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3182100000006

第6章 抗战岁月(2)

这个时候,抗日形势已进入很严峻的持久战阶段,战争硝烟仍在蔓延,哪里都不平静。无奈之下,顺潮暂时不想离开乐山,打算在乐山本地找工作。也还算顺利,经生物系的石声汉老师的介绍,他在离乐山几十华里的五通桥镇“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找到了一个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五通桥镇的风景和乐山一样美,步行几小时就到乐山了。

“黄海”是著名民族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工业集团中的研究机构,原在天津塘沽,与其他两个机构——制碱、制酸的永利公司和久大精盐公司合称“永久黄”。抗战开始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躲避战乱从塘沽迁到了乐山县的五通桥镇。

“黄海”的两位社长都非常和善,社长孙学悟博士是山东人,慈祥得像老爸爸。副社长张子丰说一口京腔,常和年轻人说笑话。

顺潮学的是化学专业,进“黄海”研究社工作算是专业对口的。不过,他到“黄海”的头一件工作不是正式开展研究,而是去布置一个黄海历年研究成果的展览,大概是社里知道他能画画吧。

这个展览要展出的有各种药剂、药品、化学制品等,全是些瓶瓶罐罐。此外,就是配一些图表解说。顺潮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这么干巴巴的,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他就把在学校办壁报、配漫画的经验用上,画了许多有趣的图像穿插在里面,让人有新鲜感,吸引人来看。

展览办完后,他被分配在分析室工作,室主任是老大哥一般的赵博泉。有机室的主任是魏文德,菌学室主任方心芳是学者型的河南人,各个室都有几个年轻人。这些年轻同事中,有个湖南人闫振华和顺潮最要好,顺潮后来学吸烟就是向他学的。吴冰颜原来读大学时就是运动健将,他和孙继商都是球队打中锋的好手。研究社还有位医生许重五,是留学德国的湖南人,很和善,腿有残疾,只能以轮椅代步。许医生与社里的这些年轻人都很要好。

顺潮一进黄海研究社,就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着传统的严谨朴实社风的学术机构。在这里,大家上下班是不需要打铃的,一到时间,也不用谁叫,人人都会按时走进实验室,老老实实地一干就是半天不出门。搞得顺潮会有这样的感觉:“在黄海,除了我一人之外,个个都老实得很。”

社里的年轻人都是单身汉,都住社里的集体宿舍,每人一小间屋。吃饭就在社里自办的食堂吃,花钱不多,伙食也还说得过去。只是工资低,零花钱少一些,顺潮差不多是月月透支。

顺潮爱打乒乓球,下班后总要打一阵子乒乓球。晚上呢,几个年轻人常喜欢约着到河边茶馆里泡上一壶茶,有时也喝点酒,其他的就没有什么更多的交际应酬了。有假期时,顺潮就拿起画笔来画画速写、素描,给周围的人画一些简单的素描像。

有一段时间,位于离五通桥约十里的老龙坝的碱厂要开工了,缺技术员,顺潮好动,愿意去干这个技术员,社里就把他调去干了半年。碱厂里开展的文艺活动还不少,有个歌咏队,有个话剧团,还有个京戏班子。顺潮在那里还过得蛮愉快。半年后调回黄海了,一听那里有什么活动,他这爱唱歌、爱看戏的人便会悄悄地从实验室溜号,跑去碱厂凑个热闹,然后又自觉地在休息天里不休息,把因溜号耽误的工作时间补回来。

有一次,顺潮的室主任赵博泉发现他溜号,但又不知道他后来已自觉补回了工作时间,于是,就客气地把他约到家里,泡上茶,像老大哥似的微笑着,委婉地提出批评,同时还不忘注意安抚他。这件事也许就能算是黄海社历史上罕见的“事故”了。这也可见黄海的社风之朴实。从此,顺潮也不溜号了。

黄海研究社在乐山这段时间里,尽管条件简陋,但仍做出了不少科研成绩。其中有一项成绩让顺潮终生难忘,并始终为此自豪——

那些年,川西一带民间有一种怪病,好好一个人,开始时四肢乏力,有一天会忽然感觉麻痹,从脚上逐渐上移,严重的甚至会扩展到心脏,让人很快死亡。本地人把这种病叫做“趴病”(方言读音),写法是“痹病”。当年顺潮在武大念书时,武大一些师生也染上了这种怪病。学校医道高明的校医董大夫,也花了精力钻研这种病,后来用注射医用水救病人。还设法用中药材马前子来治疗,以毒攻毒,一些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

黄海研究社知道了这种怪病在社会流行后,便主动将它确定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努力,结果从食盐入手分析,发现四川井盐的卤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钡,这是有剧毒的。查出原因后,很快采用沉淀法,用川西生产的芒硝即硫酸钠把盐里的钡排除净了,从此,这种病被控制住了。这可是造福于川西广大民众的大好事呀,民间的说法这是“积了大德”的呀!

可是,顺潮在社里就没听谁吹嘘过自己的这一“功绩”,而是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嘛,理应如此呀。顺潮感到黄海人在这事上正体现了“永久黄”团体“四大信条”中“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的风范。

顺潮后来有一段时期做的研究课题,是考察四川井盐中锶的含量。锶这种金属元素,是制造合金、光电管和烟火的原料,烟火中发红色的就是锶。顺潮的思路是:锶和钡相近,盐里钡含量大,锶恐怕也不少。他经过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果然是这样。1945年中国化学会在五通桥开年会,室主任赵博泉让他将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在会上宣读,顺潮颇感兴奋。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工作没几年,便能走上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讲台,毕竟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

平时在实验室里,顺潮常爱动脑筋改进工具和仪器,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只要他觉得用着不方便的,他就要边工作边玩似地自己出主意改进。比如那木制的漏斗架子放在案台上太占地方,他就用玻璃棒儿做了个很小很方便的,不用时可以放在抽屉里。又比如做锶的定量分析不能用水,要用浓硝酸代替水,而且是要人工把这种强烈腐蚀性的酸从大陶罐里用嘴吸出,这是有危险的,哪怕你是用很长的玻璃管和橡皮管来吸。顺潮以前曾向有机室主任魏文德学过吹玻璃,于是他就设计做出了一个取酸的玻璃套管,既安全又好使。此外,他还自制过很好使用的仪器,在工作中用来回收盐酸。

事隔半个世纪,当他有机会再去乐山五通桥时,参观了从盐卤提炼锶的工厂,看到了成堆的锶盐产品,发现仍是以他当年做出的数据为依据的,他心里那高兴劲就别提了。要不是此物有毒,不能带出厂的话,他真想带点回去留作纪念。

在黄海研究社的这四年,是顺潮最初踏入社会的一个阶段。他不仅初步有了自己的事业,在专业上有了锻炼,并小有成就,更重要的是,社里前辈的关心、同事的友爱,让他从心里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他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深情地说:“‘黄海’就是我的家。我说的是心里话。”

3.冯玉祥将军赠画

进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工作的第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顺潮见到了抗日主战派将领冯玉祥将军,并且得到了冯将军当场画的一幅画相赠。

黄海研究社在镇上靠近小山包的一个大宅院里,从外面看上去跟普通民居一样。因为是抗战期间,社里的设备、仪器也都因陋就简。可是从社长到研究社,当时都名声在外,大凡有什么名人来到乐山,都会来社里拜访一下,参观参观。

那是1943年冬天,时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来到四川为抗战募捐。一天,他来到顺潮所在的黄海化工研究社参观。

这天,顺潮正在实验室里做着试验,看见社长陪同一个人走进了实验室。顺潮一眼就认出社长陪的这人是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因为冯将军的照片当时常常出现在报纸上,顺潮有印象。那天,冯将军穿的是便服,宽宽的国字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就在冯将军边听社长介绍边参观仪器时,顺潮做了一回有心人。他仔细观察着将军的面貌特征,然后,从抽屉里拿出纸笔来,在将军不知晓的情况下,以很快的速度为将军画了一张速写肖像。

冯将军走后,顺潮把画的这张肖像画拿给工程师刘学义看,问他像不像。熟悉冯将军的刘工程师看了后说,“像!我看很像!这样吧,晚上我领你去见见冯将军,我同冯将军很熟。把这幅画送给他,怎么样?”

“好!当然好!”顺潮高兴地答道。

晚上,他随着刘工程师去见下榻在盐务局客房里的冯将军。正在灯下看书的冯将军放下书,热情地招呼他俩落座。听刘工程师说明来意后,将军非常高兴地说:“好呀,快拿给我看看!”

顺潮赶紧递上画,将军端详了一番:“唔,年轻人,不错,画得很像。”随后,又笑着说:“来,我也给你画一张。”

冯将军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纸笔墨和颜料,稍作思量,便提起笔来,挥毫作画。不一会功夫,一张彩色水墨画就画好了,画的是三个鲜红的大辣椒。接着,将军问了顺潮的名字,要在画上写题跋。

冯玉祥将军赠的画只见将军在红辣椒右边空白处写下了“顺潮先生”四个字,接着又在辣椒的上方题了一首诗:红辣椒,绿辣椒,吃起来味最好,大家多吃些,定把倭寇打跑。

然后又在画的左边落款:“冯玉祥,三二、十一、二三”。

顺潮心里那高兴劲可就别提了!这可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居然画画赠给他这无名后生!他连连向冯将军道谢:“谢谢!谢谢!谢谢冯将军!”

将军和蔼地说:“不客气,不客气,互有往来嘛。”

冯玉祥将军的画作流传于世的相当少,这件珍贵的礼物,顺潮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直到1992年,他将这幅画连同自己珍藏的近400幅其他名家书画都无私地捐给了自己家乡的中山市博物馆。

随着世界反***力量的日益强大,日机对乐山的轰炸越来越少了,直至完全停了下来。顺潮在乐山的生活,就像一条平静的小河,没有多少波澜。他的事业——化工研究,搞得还不错,老板和同事都充分认可他的能力。他在工作上得心应手,没有什么苦恼。就是生活条件艰苦一些。这没有什么,艰苦一点算啥?这么些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大家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终于无条件投降了!顺潮也和全国民众一样,打心眼里高兴!历经8年苦难,终于盼来了胜利的这一天!

不过,这个时候,顺潮也还没有要打算离开乐山,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处了一个读外文系的女朋友,姓郭,喜欢画画,是他一个同学的姐姐。方成后来这样回忆说:“她是带有西方风度的女孩,是话剧活动积极参加者,会画画,会粤语,很聪明,对我很友好。”

这是顺潮的初恋,俩人处得还不错,一有空闲就常在一起。有一次,两人相约去乐山看大佛,没钱就走路去,走了几小时。晚上临睡前,住另一个房间的郭小姐用广东话跟方成说:“明早喊我”,这句广东话听起来就是“明早爱我”,方成嘴上故意说:“好,明早就爱你。”心里感到很甜蜜。

初恋是美好的。顺潮感到了恋爱的幸福,并开始憧憬着与郭小姐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可是,当他向郭小姐求婚时,他却失望了。

郭小姐不答应嫁给顺潮。顺潮问他,“为什么呀?为什么不嫁给我啊?”

她说:“我比你大一岁,不合适。”

“我俩年纪差不多,不正好吗?”顺潮着急了。

“不,不好。男的年纪一定要比女的大才好。我不能嫁给你。”

再怎么说,郭小姐就是一口咬定不合适。这可让顺潮想不明白了,两人已经是早就在一起相处,而且也处得蛮好的,可怎么到了关键时候,就是不能嫁给我呢?后来,顺潮几经揣测,似乎才明白过来——她可能另外还有别人。

因为郭小姐一直跟他闹别扭,就是不嫁给他。顺潮受不了啦,晚上睡不着觉。睡不好觉,第二天就没法工作。这样被严重失眠折磨了些天后,他已经不行了,支持不住了。他隐约感到,再呆在这很闭塞的地方,人要憋坏的。他就想到大城市去转转,去看看,换个环境。顺潮决定离开这里——“我非跑不行,非走不行!一定要走!”

走到哪里呢?他平时在乐山可以看到上海的报纸,他注意到报上常登有张乐平、米谷、丁聪、余所亚、张文元、沈同衡和洪荒的许多漫画。此时,他从这一点受到启发,觉得自己也许也能靠用漫画投稿为生。“哎,这画我也能画,能活着,我就奔上海去,靠这个活着!”

于是他决定到上海去改行从事漫画创作!去遥远的上海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带着一颗失意的心去向社长辞职,为人厚道的社长还不大放心,嘱咐他如果不成功就回来。

1946年8月,顺潮离开乐山。从此,他要开始自己的另外一条人生道路——从事漫画创作,并以此为终生之业。此时,他并没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漫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