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3182100000021

第21章 幽默之道(3)

于是,方成开始了“寻根”。他由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幽默只能出于人与人之间,因为一般来说,人与物和人与自然之间发生逗笑情况,不需运用人的智慧,而是一看,一听,就逗笑了的。例如,忽然看到树上掉下个柿子,恰好落在过路人背着的筐子里,就会笑起来。又如,我的小孩子刚两岁,见到男人也叫一声:‘妈’,人们听了就会笑起来。深层的逗笑就不同了,例如卓别林在舞台上表演,用驯兽的长鞭子来指挥看不见的跳蚤演出各种动作,逗得观众大笑,这就是幽默了。”由此看来,幽默所涉及的,其实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间的交往,首先通过语言。幽默的根源必须在语言上去找。

方成注意到人的语言的发展、变化——刚生下来,不会说话,会学着喊“妈妈、爸爸”;再长大想吃东西、想要什么时时,会说“要”,“还要”;再长大一些,说的会多起来,可都是想啥说啥,不会拐着弯说的;成人谋职业了,要成家了,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说话就不得不讲究说法,有些话得拐个弯说了;至于遇上要求人借钱,托人帮忙找工作什么的,弯子就需拐得更讲究了才行。

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会运用语言的技巧,文化知识水平高的,运用语言的技巧自然也会高,特别是一些富有幽默感的人,能以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回答一般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这种技巧的明显特点是,“不用直叙表达,而是绕着弯子说话,让人自己领悟;语法曲折,含蓄,让人听了能领会它的含义,而且,还会被这种奇妙过人的说法逗得笑起来。由此可想而知,这就是幽默,是一种语言技巧。比如,侯宝林在美国表演时,外国记者问他:‘里根是位演员,在美国能当国家领导人。您在中国是否能有这种荣耀?’这是个很不容易正面回答的问题。侯回答:‘里根先生和我不一样,他是二级演员,我是一级的。’”

最后,关于幽默的来源,方成得出的结论是:“总之,幽默原出于语言,是运用巧思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方式。由此衍生出漫画、相声、喜剧、动画和幽默诗文等笑的文学和笑的艺术。”

第二,幽默的定义

要确定幽默有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一致定性的概念,就要查遍世界各国的字典、辞书加以比较。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方成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地寻找到相当一些国家的字典、辞书后,觉得真有意思,对幽默的定义,怎么各种字典、辞书上的说法竟然都不相同。

看来幽默确实是还没有一致定性的东西。方成先后查阅到的结果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的注释都是“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是形容词;《辞海》注释是“美学名词”,但接着又说是“通过影射等修辞方法”去“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又是动词。康德则说是“一种情感”(在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之际产生的一种情感)。美国《新时代大百科全书》说:“幽默乃是一切滑稽可笑的事物”(查理士·L·莱斯撰)。《大英百科全书》说幽默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一种能够诱发笑声反应的刺激”(匈牙利阿瑟·凯斯特勒撰)。英国《新开克西顿百科全书》解释中说:“幽默(就其‘观察理解事物富有喜剧性的一面’而言)意指对生活以及对作为人类一员的我们自己的态度,即能够看到我们自己既是滑稽的又是庄严的。幽默还含有宽恕、调和与均衡之意。”又说:“‘幽默’这个词也可以不十分严格地用来概括各种喜剧以及任何使我们发笑的东西。”德国《布洛克豪斯大百科全书》说“幽默(拉丁文Humor,意为液汁)多指轻松愉快的情感、镇定自若的情绪。”又说:“幽默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喜剧这一美学范畴的基本样式。”德国《麦耶大百科全书》说,幽默的广义定义:“滑稽有趣、热情洋溢、与人为善,从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及日常生活中的形式多样的忧郁感,甚至是忍受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日本《大日百科事典》说,幽默这个词,现在一般是“指人的举止、言谈、行文中所具有的诙谐趣味,进一步又衍生为对上述诙谐趣味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并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幽默是以悠然超脱或达观认命的态度来待人处世”。日本《社会科学大事典》说,幽默一词如今“用它来表示举止、言谈、行文过程中令人感到诙谐有趣或使人发笑的表现风格了”。并说:“夏目漱石在《文学评论》(1905年东京大学讲义,1909年出版)中写道:所谓幽默,我认为是发白人的本性的一种诙谐趣味。……换言之,诙谐是一种真正的天赋,是生而有之的素质,而不是后天养成的。它是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之物。”台湾出版的《21世纪世界彩色百科全书》介绍存在主义者齐克果(Kierkegaard或译基可果1813—1855,丹麦理论家、思想家)的看法:“认为幽默感乃因其人置于伦理实存和宗教实存间的感受。凡在有限与无限之间,自觉到一种不可超越的意识,因而发出无可奈何的微笑,这就是幽默感。”台湾出版的《环华百科全书》介绍林语堂对幽默下的定义:“幽默者是心境之一状态,更进一步,即为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并说:“幽默感是一种处世艺术。”法国《拉罗斯大百科全书》也说幽默是“一种处世方法”。再从能查到的有关幽默的若干幽默专论和著作来看,方成发现,发表幽默专论和著作的作者中,有哲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美学家、作家、评论家等,但他们写的多数是涉及幽默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的,也有些专著综合列举出运用幽默的种种方法。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2000多年前就研究过幽默,对幽默环境、幽默限制和幽默应用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嘲笑、挖苦等不能使人愉悦,不是幽默,幽默归根结底是爱,不是伤害。但他并未说出“幽默”的定义。

人们较熟悉的幽默家中,马克·吐温和卓别林写过自己说滑稽故事和表演的经验,莫里哀、肖伯纳、鲁迅、老舍、钱钟书、里柯克等,也写过有关幽默的文章,但大都讲的不多,有的也是仅谈一些个人体会,如里柯克说幽默的实质“在于:一,无损于人;二,不怀恶意”。又说:“幽默,其深刻意蕴或在言外,或微而不露,唯有少数人凭本能或下功夫,三思而后领悟。”等。学者、作家林语堂写得比他们都多些,但也限于涉及幽默的特性和功能。

当然,也有少数作家给“幽默”下过定义,如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是这样下定义的:“幽默是一道神圣的闪光,它在它的道德含糊之中发现了世界,它在它无法评判他人的无能中发现了人;幽默是对人世之事之相对性的自觉的迷醉,是来自于确信世上没有确信之事的奇妙的欢悦。”

综合起来看,古今中外对“幽默”的定义还真是众说纷纭,有的是偏重幽默手法定义,有的是偏重幽默效果定义,有的是偏重幽默功能定义,也有把几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定义的。方成总的感觉是:这种种定义中有一些已经触及到了幽默的实质,但尚未说透。

方成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像《辞海》这样的权威辞书上的说法,他也不盲从。《辞海》上说“幽默是一种修辞方法”,方成就觉得这不怎么对呀:自己的漫画和其他人的很多漫画是幽默的,但一个字也没有,无辞可修。侯宝林说相声挺幽默,也不是修辞修出来的。自己看过高凤山的一次快板表演,一上场,高凤山先喝一口水,嚼了嚼,才慢慢咽下去,同场的演员觉得奇怪,问他:“喝水你嚼什么?”他说:“北京的水硬。”把人逗得大笑。这里有语言,更重要的是还有表演动作,其可笑并非靠修辞。

另外,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神秘的访问》等小说,其幽默和讽刺主要都在于情节中的矛盾,也并非靠修辞。

方成还觉得,《辞海》说幽默“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也不尽然。比如说“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听就知道是过单身生活的。话是幽默的,却没有揭露乖讹和不通情理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幽默中常带有揭露和批评的内容,但并非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