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3173500000033

第33章 妇科(1)

1.月经不调

1.1柴芍调经汤

〔组成〕柴胡6克白芍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白茅根12克番附10克地榆10克

〔功效〕清热养阴,调气理血。

〔主治〕月经鳓期、经量血多或非时出血(少量)。

〔用法〕水煎服,每天服—剂,每剂分二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一次。

〔方解〕柴胡、白芍一升散一收敛可奏舒肝解郁、清热养血、协理阴阳之效。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培元。麦冬、地骨皮、白茅根、地榆等清热凉血,在大队养阴凉血药中加入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既能制其香燥之偏,且收相得益彰之妙用。

〔加减〕本方适于因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经量血多及轻微的非时出血诸症。因实热者可酌加丹皮、青蒿、黄柏:虚热宜以生地、地骨皮为主,配滋阴壮水及阿胶等养血柔阴之品自可收功:郁热者可以本方与丹栀逍遥散合参化裁治之。

〔按语〕月经先期,行经量多特别是因血热所致者发展之渐则为崩漏,故治本症应以防微杜渐着眼,在上方调经的基础上随症加入丹参、牡蛎、槐花、樗根皮诸品。

〔典型病例〕李某,29岁。月经先期,经量过多,每次月经用纸近四包,且经前两胁胀痛心烦,口苦干,素嗜辛辣,舌红,脉弦数,刮宫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增殖。证属肝燥血热,月经先期,治当清热凉血,舒肝调经,治以上方为基础,加茜草10克、槐花20克、大、小蓟各12克。服上方五剂后诸症悉平,遂嘱其早服加味逍遥丸,晚服六味地黄丸以调理二月余,至今未复发。

1.2参苠调经汤

〔组成〕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白术9克黄芪15克枸杞子12克川断10克石莲10克乌贼骨15克

〔功效〕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主治〕月经量多、月经先期、腹痛、气短、乏力、血色素偏低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迄浸透后煎煮,始煎温度较高些,煎至沫少可用慢火煎半小时左右,以此法将两次所煎之药液混匀,量以一茶杯(250ml)为宜。每1曰服一剂,每剂分二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各温服一次。

〔方解〕全方以健脾补肾为主要阵容,但药性清淡平和,无血肉滋腻之品。补先天寓封藏固涩之药,健后天不忘升提本性。这正是本前四药与后四药用意。

此方宜于因过劳、忧思、饮食失调、房室不节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发生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属虚象者。

〔按语〕月经先期、经量多以血热论治,世人多可接受,但若用脾肾虚解释则患者难以接受,而医者又不能自圆其说。故辨此症型时需将月经之色、量、味兼而顾之。凡量多、色淡、质清稀无臭者则司用本方。

〔典型病例〕张某,32岁。

月经失常已一年多,常带经1~两个月不净,倦怠乏力,食欲减少面色苍黄,月经量多色淡而稀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化验血色素仅为6克,且浮肿较为明显,以上方为基础加阿胶珠12克、泽泻10克、复盆子10克、生壮蛎20克,服数剂后症解。

1.3理血补肾调经汤

〔组成〕柴胡6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益母草10克鸡血藤10克怀牛膝10克刘寄奴10克苏木10克生蒲黄10克女贞子10克复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

〔功效〕舒肝理血、补肾益精。

〔主治〕月经不调,月经后错,或卵巢功能低下不排卵者。

〔用法〕月经期服药:月经第一天开始连服3~4剂。中期服药: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若月经后错或稀发,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天,再服3剂,以后停药7天再服。同时配合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超过36.6℃,连续3天就停药。等月经来潮后,再按第一种方法服药。如果不来月经,仍按基础体温的测定序贯服药。如果基础体温连续上升15~20天,有可能是怀孕,则应化验,如为妊娠则服保胎药,以预防流产。

〔方解〕本方以柴胡、白芍舒肝解郁,敛阴调经;赤芍、鸡血藤、益母草和血调经;刘寄奴除新旧:之淤血,泽兰入厥阴经,能行血利水;怀牛膝为肝肾引经药,以泻恶血,引药下行,使淤结消散,气血得以畅行,且能益肝肾而强筋骨;女贞子、复盆子滋补肝肾,疗肾水亏虚;枸杞子滋肝朴肾,填精补血;菟丝子温补三阴经以益精髓,典陛柔润,故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益阴精,又助肾阳,使阳生阴长,有促进性腺机能之效。以上诸药意在舒肝肾之郁,补肝肾之精,使气舒精足血畅,则月经自调。

〔加减〕本方将活血化淤药与补益肝肾之品熔为一炉,因此,在应用时需辨清虚实孰轻孰重,偏予虚者应减去刘寄奴、苏木、赤芍、泽兰;血虚加当归、熟地、阿胶;肾阳虚加补骨脂、鹿角霜、山萸肉、巴戟天等。

〔按语〕后期一量少一闭经,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过程,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首应认清导致月经后期的原因,方能打开这个反应链。而经量过少与月经后期并见,则又常为闭经之先兆。故本方可谓未雨先缪,把三症视为一证,自能化诸疾,经调则悉平。

〔典型病例〕(一)王某。

禀赋索虚,月水递少,或四旬一至,或三月二来,面色苍白,腹:有冷痛,痛而喜按,舌质淡白少苔,脉滑大,刮宫病理为子宫内膜增殖倾向,用上方照法服20剂,效果良好。

(二)赵某,36岁。

正值月经来潮时与邻里吵架,之后逐出现月经血量减少和经期后错、头晕、头痛、胸胁疼痛、舌质红,有淤斑,苔薄白,脉弦滑,证系气滞血淤,治当舒肝解郁、行气活血。宗本方之义,处方为: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20克、怀牛膝12克、柴胡6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鸡血藤10克、甘草6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照法服一个周期后,经量、经期均恢复正常。

2.闭经

2.1三紫调心汤

〔组成〕紫石英15克紫丹参15克紫参15克琥珀末5克淮小麦30克合欢花10克柏子仁12克广郁金12克生卷柏12克

〔功效〕润燥宁心,活血调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月经停闭逾3个月,且为明显的精神因素所致者。症见性情忧郁,心烦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夜寐不宁,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

〔用法〕先将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后半小时,除琥珀末外,将其他药加入共煎,合欢花后下,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琥珀末亦分二次吞服,每天一剂。

〔方解〕紫丹参功能活血通经,凉血除烦,为心、肝二经之要药;紫参又名石见穿,专司活血止痛;紫石英功能镇心定惊,且能暖宫,三紫相伍,上能定志除烦,下能养血通经;柏子仁,功专安神、润肠,为心、脾之要药,淮小麦养心安神,专疗神志不宁,两药相配,养心安神、润燥养营;广郁金有行气解郁、凉血除烦破淤之效效,亦属疗神志之要药;生卷柏既有破血通经,又能止血,破血通经当生用,《名医别录》谓卷柏能“强阴益精”,《日华子本草》云卷柏“生用破血”:琥珀末为重镇安神之要药,且本品主降,善走血分:消气滞、逐淤血、通经脉、和气血;合欢花有解郁畅心安神之效,两药合用镇惊安神、畅气破淤,以收通补兼治之效,《济阴纲目》引朱丹溪云:“因七情伤心,心气停缩,故血闭而不行。”此证盖因忧思过度、暗耗心阴,虚火灼精则经闭血枯。故本方使用要点为:闭经有明显的精神因素,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

〔按语〕继发性闭经,临床颇为常见,其因不外乎血枯与血滞两大类。前苔属虚,后者属实,以内伤七情,肝气郁结所致者为多。姚氏自拟“三紫调心汤”,对情志因素所致的闭经,有养心滋液通脉之效。

〔典型病例〕邹某,女,43岁。

月经史:144/29,生育史:G3P1。年前亲人多病,心怀悒郁,夜寐不宁,月经5月不行,胸闷窒塞,心悸纳少,大便艰结,小溲时有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薄,脉细涩,结合西医妇科检查诊断为继发性闭经(丘脑下部性)。以上二方原药原量服15剂后,见来少量月经有小白块,心情舒畅,经净后继服上方原药原量20剂后,月经恢复正常。

2.2理血通经汤

〔组成〕吴茱萸60克赤芍60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红花30克苏木30克桃仁30克续断60克益母草30克党参45克香附45克

〔功效〕行气散淤,活血通经。

〔主治〕气滞血淤所致闭经。症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或拒按,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脉沉弦或沉涩。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服12克,用熟地30克、麦冬15克,煎汤送服,每天二次。

〔方解〕吴茱萸,辛、苦、热,入肝、牌、肾经,温肝行气止痛,可治肝郁气滞、胞宫寒冷所致月经后期、闭经、经行腹痛诸症,据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三棱、莪术能破血中之气结,逐血中淤滞,功擅破积攻坚止痛:红花、桃仁善入血分,能散淤血、活死血、通经脉、破症结,为行血破血之要药;赤芍凉血散淤,《日华子本草》谓其能“通月水”;苏木亦入血,性主走散,能散淤血,除败血,消症淤,通月水;益母草则善行心、肝之淤血,疏脾之郁气,有化淤生新,行淤而不伤正,补养新血而不滞的特点,为妇科之要药;香附善走亦能守,善行气分亦入血分,能和血气,化凝血,去旧血,生新血,堪称气病之总同、妇科之主帅。而本方又以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之党参和气味俱厚,兼入血分,可行可止,有行而不破,止而不滞特点,长于补肝肾,调气血、固冲任的续断援后,可谓王道之用药,又本方为“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用药洁象》)。却用具有补血调经、滋阴补肾之熟地和养阴清心滋津液的麦冬共煎汤送服,又是匠心独运之妙招。

本方适用于治疗气滞血淤闭经,通常服两剂即来月经,至多用三剂。因此,使用该病即可,不可恋其功而失之偏颇。

〔按语〕气滞血淤闭经,非血海无血民,可因气、因寒、因滞、因逆阻滞胞脉不畅血不得泻乃发闭经,实为血海满溢后欲泻不遂之实证。临床常见周期性腹痛、急躁、便秘、身重等症状,脉多现沉弦沉涩、舌质紫暗苔黄白腻或有淤点淤斑等。本方以活血散淤,行气通经为主要成分,甚为合拍。

〔典型病例〕姚某,32岁。

自然流产4次并清宫4次,术后即发闭经8个月,并有周期性腰酸下坠感和小腹胀痛,伴有黄色粘稠带下、大便秘结、舌质淡暗,脉象沉涩有力。观此病,因患者多次打胎损及胞脉及肾精,又加之清宫手术处因打击复伤血海,致使气逆阻隔胞脉乃症见腰酸下坠,小腹胀痛,带下粘稠,乃为血海欲泻不得,脉络不畅之症。治当活血通络、理气调经。宗本方之义,改散剂为汤剂,处方:吴茱萸6克、赤芍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10克、水蛭3克、苏木10克、酒军5克。服药两周后带下正常,腹痛下坠感逐渐减轻。在原去水蛭、酒军加续断、菟丝子、蛇床子等品服至一个月,基础体温已有双相反应,但仍无经血来潮,说明子宫内膜尚来恢复。加入当归、党参、制首乌、女贞子、杞子诸品后方有经血来潮,血量由少逐渐增多,腹腰坠痛亦消。

3.崩漏

3.1清热止血汤

〔组成〕生地30克黄芩9克丹皮9克地骨皮15克地榆30克棕榈炭30克阿胶15克(烊化另入)甘草9克

〔功效〕清热止血。

〔主治〕崩漏之血热型。症见阴道骤然下血甚多,血色鲜红,烦热口渴,睡眠欠佳,面色潮红、腰酸、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脉象数大。

〔用法〕(1)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武火(温度较高),煮沸后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温服1次。

(2)1日1剂,连服5~10剂为1个疗程,待下次月经来潮时,原方如法再服1个疗程。

〔方解〕生地、地骨皮清热养阴,使热去而不伤津;黄芩、地榆、丹皮清热凉血;阿胶补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诸药配合,共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之效。

〔加减〕如症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症,则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宜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以止血、活血调经。

〔典型病例〕孔某,23岁,售货员。

未婚,不规则阴道出血2年。此次阴道出血1个月,开始量多,以后淋漓不止。1984年8月1日入院后,自述血色深红,伴头晕、汗出、心烦、睡不好觉、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诊断:血热型崩漏,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处方:黄芩9克、黄连6克、枝子9克、生地15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麦冬9克、元参9克、地榆20克、茜草9克,水煎服七剂,血止。29日月经来潮,行经7天,量稍多。按上方续服七剂。以后月经基本正常,崩漏亦未复发。

3.2祛淤止崩汤

〔组成〕柴胡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牛膝12克香附12克阿胶10克栀子12克丹皮10克黄芩15克甘草8克鲜藕节3块为引

〔功效〕活血逐淤,凉血止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