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
3182800000013

第13章 潜心著述(1)

1.回到北京

漫长的干校生活,终于迎来了令人兴奋的一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一批又一批的干校战友整理行装,回到北京。至1973年,人民大学教职工全部返回北京。戴逸下干校时带去的一套英文版毛选,早已熟稔在胸。与毛选一起塞进行囊里的,还有沉甸甸的挥之不去的记忆。就要离开这里了,不免有些怅然若失。几年猪倌生活的磨砺,使戴逸感受到人生之真实,留恋之情是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那种不甘于屈从的傲骨,永远凛然于内心深处。诗人牛汉写于干校的《半棵树》,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干校生活的精神写照: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到了它牛汉:《半棵树》,《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6页。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正是戴逸思想成熟、精力充沛的黄金时代,却遭遇命运的冲击。期间有较长时间,一直与书本绝缘,中止了历史研究工作。在干校的养猪班里,虽然身边没有书籍,虽然远离学校、远离专业,但是心中的牵挂却丝毫没有减少,清史研究之路仍在心中延伸。所幸的是,春天的气息已悄悄来临。回到北京,原中国历史教研室的教师都被分到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内新建了一个清史研究小组,戴逸成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这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下,1972年经北京市委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其中的一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另一半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档案、语文、哲学、法律等系。研究小组组长为郭影秋,其他领导成员为尚钺、罗髫渔、胡华、袁定中。

组建清史研究小组,有着郭影秋为保存研究力量的一片苦心。“文化大革命”之际,清史编纂工作及建立研究所的规划不仅化为泡影,反而成为郭影秋抵制“文革”的一大罪状。郭影秋遭受非人的迫害,身患重病。缠绵病榻之际,他仍非常关心学校的前途,教职员工的工作去向,更坚定重修清史的使命,对成立清史研究所之事始终铭记在心。虽然1970年人民大学已被明令解散,教职员工都下放江西余江的“五七干校”,但他仍向上级建议,将来如果人民大学的教师回到北京,一定不要分散分配工作,而要成建制的集中安排工作,一旦需要就可以迅速地集合起队伍。几年之后,这一前瞻性的建议被采纳实行,从干校回到北京的人民大学教师,都被成批、集中安排到北大、北师大、首都师大、财经大学等高校。这显示了郭影秋的高瞻远瞩,无疑为人民大学保留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郭影秋一直没有忘怀“文革”前夕,中央委托他编纂清史的任务。1972年,他刚刚解除拘押审查,又拖着病体向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报告,提出建立清史研究机构,着手编修清史的建议。所幸的是,这一建议又被上级领导采纳,随后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组。同时决定,由郭影秋亲自挂帅,兼任研究组组长,直接领导制订研究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这样,清史研究小组就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虽然名为清史研究小组,却被批准可有40个人员的编制,是国内首家清史研究机构建制,也是此后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前身。在“文革”期间,清史研究小组得以建立,无疑为编修清史保存了有生力量,这反映了郭影秋的远见卓识,功不可没。

清史研究小组的建立,使戴逸和志同道合的同仁得以聚集在一起,在郭影秋的直接领导下,在艰难的条件之下,开始了漫长而有意义的清史研究工作。“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在艰难险阻的时局之际,正是这样一种不甘于屈从的傲骨,使得有志于清史研究的知识分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2.积淀学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术自由被无端践踏,学术规则被无情破坏,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一样,清史研究也出现滞步,甚至后退。回到北京,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整个国内大环境仍是动荡不安,“批林批孔”、“批儒评法”的运动恶浪此起彼伏。但是清史研究小组的成立,无疑凝聚了史界的精气神,开辟了学者研究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从国际环境来看,当时距离珍宝岛事件时间不长,正值中苏两国举行边界谈判,牵扯到政权更替、战争赔偿等很多因素,因此中央希望史学界开展边界问题的研究,在最短时间内提出有力的历史依据,为谈判提供参考。

中俄关系与国家统一问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时代赋予史学界的现实使命。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随着领土争端的加剧,边疆冲突提到日程上来。史学界为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重点关注中俄关系的考察,尤其重视对中俄边界等问题的研究。其后,重要成果主要有两种,一是《沙俄侵华史》第一卷的出版,二是《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出版。

面对现实,身为严谨的历史学者,身为清史研究小组的一员,戴逸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接受了研究和撰写尼布楚条约这一特殊任务。在干校几年,虽然与外界接触极少,但是陆续也能知道一些国内国际形势。建国以后,中苏亲密的国际友谊,随着苏联内部权力更迭的斗争而逐渐产生裂痕,在中国政府多年的克制忍让及严正抗议下,最终还是导致了不仁之战。来干校这一年,也就是1969年的春天,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就爆发了,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此后,便是艰难的、拉锯式的国际谈判。在地图上,在高昂的“雄鸡”头部,很容易找到珍宝岛,它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与劳作,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里驻守边防,与岛上居民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面对强权,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面对现实与历史的冲击,戴逸以饱满的民族热情,投入了繁重的研究工作。

这一年,距离戴逸首部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的出版,已有15年之久。第二卷于1964年完稿,并没有正式出版;第三卷才写到戊戌变法,“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两部80多万字的书稿,经由时间的淘洗,使得戴逸有了不少新的想法与考虑。戴逸心中虽然非常想续写近代史稿,但是面对特殊任务,他欣然投入。重新投入历史研究,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此时的戴逸已过不惑之年,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他更加珍惜这义不容辞的责任。

显然,研究命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戴逸尽可能地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客观的立场,力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弄清中俄东段边境的沿革。档案是研究学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大的价值。面对近300年前的这项条约,戴逸打算首先从历史档案资料着手,着重搞清楚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俄国哥萨克入侵中国黑龙江的整个的历史背景,二是决定把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谈判的情况、条约的文本和争议的问题等等,都给摸个一清二楚。

多民族统一的清代,历时近300年。它以满语为国语,称满文为清字,在多年的统治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满文奏折及公文。及至清代中后期,满文大部分被汉字同化,并逐渐被人淡忘。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接收了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的档案1000多万件,其中满文档案200万件,这些档案内容广泛,包括内政、外交、民族、宗教、军事、财政、农牧业、交通、文化教育、天文地理等,而且都是原始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和研究价值。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幸得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抓满文事业。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满文档案资料的管理、整理、翻译及人才短缺问题,得以一定的解决,但随着“文华大革命”的到来只得搁浅。随着中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尤其是在边界谈判中,边境划分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这本属历史问题,但中俄关系的历史资料多在清代,中枢机构与俄国来往外交文字全都是满文,包括《尼布楚条约》都用满文、俄文和拉丁文。于是,周恩来总理从“五七”干校调来人才,专门成立满文组,负责中苏关系的史料发掘、整理、汇编工作。

沧桑的历史,被拯救的满文,戴逸在故宫博物院,在散发着陈年的刺鼻味道的档案、资料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历史就这样一点点被勾勒,密密麻麻地抄录在本子上,边疆问题像剥笋一样逐渐清晰。

明末清初,风沙弥漫中,俄国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在血腥强占中国领土尼布楚之后,又占领了雅克萨,并在当地修筑城堡作为据点。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俄军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帝命清军再次收复雅克萨。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俄军被迫投降,但当清军一离开,俄军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俄军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接受举行和平谈判的建议。

历史的书页往前翻阅,停留在清康熙二十八年的农历七月。此时,北京城暑热未消,东北边地尼布楚已迎来了漫长的冬季。辽阔的大地上,北风凄厉,像在宣告一场大戏即将上演。钦差大臣内阁大学士索额图一行200多人,被康熙皇帝委派为对俄谈判使团,在阴冷的尼布楚城外落定。此行担任翻译的,是两位耶稣会传教士张诚和徐日昇。临行前,康熙皇帝一再重申了大清帝国的严正立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及一河一溪,皆大清属地。当时,清廷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为避免清军同时与俄罗斯、噶尔丹两线作战,以免俄国公开支持一向投靠它的噶尔丹,是康熙皇帝力争尽早与俄方签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两国交锋,双方就雅克萨和尼布楚两城归属问题展开激烈辩争。俄国全权大使戈洛文具有多年的外交经验,是个资深的谈判老手。他一方面想多拖延时日,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方面也很担忧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正当两国谈判使团唇枪舌剑之时,尼布楚附近的喀尔喀蒙古人揭竿而起,反抗俄国的侵略。这一事件迫使俄使团不敢继续拖延,两国终于签订了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延续多年的中俄边界之争得以圆满解决。

戴逸一路摸清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来龙去脉,还找到了尼布楚谈判时的满文奏折。当时,苏联方面公布了大量的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俄方使臣戈洛文的详细日记,他当年在冰天雪地里的诡诈伎俩,都得以浮出水面。尤为重要的是,在谈判中充当翻译的外国传教士张诚、徐日昇的日记,国内也已翻译出来。当年,康熙皇帝针对这两位中方翻译颁布谕旨,赋予他俩和同行的大员们同等的尊荣,以协商这一重要外交事务。作为上帝的福音的传播者,他俩清楚地知道此行的目的,能够客观地了解真实情况,更具有谈判意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谈判的进程。戴逸比照着他们当年的日记,以客观的态度还原历史。此外,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有关善本书籍,也有助于研究的进展。

寒来暑往,戴逸在繁重的研究工作中,迎来了1976年的春天。这是中华民族转折性的一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凝固的空气日渐自由,沉寂了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获得鼓舞与新生。这年9月,恰逢戴逸50岁大寿,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研究著述,也将接近尾声,心里也稍稍松了一口气。戴逸吃着夫人刘炎做的长寿挂面,两鬓冒出来的银丝,令夫人格外心疼。学术研究无疑与冷板凳相伴,刘炎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成为戴逸学术事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