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FBI记忆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记忆术
3176400000008

第8章 FBI记忆训练法(2)

第三,要有意志力,提高专注度。如果你下定决心要记住一份演讲材料,在记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注。在如今铺天盖地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严重匮乏,比如你走进一间办公室,开始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却忘记了你是要拿一份文件的;再如,当你从事一些对专注度要求相当高的工作时,手机、新闻、微博,包括窗外的一切声音都有可能导致你的注意力出现分散,这会使你的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完不成任何一项任务,直到把自己逼迫到每天加班。诸如此类的“分心”现象,都是源于注意力不集中。然而,记忆最忌讳的就是注意力分散。

二、如何提高专注度

针对注意力分散、专注度不高的现象,FBI专门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都难以保持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分散症状,都有各种不同的记忆力问题。这个结果似乎很令人欣慰,但世界上依旧有许许多多专注度超高的人,他们在短时间内记住了大串数字和整副扑克牌不是假的,也有很多人能够在嘈杂的人群中安之若素,专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全然不顾外界的变化。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FBI认为,只有专注才能有效吸收并记住信息,而提高专注度的根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提高注意力水平,另外一种就是合理分配我们的注意力。

人的精力只会被用在我们自己所导向的地方,如果在做某件事情时,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便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进步,记住更多的东西,这其实就是专注力的力量。但假如我们将注意力分散到各种不同的事物上,那被分在每种事物上的注意力就会减弱,导致最终一事无成。

就好比我们看戏,眼前有三台非常精彩的戏,你坐在下面眼睛盯着A戏台,心里想着B戏台,还时不时地扭头看看C戏台,结果等这三台戏都结束时,没有一台戏真正被你记住。而你呢,只是在它们之间左顾右盼浪费了时间,而并没有真的达到欣赏的效果。

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十分恰当,但这却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犯的一类错误,注意力的分散让我们难以顺利完成手头上的事,更不能牢牢记住需要记忆的东西,结果耽误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有些人甚至还会因此而产生挫败感。但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那就是做到专注。选择其中一台戏,认真而集中精力地看下去,也许你会为没有看到其他两台戏而感到惋惜,但你至少看过了其中一台并获得了欣赏的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混乱和无序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总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出许多难以一一应付的事情,精力被分散到很多事上面,因此在每个方面都不能取得进步。很多人为了逃避那些未完成的事所带来的痛苦和挫败感,干脆习惯性拖延或有意将注意力分散到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或许这样会带给人们一些暂时的满足感,但如此循环下去,只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远。

所以,提升专注力是值得现代人重视的问题。FBI认为,提升专注力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

界定时间限。考虑清楚自己做某件事需要的时间,并界定好时间限,比如这件事必须要在晚上七点之前完成,否则就要留到凌晨之后了。用这样的时间限去限制自己,其实就是在告诫大脑专注,因为时间有限。

2.

设定优先级别。你一定很清楚,首先完成工作要比去看娱乐新闻重要得多,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还一边浏览着新闻网页,精力自然就分散了。FBI建议,给自己设定规则。比如,在完成这项工作任务之后再看新闻,假如这件事没办好,就不能去聚会了。如此一来,不但设定好了界限,而且给每件事划分了一个优先级别,更提醒了自己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

3.

屏蔽外界干扰。如果你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一些不经意的声音都能让你分心的话,那最好戴上降噪耳机;或许这样还不够,你的电脑或书桌上都有些什么?电脑屏幕上的浏览器统统关掉吧,语音通知和你的手机都改为静音,然后一心一意地忙你的工作。告诉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只能做这件事,断绝外界的一切干扰;如果你成功地做到了,那就在完成任务之后好好奖励自己。

4.

搞清楚你的动机。做某件事的动机是什么,这有助于提升专注度,当你明白为什么要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清楚不专注的后果。所以说,明确动机也是提升专注度的一个关键,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进行具体阐述。

5.

创建一种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状态的仪式。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但细细想来,其实很多事都是在每天重复着做,习惯了某种生活模式,我们就会变得依赖。事实上,当你在进入某种状态之前,是处于另外一种状态的,如何让自己快速转变并进入到下一个状态很关键。

FBI认为,为自己创建一种迅速进入状态的仪式,当习惯成自然,大脑便会有所感知,我们也更加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譬如,在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之前,打开应用软件,桌前放着今天需要处理的文件,泡一杯咖啡,接着就慢慢进入状态了。对,坚持下来,如果没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不要轻易转移你的注意力。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重复这个“仪式”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容易进入状态,其他事情也一样。

6.

学会自省。如果焦虑,此时不妨停下来,单独呆一会并自省,或许安静下来之后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分配我们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记忆力好坏的关键,而注意力其实可以具体到细节,要善于观察细节。比如,你的好朋友给你介绍了两位新朋友,在一起聊天时,你就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每隔几分钟就要把注意力从一个人身上转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与谁聊天,你的注意力就要集中在谁的身上。这样一来,你就会记住他(她),便不至于在下次见面时因忘记名字或忘记你们曾说过话而感到尴尬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关注细节,FBI认为,关注细节可以帮助大脑训练成一种习惯性的本能,确保钥匙放在我们知道的地方。比如,你走进房间后随手将车钥匙丢在书架上的一个角落,然后躺在沙发上进入“闭目养神”状态,等到休息好之后,你就去忙别的事情了。但是,车钥匙在哪儿?在下次出门之前,很多人都会为寻找车钥匙而忙活好半天,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将它拔出来了。

事实上,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遗忘了一个细节,如果可以像电影一样回放的话,你会看到自己在昨天进屋之后的一个小细节——鞋子还没脱掉时,就随手将车钥匙丢在了书架的一个小角落里。如果大家都记得这个小细节,便不会在第二天上演“寻找钥匙”的戏码。

当然,合理分配注意力同样还需要你能够做到同时注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有一位很有名的心算专家,很少有人能够考倒他。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找到他并向他提出了问题:“在一列火车上有856位旅客,到站后下来68个人,上去57人。30分钟之后到达下一站,94位旅客下车,上去了76人。再过20分钟后抵达下一站……”年轻人的语速很快,一连串说了不少数字。而心算专家依然非常镇定,等年轻人停下来之后,他问:“你的问题结束了吗?”“是的,结束了。”“那你想问什么呢?”“我要问的是火车一共经过了多少站?”

“……”心算专家愣住了,一时之间大脑一片空白。原本以为年轻人会问火车上总共有多少旅客,或者在中途总共下了多少位旅客,没有料想到年轻人会问列车经过的站数。FBI认为,这位年轻人是用每次上车、下车的旅客数量分散了心算专家的注意力,因而难住了这位专家。可见,在很多时候注意力的合理分配非常重要,如果分配不得当,就会把问题弄复杂;更重要的是,在多个目标并存时,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三节动力法则提升记忆力

一、创造动力: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在前一节中我们提到了动力在记忆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如今大部分人从事的行业都有这个因素在里面:为了保住饭碗,大家不得不努力工作;为了挣钱买房,大家不得不拼命挣钱、存钱;为了赢得升职机会,大家不得不想方设法表现自己……道理是一样的,当你深知自己为何要记住一样东西时,便也明白了记不住的后果。

在犹太教徒中,他们必须要遵守《妥拉》。如今在犹太人的生活圈中,也依然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习俗,比如“牵线搭桥”——男孩和女孩在小时候是分开参加教育的,长大后的他们通常都会在职业媒人的介绍和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但这有一个规则,那就是这些职业媒人在撮合一对情侣时,首先要衡量双方的家族社会地位、收入、长相、性格,乃至智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学院里的佼佼者,那么那些集美貌、智慧、财富于一身的女孩将任由你挑选。这是让你成为优秀学生最富于吸引力的诱惑,假如有人告诉你,连续两学期考试全学院第一,便可以和校园里最漂亮、最聪明的女孩交往,你还会不想学习吗?

事实上,当你带着某种动力去做一件事时,效果往往会达到极致。这种动力记忆的关键是要积极主动,要求我们把记忆当做一个挑战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总想着“负担”、“压力”,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当然,负面的动力也同样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在犹太教《妥拉》中还有一条规定:“耶路撒冷啊,若我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失去技巧。”这其实就是在采取一些措施去“惩罚”没有完成任务的自己,与我们之前提到的方法类似。所以,当你感到记忆困难时,试着给自己寻找一种动力吧,想想:我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或者:否则,我将失去什么?

二、兴趣: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有一位很有亲和力的企业老总,他发现自己的一名员工忘性很大,交代的事情他总是记不住,即使去办了也未必是按照老总吩咐的那样去做,因为他忘记了很多具体的细节。之所以还没有开除他,是因为这位员工的悟性高,有时候“误打误撞”,居然还得到了客户的夸赞。

在一次年终聚会上,这位老总和一群员工在餐后去KTV唱歌,那位忘性大的员工居然一连唱了八九首歌,只字不差,跟拍、节奏都堪称完美,嗓音更是没话说,周围的人打趣地说他是“入错行了”。

这位老总也暗暗自叹不如,自己唱歌不是跟不上节奏,就是抢拍子。可为什么一个平日里忘性大的人会记住这么多首歌曲的歌词呢?而且还不会漏拍子?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位员工的兴趣,他对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就记得牢,反之就经常表现出“失忆”的状态——兴趣就是他的动力。

小时候的马克思对学习法语就非常感兴趣,那时他每天坚持花一个小时学习法语,还想象自己就在卢浮宫里、在艾菲尔铁塔下、在塞纳河的桥上……有时候还会想到自己在象牙海岸休假,在普罗旺斯葡萄园,在外语学习班里参加最初的语言测试……

这些其实就是马克思的愿望,他希望自己快点学好法语,以便能够在那些地方旅行,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学习法语的兴趣。除此之外,他还把已经学会的四个、七个或十个单词随意地使用上下文联系起来,或者是组成一个很短的句子,反复练习,记忆法语语法和单词

的速度也变得非常快。

可见,兴趣是良好记忆的先决条件。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只记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往往要去面对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物,如果没有采取某些措施的话,想必我们都会过目即忘。所以,为了增强记忆效果,有意地激发自己对记忆材料的兴趣,创造记忆的动力吧!

FBI认为,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兴趣是推动人们加以记忆的有效内在动力。当你兴趣盎然地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物时,大脑也会跟着进入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并且不容易出现疲劳,专注度也会随之提高,这显然对记忆力非常有帮助。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正事样样不行,‘歪门邪道’倒是一大堆,”什么跳街舞、唱K、下棋、溜冰,对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故事倒背如流,观看球赛时总是能够记住那些球星的长长的名字,但是一到教室里就开始打瞌睡,作业写不好,课文背诵不出来……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兴趣不在学习上面。

此外,当我们每天上下班或上学、放学都经过某条路时,沿路的一些店面,我们未必都能够记得清楚,但喜欢吃蛋糕或经常去文具店的人就很清楚蛋糕店和文具店的位置,甚至有哪几家、哪家的比较好等都了如指掌,这就是由兴趣导向的记忆。

因此,当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求上进”时,不妨细心观察一下,孩子是否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爱下围棋,观看两人对决的围棋赛时,能够记住其中的每一步;再如孩子酷爱舞蹈,在舞蹈班里是个非常聪明的佼佼者,那么,结论就很明显了,孩子只不过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罢了,并不是他们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通过启发教育,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美国就有一种开放式的小学,老师们把教室的墙壁改装成能够自由移动的装置,甚至在有些教室里连课桌都没有,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和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