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3182200000011

第11章 勤奋:情系梅花创奇迹(5)

(4)尽力在与国际接轨中反映中华特色

如在已出版的登录年报中,对外交流一概为英文本,用一幅花卉墨线图装饰全书封面。鉴于梅乃中华特产,仅在东方国家栽培普遍;而对西方各国,除新西兰有若干梅的切花栽培外,大多对梅相当生疏。故在1999年报中采用元代名画家王冕的《墨梅图》附《墨梅诗》作为主要衬托背景刊出,以示中国梅文化的独特风格。

在梅登录年报公开问世之际,参与者特别体会到植物品种国际登录的重大意义——它真是国际学术界一项行之多年、成效卓著的成功经验。成立于1959年的国际园艺学会是全球园艺学术和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不同的植物(品种)登录权威,均由该会批准并领导。这样,便在全世界组成了一个全面而严密的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体系,园艺植物品种名称正式登录后,便可在全球合法自由流通。

事实证明,国际植物(品种)登录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的确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植物基础工作。分析起来,国际登录的意义主要在于:

(1)让不同植物品种各有其统一的、合法的名称,有利于国际交流。

(2)品种登录时要求正式上报植物(品种)主要性状、来源及有关资料,这等于建立了统一的国际档案。有利于全球进行研究、推广、交流和生产。

(3)植物品种名称必须严格遵守最新版本《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的规定,从而促使园艺植物品种名称规范化、标准化。

(4)避免目前大量存在的品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有利于减少乃至根除品种名称混乱。

(5)将不同植物品种名称纳入国际登录体系的统一管理之下,是促进全球园艺学术、生产、教学与开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6)促进不同的国家、科研单位、学(协)会、种苗公司、学校与生产者在植物品种名称上的沟通、协商与交流,并最终取得共识。

目前,植物品种名称的认定,是按“类”或“种”分别进行的,如莲类含荷花、睡莲等。兰类含兰科植物,芍药类含芍药、牡丹;丁香类含丁香属植物,杜鹃花类含杜鹃花属植物,梅种含梅花、果梅等。每个类或种的植物各有其认定的国际登录权威,由其审定并确认品种名称,然后正式公布,我国已被批准为梅的国际登录权威,现在公开出版的《梅国际登录年报(1999)》,就是一年来我国审核并确认梅品种的第一份汇报和公告。

我国现有323个梅花品种和189个果梅品种(优株),这些都是要申请、进行登录的对象。需要严加查核,认真登录,使之正式纳入国际交流的轨道。其他国家的梅花、果梅品种,也欢迎分批清理,申请上报并统一登录。要弄清全球梅品种家底,任务相当复杂而艰巨,陈俊愉决心要出色并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历史性的光荣使命。

梅花美丽动人、韵格高尚。它的特点,花期特早,冒寒怒放;适应性和抗逆性均强;既是优良的园林花木,又是切花、盆栽和盆景的好品种。果梅富含多种有机酸,有多种营养与药用价质,可制成多种美味加工品。千百年来梅仅在我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受重视。西方国家则对此美花、嘉果所知甚少。现在,随着梅国际登录的启动,梅之全方位开发也将开始,千年之交,迎来梅花、果梅全球飘香的新纪元。

截至1999年,陈俊愉主持召开了7次梅品种国际登录年会,出版了5本梅品种国际登录年报(双年报),我国已经有300多个梅花品种成功登录,品质一年胜似一年,向国际园艺学会交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梅国际登录年报(1999)》是在威尔逊1929年出版《中国,园林之母》一书之后70年出版的,这很有意义。

80岁的陈俊愉被国际园艺学会任命为中国第一个园艺类植物的“梅花国际登录权威”。紧接着,在陈俊愉的亲自指导和关怀下,2004年我国拥有了第二个观赏植物桂花的国际登录权威。就像梅花,陈俊愉同样负有对我国其他名花登录的历史使命感。他说,我国作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在国际登录权申请方面起步却很晚。我国的十大名花除梅花与桂花外,其他8种均已被其他国家抢先取得“国际登录权”。他希望继梅花、桂花之后,菊花也能申请到在中国的登录权。弟子王彩云教授回忆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在米寿高龄时,陈俊愉谈起登录话题,他说菊花现由德国负责,放在宿根花卉(Perennials)类。如果需要,他可以亲自去一趟英国、德国游说、申请,尽自己一份力。王彩云被陈俊愉的这种战略思考、责任感和身体力行的品格深深折服,并在日记里记下了对先生的国际视野、敏锐感知的敬仰,她把这一天的日期(2005年12月17日)圈上了清晰的着重号!

梅品种国际登录工作启动,新闻发布会于2000年1月27日在北京召开。陈俊愉在《梅品种国际登录年报(1999)》出版发布会的发言中,心情异常高兴和激动。我国是享誉世界的“园林之母”,很多原生的花草树木先后从中华大地传向全球,然而绝大多数奇花嘉果,却被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学会、协会等机构取得了国际品种登录权威的认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对外称中国梅花蜡梅协会)于1998年11月被国际园艺学会命名与登录委员会和国际园艺学会执行委员会及其理事会授权,成为梅(含梅花和果梅)的国际登录权威。这是我们这个“园林之母”迄今获得的首次国际植物殊荣。这次新闻发布会既隆重庆祝首次获得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的荣誉,和《梅国际登录年报(1999)》(Annual Report of International Mei(Prunus mume)Register,1999)之公开问世,同时也表达对承担重托,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新闻发布会得到中国花卉协会、国家林业局和北京林业大学等领导的支持。

8.双国花的构想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为国花评选奔走呼吁二十几载的他,多么希望梅花、牡丹联袂登场并列为“国花”。

“国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国剧是什么?

京剧。

国酒是什么?

茅台。

国球是什么?

乒乓球。

当问到这些问题时,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然而,新中国的国花是什么?

迄今仍无定论。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新中国的国花评选却迟迟没有结果,这使陈俊愉感到分外遗憾。

“国花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为了这,陈俊愉一直不遗余力地忙碌着。1982年,他发表《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一文,由此成为新中国倡导评选国花第一人。

1988年,受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启发,陈俊愉主动将“一国一花”的想法修正为“一国两花”,建议将梅花、牡丹确定为“双国花”。“一来为了照顾地区差异,二来这两种花历史上都曾先后做过国花。而且,‘双国花’在世界各国都有先例,日本以菊花和樱花为双国花,墨西哥以仙人掌和大丽花为双国花。”

自国花之争肇始以来,国内花卉界曾有4种国花评选方案:“一国一花”,以牡丹或梅花为国花;“一国四花”,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一国五花”,牡丹称国花,另设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名花;“一国两花”,以牡丹、梅花为国花。最终因分歧太大而搁置了十多年。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少人把国花政治化了。

陈俊愉花了一年多时间,仔细查阅了158个国家的宪法。结果发现,各国宪法都没有对国花作出规定,与国旗、国歌、国徽有本质的差异。国花的民间性强而政治法律性弱。各国国花评选多以约定俗成为准,最后政府认定即可。然而,国花又是民众推选出的国家象征,有利于弘扬传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因此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1999年,为筹备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印了一本各国国花宣传画册。中国的国花未定,而组委会为“补缺”擅自印上“中国国花——牡丹(暂定)”。为此,陈俊愉专门跑去和他们理论。

2001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一记者报道现场时说,演出的舞台设计以中国国花牡丹为主体。看到这一报道后,心直口快的陈俊愉马上写信纠正:“你错了,新中国国花至今尚无定论。”

为这些事,陈俊愉和许多人争辩过。

陈俊愉认为,国花评选的标准应当是: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观赏性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梅花、牡丹作为国花是当之无愧的上上之选。两花文化积蕴深厚,内涵丰富。梅花耐寒迎雪、坚贞不屈的风骨及“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先行开拓者的风范,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代表祖国繁荣富强的物质文明。现在中国台湾地区仍沿用梅花为“地区花”作为其象征,若能确定梅花、牡丹为双国花,也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祖国统一。

令陈俊愉欣慰的是,经过多年来激烈的国花之“争”,如今园艺花卉界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一国多花不便记忆,单一国花代表性不强,“双国花”比较适宜。

“我已经声嘶力竭,但力气还没使够。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早日促成国花评选的合理解决。”老人的执著令人钦佩。

研究梅花数十年,陈俊愉遭遇的质疑、嘲讽太多了,甚至他的门生,都觉得梅花研究算不上一门学问。他凭着对梅花的挚爱之情,对于这些都一笑置之。

1980年代初,陈俊愉率先为倡导中国的国花而奔波忙碌,88岁时,他与夫人杨乃琴在大年初二到北京植物园,向游园的市民们讲解花卉常识,当起了花卉科普志愿者。他想通过花卉知识的普及,使大家了解祖国丰富的花卉资源和深邃的花卉文化,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民国时期曾定梅花为国花。现在台湾地区仍以梅花作为其代表花卉。邓丽君演唱的《梅花》:“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看啊遍地开满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这首歌唱遍了海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没有国花。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发表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首次倡议以梅花为新中国的国花。文章发表后,舆论反响强烈。1982年香港《明报》曾专发了一篇社评《赞成以梅花为国花》,其中有云:“从曹孟德的扬鞭遥指梅林、诱导兵士‘望梅止渴’,到林和靖传诵千古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百年来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如选国花,实非梅花莫属,而梅花也只会被中国考虑为国花,因为在其他国家根本少见。……事实上,如果海峡两边都用同一种国花,实有助于国人在精神方面的和谐融洽。”同年,在一些植物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受中国植物学会的委托,《植物杂志》编辑部发起讨论国花,并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纷纷来信参加评选。投票结果表明:推荐梅花作为国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喜爱梅花的群众认为,梅花为我国特产,是民族与英雄气概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五湖四海为家,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能代表中华气节。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评选结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兰花等。这次中国名花评选活动,组成了以陈俊愉为首的114位专家的评委会,是全国性的评选,由于结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称为“1987年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

这次活动不仅实现了陈俊愉的初衷,而且也让他在国花的定位上产生转变:由一国一花到一国两花。他认为,一是为了照顾地区差异,二是历史上梅花、牡丹两种花都曾先后做过我国的国花,要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1988年陈俊愉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他在《园林》杂志1988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祖国遍开姊妹花》的文章。同年,他和时任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任会长)的王莲英联名致函中央领导和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负责人,力陈“一国两花”的互补性、优异性与代表性。

1991年,《花卉》杂志重打锣鼓另开张,再一次进行了评选国花的活动。这次活动还请出了一位曾经担任过很高职务的领导同志作为最高主持人。不久之后,众多媒体公布了这次活动的评选结果:牡丹当选国花。为此,著名牡丹产地如洛阳、菏泽,还举行了庆祝活动。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那次推选国花时,虽然也有不少人投了牡丹、菊花等名花的票,但是对最终推选结果——梅花,各界并无异议。此次新的推选结果移注牡丹,却引起许多人发表了反对意见,其中不乏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学者、艺术家,有些意见是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