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3173500000042

第42章 儿科(2)

4.小儿外感、肺炎

4.1新加正气汤

〔组成〕苏叶10克藿香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甘草5克

〔功效〕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主治〕小儿外感表症,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水煎约150毫升。1岁以内1次服20毫升,2岁以内30毫升,3岁以内40毫升,隔两小时服1次,一天4次。3岁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方解〕临床所见小儿外感表症以风夹湿邪、阻中化热型较为多见。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取效迅速。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而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湿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湿之效相得益彰:佐以黄连、黄芩、连翘、甘草清热解毒。综观全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之效。

〔加减〕本方适宜于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胀,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饮、苔白苔多或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等风邪夹湿、阻中化热的外感表症。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陈皮5克;腹泻加滑石12克、炒薏仁10克。

〔按语〕本方系于《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典型病例〕左某,男,5岁。

患儿发热4天,曾用西药治疗,热仍不解,来本科门诊治疗。体温39.5℃,倦怠,身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纳少,口苦恶心,大便稀,日1~2次,舌苔厚腻,脉濡数。诊为风邪夹湿、阻中化热。应用本方加板兰根10克。服药1剂,体温降至36.8℃,余症悉减。食欲尚差。于上方加陈皮5克,继服1剂而愈。

4.2清宣导滞汤

〔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叶10克赤芍3~6克柴胡6~10克荆芥9克黄连3~6克山楂10~15克神曲10~15克槟榔6~9克花粉9~15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透邪导滞。

〔主治〕小儿高热。

〔用法〕将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煎煮,水量以超过浸泡药面为度,文火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盖被,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一天3~4次。

〔方解〕石膏气味辛甘,大寒无毒,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火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别录》),其功专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所以伤寒阳明病,或温病邪在气分,见壮热汗出,烦躁口渴、脉洪大等症,以石膏为主。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热之效: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邪以出路,堪称王道用药: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它药伐之弊,使邪去正安。全方诸药共有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效,使体微汗出,大便通,鸱张之热毒去矣。

〔加减〕本方适宜于小儿高热。若高热引动肝风,选加羚羊角、犀角、钩藤:热入营血,选加丹皮、玄参、生地、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子;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其病情缓急使用紫雪丹,每晚八、九点分二次服。

〔按语〕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因小儿患病后,既有变化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转变,又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故治疗时应做到及时、果敢、准确。对本症只要辨证准,大可不必因其年少而不敢用药,放胆用本方,使其直达病所,方可却敌。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终难生效。

〔典型病例〕郭某,男,1岁,1990年2月7日就诊。

患儿5天前因外感导致发烧,最高体温达40℃。曾到他院治疗,口服螺旋霉素,肌注青霉索80万单位,但疗效不佳,于我科就诊,体温39℃,神倦纳呆、唇赤面红、舌红苔少,指纹紫滞。改处下方:荆芥9克、柴胡10克、黄连9克、石膏30克、青蒿30克、赤芍9克、栀子9克、芦根30克、山楂12克、神曲12克、花粉15克、连翘9克、黄芩10克、板兰根30克。上方服一剂后,烧即退,精神恢复。随善后调理,即告病愈。

4.3苦降辛开汤

〔组成〕黄连1克(或用马尾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克半夏3克枳壳5克川郁金5克莱菔子3克

〔功效〕苦辛开降,豁痰宣闭。

〔主治〕小儿肺炎,症见高热,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满腹胀,痰壅泛吐,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三次分服。

〔方解〕本方以芩连之苦降,治疗肺胃郁热,解除内闭之邪:姜夏之辛开,祛除胸中痞满,宣通内郁痰浊:枳壳、郁金、莱菔子逐痰水,破结实,直导胸中之滞,使里结客邪,无所依附而自解,每收开中焦疾实,通宣肺气之闭的功效。

〔加减〕当小儿肺炎出现痰壅泛吐,胸满腹胀,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属于痰热内羁的指征,方可应用本方。如果喘咳痰鸣,面色青紫、泛吐痰沫、脉象沉细,则属寒痰上泛,法专温振胃阳、化痰除饮,就非本方适应症了。临床运用时,还要注意不宜过量,因为大苦沉寒能使脾胃受伤;辛温大热,有导致口燥咽干之弊。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谆谆告诫我们:“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其主要关键在一“微”字。使用本方时若能同时根据临床不同症情,分别酌加杏仁、山栀、淡豆豉、炙杷叶、南沙参、地骨皮、桑白皮、黛蛤散、生姜等药,灵活配伍,辨证论治,往往可获更佳疗效。

〔按语〕肺炎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发病机理多因肺气郁闭,化热生痰,痰随气逆,所以喘咳多痰。因此,治疗小儿肺炎,解除热、痰、喘是临床诊治的关键,常能及时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病症丛生。

有些肺炎因外邪犯于肺,肺气郁阻生热,薰蒸津液成痰,痰热闭阻,壅塞气道,不能宣通,升降失常,往往出现发热较高,喉中痰鸣,咳逆喘急泛吐,胸闷胀满,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症。这种外感非时之气,拥有大量胶固之痰,以致热毒壅盛、痰闭肺窍的病症,绝非麻杏石甘汤所能奏效。因其肺胃同病,必须苦辛开降,豁痰宣闭,上病中取。故常给以苦降辛开汤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每获良效。因为辛先入肺,肺主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凡肺气郁阻,气化不利,应用辛药则可通其闭,畅其气,开其毛窍,祛邪外出。所谓“辛能疏通,宜导丽行之”,正合“辛通其闭”之旨。苦先入心,心主血,统管一身之火,火性炎上,故凡邪火有余之症,应用苦药则可降邪火,平其火盛,泄邪于内,正所胃“苦降其逆”。邪火无以逗留,阴阳自然调燮,而气化功能畅通,病当痊愈。

〔典型病例〕洪某,男,10个月,于1986年7月23日就诊。曾因发热2天于7月17日入院诊治。自入院后体温逐渐自38.4℃上升到40.4℃,发热无汗,查白血球8000mm3、中性37%、淋巴60%,大单核1%、嗜酸2%、x线等查之诊为“肺炎”。入院5天来经用青、链霉素、四环素加氢考点滴、中药清热解毒剂,大便干燥3天未排,舌苔薄白腻、指纹稍紫,两肺布满干口罗音及哮鸣音。随改处方为:黄连1克、黄芩5克、干姜0.5克、半夏1克、枳壳3克、杏仁6克、生石膏20克、大黄1.5克,服2剂后汗出、便通,体温下降到37.8℃。随后以此方为主加减出入,因其体质较差,复加用5%G·S300毫升、VitC100毫克静点。又服3剂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诸症消失。于28日出院后,未再发。

4.4宣肺化痰汤

〔组成〕炙麻绒12克荆芥6克炙百部12克炙复花15克芦根30克炙前胡12克橘络15克黄连6克桔梗9克山楂10克神曲10克枳壳6克

〔功效〕宣肺透邪,降气化痰。

〔主治〕小儿肺炎咳嗽。

〔用法〕将诸药先用温水浸泡一刻钟,待药煎沸后,用细火再煎5~10分钟,滤药取汁,每天服4~5次,适量。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若需用中成药“蛇胆陈皮末”,用温开水调服,每天一支、两次分服:若需配草药,先将草药清水洗净,晾干后,放入热水锅内加30克蜂蜜炙,然后与它药共煎。

〔方解〕临床上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很多,但不论何种原因,咳嗽总不离乎肺。肺气壅遏、宣降失常为产生咳嗽的主要机理,因此对咳嗽的治疗强调宣降肺气。炙麻绒其性较麻城缓和,但宣肺止咳功效不变,并具有解表祛邪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之效,为主药:荆芥祛风解表,其性平和,使表邪去,咳嗽自平:配以百部、复花、前胡降气止咳,则止咳力量更强;用山楂、神曲、枳壳“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日华子本草》),具有消食导滞通腑,以增进纳食,使腑气通畅之效,肺气赖六腑以通气,六腑通则肺气亦降,是以六腑以通为用,肺气亦以降为和,肺气顺降咳自平矣。此即通腑即所以泻肺之理也:小儿乃纯阳之体,感邪易于化热,故兼热者多见,芦根、黄连以清热泻肺,枳壳、桔梗、橘络相配,理气化痰。以上诸药配伍,共有宣肺透邪、降气化痰之效。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佳。

〔加减〕本方组成以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宗旨,以何种咳嗽总离不开肺为契机。概言之肺失清肃是咳嗽产生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应重在宣肺顺气化痰,用药须考虑小儿肺脏娇嫩特点,相机行之。兼见厌油者,去黄连、加紫苏: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者,去黄连、加黄芩,石膏;热痰甚者,加瓜蒌,配合中成药“蛇胆陈皮末”;咽喉红肿,干咳不断,舌质红者,加射干、腊梅花、银花,去枳壳:久咳伤阴,干咳痰少,少苔者,去芦根、黄连、枳壳,加沙参、桑叶、花粉、麦冬、炙杷叶:咳嗽气紧痰多者,加胖大海、苏予、葶苈、丝瓜络;久咳痰少,数月不止,加配草药五皮草、青蛙草、肺经草、六月雪、兔:耳风、炙杷叶各15克:舌苔厚腻属湿热者,加冬瓜仁、木通、滑石;咳嗽声嘶加射干、银花、蝉蜕;兼咳者加苏梗、姜制竹茹;脾虚便溏者,去芦根、枳壳,加陈皮;兼发疹者,去枳壳、咖银花、丹皮、蝉蜕、大青叶,不一而足,堪称辨病用药精细。

〔按语〕小儿咳嗽系常见病、多发病。该方立意缜密全面,已为临床印证,急待剂型改革以造福于患者。

〔典型病例〕江婷,女,5岁,就诊时间1990年2月4日。患儿一月前因不慎外感,反复咳嗽、哮喘,曾在多处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来我科就诊,患儿咳嗽,精神欠佳,纳差,舌质红、苔黄厚、指纹紫滞。处方如下:

苏叶10克、前胡10克、黄连10克、木通10克、滑石30克、芦根30克、炙麻绒12克、炙复花15克、炙冬花12克、炙百部12克、冬瓜仁30克、炙紫菀12克、炒麦芽30克、炒谷芽30克。

上方服二剂后,患儿于7日来复诊。咳嗽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加、苔白、舌质淡红、指纹紫。即于上方去前胡、加白蔻3克、连翘9克,服二剂后,即告痊愈。

4.5清肺化痰汤

〔组成〕板兰根20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桔红10克天竺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苑12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风温、春温、冬温)。

〔用法〕加水煎服。轻者,一天一剂,早晚二次分服;重者,一天两剂,分四~六次服完。

〔方解〕以芦根、板兰根、天竺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兰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草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竺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桔红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气止咳之品,邪热得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症加减得当,常获卓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