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故宫活字典:朱家溍传
3181400000004

第4章 世家生活(2)

朱家溍在读中学时,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他在家还要背诵经史诗文。中学期间,父亲命朱家溍课余时间点读《资治通鉴》,朱家溍的三个哥哥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朱家溍也不例外。最初点读进度很慢,好些日子才读完一卷。遇到不懂的句子就不加圈点,暂且放过,仍旧读下去。朱家溍慢慢地发现,独到后来有时曾经不懂的地方也很自然地就懂了,进度也逐渐快些了。在几年里他居然点读完全部《资治通鉴》,随着继续读完全部《续资治通鉴》和《明通鉴》。这使他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日后从事的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家溍随着年龄增加,玩的范围更加宽泛了。

他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都喜欢玩风筝。一群孩子,总是大哥带头,依次是二哥,三哥和两个姐姐,每人都有风筝,每年腊月里就开始准备,过年前后就可以放了,大约可以放到清明。风筝大的类别可以分三类:一类是硬翅膀,一类是软翅膀,一类是拍子。每类都有很多品种,从三四尺到一丈不同尺寸,每个品种有很多花样。硬翅膀,是左右翅膀轮廓都用竹条扎成两肩匀称的受风处。硬翅膀风筝中最流行的是沙燕。沙燕又有肥瘦之分,花样有华素之分,素的全用烟子画,名叫“黑锅底”;花地除必须用黑烟笔画翅膀、头顶、尾翎外,都用彩色笔画主题花样,例如五幅、七幅、九幅、云龙等题材。除沙燕以外,还有蝴蝶、牧童骑牛、唐僧,红萝卜、大白菜、红喜字、红寿字等。软翅膀的风筝只有翅膀的上边是用竹条扎成边框,下半部是活动的。最流行的软翅膀风筝是蝙蝠、蝴蝶和老鹰等。这三种最自然,像真的,尤其老鹰风筝在天空盘旋的飞翔和真的老鹰一样。拍子风筝的形式是没有翅膀的,周围用竹条扎成轮廓,是一扁片儿,下端垂着一条绳子。流行的有钟、鼎、蝉、青蛙等。

放风筝只是春天两三个月的游戏,不分季节的娱乐是听戏和学唱戏,因为家里人从祖母以下都爱听戏,祖母经常带朱家溍等孩子们到戏院去听戏。关于听戏学戏和唱戏后面作为一个章节专门讲。

朱家溍上高中后,他向往北京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小小年纪的他把北京大学楼道里挂着的课程表仔细记录下来,挑选和本校课程时间不冲突的课,在其中选了黄节先生的汉魏六朝诗、胡适先生的文学史。北大当年是这样一种风气,不拒绝校外人进教室听讲。朱家溍记得黄节先生的教室里每次都能遇到吴宓先生,他当时已经在清华大学任教了,依旧到这堂课听讲。

朱家溍虽然对文科有兴趣,考大学时,他的两位兄长命他报考唐山交大水利系和北洋大学机械系。朱家溍知道自己数理化并不好,考不取又不得不考,结果没考上。两个哥哥说他年纪还小,从现在起用一年功,明年再考。这一年因为有时间,朱家溍继续到北大听课,而且扩大了听课范围。此时黄节先生已经回广东,胡适先生的课还继续上。另外又选择了罗常培先生的语言学,沈兼士先生的文字学,孟森先生的清代开国史,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一年之后他又报考唐山交大,结果还是没考上。两位哥哥不再坚持,于是朱家溍选择了什刹海西侧的辅仁大学国文系,因为辅仁大学的教授阵容都是北大的原班人马。

3. 大学

1937年,朱家溍进入辅仁大学读书,自此他离开数理化的困扰,可以轻松地读书了。大学期间,朱家溍是出色的高材生,古文字学家沈兼士、史学家陈垣、目录学家余嘉锡、训诂学家陆宗达都对他很器重。但是当时的大学没有设置文物考古专业,他所学的科目并非与他后来从事的文物鉴定工作直接挂钩。国文系主任余嘉锡先生讲目录学,朱家溍在北大听课的时候,没听过余先生的课,自从上了这门课,由《书目答问》进门,开始阅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提要》,对于经史子集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印象,知道如果想研究什么应该去看什么书。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朱家溍如果到余先生家里去,进门见过余先生坐下后,余先生第一句话就是说:“你近来读些什么书?”朱家溍作为学生回答必然是:“我最近在读某某的书。”余先生必然再问:“有什么问题?”朱家溍就提出一个准备好的问题,然后先生讲解。这一段谈话结束后,渐渐话题可能转到其他内容。所以,朱家溍每逢到余先生家去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提不出问题那就不像话了。

辅仁大学到二年级分文学组和文字学组,朱家溍分到文字学组。顾随先生的课是文字学组的选修课。红学大家周汝昌评价其为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朱家溍在上大学以前就景仰顾随先生很久,所以当然要选顾先生的课。

朱家溍在顾随先生的班上够不上好学生,寄给家长的成绩单上,顾先生的课程上朱家溍永远是B分,所以只能算是中等学生。原来朱家溍第一次把填词作业交给老师看,朱家溍写了这样的句子:“御沟西,宫墙柳,寒枝瘦,曾记娇黄染袖……”,还有一个小令【荷叶杯】:“隔院遥闻笙管,魂断,低唱袅晴丝……”。老师说:“你用的词藻都是古人用过的,这是对的,你正在学填词,就是要多记古人的词藻,当你用在描写某一种心情,某一样景物的时候,自然能够和恰当地知道该用什么词藻。以你填的词来说,‘寒枝瘦’来形容柳树是不恰当的。‘隔院遥闻笙管’,既是‘隔院’,又是‘遥闻’,当然是相当远了,怎么有是‘低唱’呢?”

第一次送诗的作业,朱家溍记得题目是“岁暮述怀”七言律诗一首,八句诗经老师修改了六句,只剩下“映日窗冰千岭雪,西风卷地一阶尘”。老师说:“这两句还不错,是北京腊月的景象,很少见有人这样写,但这首诗的问题在于有景无情……”朱家溍到晚年还记得老师说如何学作诗填词,“老师不止一次说过,学生学作诗填词,先不要听信有些高论,说作诗填词首先要有新的立意,要创新。这话本来是对的,但不是学生阶段的事。你们现在学作诗填词,首先是读书,一定要知道应该背诵的书,如《诗经》、《楚辞》、《玉台新咏》,至于《全唐诗》要全部通读,当然不能全部背诵,但有一部分也必须背诵。可以从《全唐诗录》中选择背诵,唐诗要有千首以上能背诵。宋元明清的诗也要浏览。学填词,如果说只要求学会,那很简单,你把清人晚熟编的《词律》二十卷通读一遍,就可以算已经学会了。但尽管你知道了某一调子怎么填法,但是你肚子里空空如也,拿什么填,所以说也必须能背诵若干首古人的词,才有资本填词……

“后蜀赵崇珍编的《花间集》十卷是最早一部综合诸家的词选,唐末名家有些词仅留存在这一部选集里。宋人编的词选当中我认为最好地要算周密编的《绝妙好词》七卷,选有宋人词一百多家,选择很严谨,有些宋人词集早已失传,其姓名、作品也仅仅留在这部选集中。清人查为仁和厉鹗为这部选集所作笺注更便于初学。明人陈耀文编的《花草粹编》二十二卷选有唐宋元人的词,内容相当丰富。这部选集很大的优点就是每一调有原题的必录原题,有本事的也说明本事,遇有稍冷僻的必说明采自某书。以上三部词选应该是必读得,选其中有自己喜欢的多念几遍,自然可以背出来。近人编的选集由胡适之编的《词选》也很好。此外,还应该说说清人朱彝尊编的《词综》三十四卷。这部选集收入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选择精严。在各专集和诸选本之外,凡笔记杂谈中游应录入的词也不排除,所以有不少词是其他选本未见之作。还有些词在其他选本中把词名、句逗、姓氏弄错的他都加以订正,所以这部选集应该通读一遍。还有康熙年间沈辰垣等人奉敕搜罗旧集,录词自唐至明一千五百四十调,九千余首,定名为《历代诗余》,包括词人姓氏十卷,词话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可谓前所未有集大成的词选。这部书应该一目十行的粗读一遍一广眼界。这样读书之后,肚里装有若干名篇秀句,到适合不论作诗填词,自然思涌珠泉,情抽惠圃。”

朱家溍回忆当时老师对他的训诲,还有关于写字执笔方法的一番话,也是记忆犹新。因为朱家溍每次交作业都是用红格纸墨笔楷书,这一点曾得到嘉许。有一次老师谈到写字,说:“看你的小楷大概是经常临《荐季直表》,虽然这是正道,但石刻拓本看不出笔道的起落,可以参考唐人写经,你买一本影印的《唐人写妙法莲华经》,多看看,自然会有长进。”

老师还说悬腕不用手臂抬那么高,这叫傻悬腕,除非是写匾额大字需要腕和肘同时高抬。譬如那么小的字,只要手腕离开桌面就行了,肘抬得比腕略高,竖掌,这时候重心就落在腕上了;然后运腕自然可以圆转如意。不排除手腕在运转过程中有时也会接触一下桌面,这不要紧,只要不是手腕紧紧死贴在桌面上就行。原来老师以前也是傻悬腕,后来看过沈尹默写字才懂得怎么样悬腕。朱家溍自从听了这番教导,留神观察,果真如此进步不少。

大学三年级时,朱家溍参加了沈兼士主编的《广韵声系》的抄写工作,当时的他只希望毕业后能留校继续做些编书的事务,其次希望能在中学教语文或历史。在毕业论文上,朱家溍特别选择了《春秋左传礼徵》。.当时把孙诒让的《周礼正义》通读一遍,把书中引用的《左传》有关礼的段落摘录下来,然后再将《周礼》、《仪礼》、《礼记》中所载有关礼的原文摘录下来,经过研究增入自己的见解。因为通读了三礼、三传和《周礼正义》,让朱家溍日后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