确诊应靠化验大便中有钩虫卵或孵出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