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3173500000027

第27章 内科(26)

检查:腰、臀、腿部有灸痕十余处,臀肌弛张,萎软无力,腿肌萎缩,膝呈蜷屈状不能伸,伸则剧痛,面色青白,提冷着重衣,脉沉迟。诊为寒痹型腰腿痛。以强腰散外敷,五次后痛稍减,10次后痛大减,可步行来院。经二月余治疗,基本痊愈。

23.9加减痛风方

〔组成〕生麻黄10克川桂枝10克制苍术10克熟附片10克防风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15克全蝎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淤。

〔主治〕风湿顽痹。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屈伸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淡苔薄微腻,脉象细弦带涩。

〔用法〕水煎,每天1剂,每剂煎服2次,首次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方解〕风湿顽痹主要隶属于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古代亦称为“历节病”、“痛风”等。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邪,病久邪气痹阻络脉,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或因久痹正虚,推动无力,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形成痰浊与淤血。因此,风湿痰淤痹阻络脉实乃本病之病理关键。针对这一病理特点,治疗则应采取祛风、宣湿、化痰、消淤的方法。朱丹溪“上中下通风痛风方”熔此四法于一炉,对本病甚为合拍。汪氏以该方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加减痛风方。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附子温经散寒,防风祛风胜湿;桂枝祛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二十经脉,祛风通络;南星化痰燥湿、桃仁活血消淤,鸡血藤活血又养血,兼制他药温燥太过;全蝎、露蜂房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当,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邪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淤。

〔加减〕寒邪偏盛,关节剧痛,形寒怕冷者加用制川、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沉寒痼冷;热邪偏盛,局部红肿,扪之灼热者加用石膏、知母、虎杖、忍冬藤等寒凉之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胀者加入枳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参入归、芪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肾补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按语〕本方是汪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方,曾以本方为j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结果临床治愈1例,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9倒类风湿因子阳性者,有14例转阴,转阴率35.9%。

〔典型病例〕陈某,女,51岁,1982年12月入院。

肢体关节酸痛1年,加剧1周。入院时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两膝、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局部怕冷,苔薄白,脉弦紧。查血沉7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认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久伏,痰淤痹阻,络脉失和。治拟散寒除湿,化痰祛淤,通络止痛。服本方10剂,疼痛缓解,肿胀减轻。续服50余剂,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如常,血沉降至15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转阴,临档近期治愈出院。

24.血液病

24.1生血增白汤

〔组成〕人参10~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首乌20克仙灵脾20克菟丝子20克肉桂3~6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赤芍30克

〔功效〕补脾益肾,养血活血。

〔主治〕虚劳、血劳。症见面色胱白、身倦懒言,动则气短,食少便溏,腰脊酸冷,两足萎弱。包括贫血,慢性再障、白细胞减少诸病。

〔用法〕人参另煎兑服,余药以水900毫升浸泡两小时,用中小火煎40分钟倒出,二煎以水700毫升煎半小时倒出,早晚空腹温服。

〔方解〕本方是根据《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生骨髓”,“肾藏骨髓之气”及后世谓“骨髓之液谓之精”、“肾主藏精而化血”、“血为精之本”等理论而制定。肾藏精生髓,既藏生殖之精,又藏五脏六腑之精与骨髓之精。骨髓之精可以化皿,有赖于骨髓之气,骨髓之气源于肾阳,故欲生血,首当补肾之阴阳,故立本方。以仙灵脾、菟丝子、肉桂为君,温补肾阳,促其功能旺盛使精可化血:首乌、枸杞子、女贞子为臣,滋补肝肾之阴,补充化精血之物质;人参、白术为佐,补脾肺之气,以利后天营卫化生和精血之间转化;当归、赤芍为使,养血活血,将化生之血能迅速运达诸脏。全方据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理论而制定。三药补肾阳,三药补肾阴,使肾中之精气充盈、髓气旺盛而化血,用人参、白术补后天之本,脾肺之气增强精血化生有源。

〔按语〕血劳一症乃疑难重症,常药难以收效,人参重用应予重视。临床上多以党参代之,通常疾病尚可,而于本病则断不可。临床表明,用人参都往往收效快捷,不易“滑坡”,疗效容易巩固。对此,不可忽视。

24.2生生丹

〔组成〕青黛(4/10)花粉(3/10)牛黄(1/10)芦荟(1/10)

〔功效〕清髓热解毒,开心窍泻肝。

〔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症见发热、形体消瘦,口舌溃疡,大便干结、肝脾肿大,胁肋胀痛,胸痛、胫骨压痛。

〔用法〕按比例共为细末,制成水丸,每天服3克,分2次口服。

〔方解〕本方启迪于《冷庐医话》所载靛花功用,悟出清髓中之热,不致壅淤的机理。青黛清热解毒凉血为君,牛黄清心开窍解毒为臣,佐以芦荟泻火清肝解郁,使之花粉清热生津。研究表明,青黛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抑制白血病毒之作用,花粉对肿瘤细胞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芦荟有较高的抗癌效用。

〔按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组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上髓性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的血液系统恶性疾患,居白血病发病率的第三位。胡氏所拟“生生丹”始用于1972年,此方标本兼顾,每救人于危难,且无毒副作用。其医术精湛,冶学严谨,可见一斑。

(典型病例)刘某,男,56岁。

1988年因腹痛就医。症见:腹痛便结纳差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检查,左颌下淋巴结1.5x1.5cm,固定无触痛,肝剑突下60cm,肋下3cm,脾肋下7cm,质中等硬,胸骨、胫骨压痛(+)。血象:白细胞15万,幼稚细胞占40%。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8.9:1,粒系增生以中晚幼为主,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DH。遂予上方。2月后,白细胞至7600/mm2,幼稚细胞消失,症状、体征转阴。

24.3益气补血汤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黄精20克山萸肉20克女贞子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20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龟板30克鹿角胶9克(烊化)大枣10枚干地黄15克

〔功效〕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阴阳气血两虚者。也可用以治疗各种贫血症和化疗后骨髓抑制所出现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可作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剂。

〔用法〕水煎,一天3次。另外,人参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方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的血液疾患。西医认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严重贫血。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再障贫血,主要是由于脾肾虚损,气血化生无源,因致气血虚损不足。故本方的设计,突出增补脾肾、补益气血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内经》“阳生阴长”的理论观点,培补脾肾,补益气血,又当以温阳益气为先。故本方把健脾益气之党参、黄芪、黄精与补肾助阳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胶等作为基本药于疾病之全过程。据临床观察,这类药似对红细胞系统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这与中医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根据“血以和为补”的原则,加入功兼补血与和血作用的丹参、鸡血藤,这类药以有改善微循环及清降病损处代谢障碍之效;加入干地黄滋阴补肾凉血,大枣健脾益气。共有补脾肾、益气血之效。

〔按语〕再障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药只能改善症状、纠正西药之副作用。至于中药的选用则以补药为主。本方除重在温补脾肾之外,尚辅以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有祛淤生新之意,与众不同,对指导临床处方用药颇有启示。

24.4理血养肝健脾汤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阿胶9克旱莲草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血滋肾,养肝健脾,益气补中。

〔主治〕每天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用法〕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和粘膜出血为主证。其病因虽有多种因素,但其病机不外肝肾阴虚,肝脏失其藏血.功能和脾气虚弱失其统血能力,而使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络之外发为本病。当归、白芍可补血活血,养血敛阴;生地、丹皮滋阴凉血化淤;旱莲草、阿胶滋阴补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则可健脾益气补中。全方九味药物配伍,具有滋阴补血以养肝,使血得其藏;健牌益气而补中,使血得其统,使血液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妄行。

〔加减〕据临床体会,治疗本病药宜甘寒,不宜温燥或苦寒,温燥伤阴,苦寒伤阳,均不利于本病。经过多年实践,筛选稳妥有效的理血养肝健脾汤作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药。但由于患者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和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选定处方,也应随之加减。例如儿童稍受时邪则易内热蕴藏,迫血妄行,发生本病,治疗宜清热凉血养阴,本方去白术、茯苓,加犀角、银花、连翘;男性中青年多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生本病,每伴鼻衄、齿龈出血,治疗宜滋阴降火、导热下行,本方去白术,加川牛膝、白茅根、小蓟等;中青年女性多肝郁化热、失其藏血和调节血量的能力,而易发生本病,多伴性情急躁,脉象弦数,若血上溢则鼻衄、齿龈出血,血下溢则使月经过多,治宜疏泄肝火,本方可加炒栀子、柴胡等;如因思虑过疲,劳伤心脾,失其主血和统血能力而发生本病,不论男女老幼,病程日久,都可出现气血两虚,可伴心悸健忘,倦怠纳减,失眠等症,治宜重补气血,本方减去丹皮、旱莲草、生地,加熟地、黄芪、党参、远志、炒枣仁、桂圆肉、龙骨、牡蛎等。

〔按语〕中医认为脾统血,主肌肉、四肢,本病出血多在四肢,故本病与脾虚有关。鉴此,在凉血止血的同时,应注意补脾。本方即为补脾止血之代表方,临床上可放胆用之。

25.食物或药物中毒

25.1绿豆甘草解毒汤

〔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石斛30克茅根30克大黄15克或30克(后下)

〔功效〕解毒益阴,兼顾心肾。

〔主治〕多种食物或药物中毒后,见发热,口干舌燥,心烦呕吐,甚则神志恍惚,小便混浊等症。

〔方解〕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之效;甘草味甘性平,对各种药物、毒物有解毒之力;丹参味苦性微寒,可活血祛淤,清热除烦,镇静安神;茅根味甘性寒,清热利尿,加速毒物排渺,并可防止出血,兼以护肾;连翘味苦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强心;大黄推陈致新,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有解毒益阴之效。

〔用法〕诸药用冷水漫泡后煎煮,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大剂量频服:一般昼夜各服一剂,必要时可服3~4剂。对于接触性中毒患者,则需清洗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