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
3182800000006

第6章 名校抉择(3)

在北平中共地下党的支持和推动下,孑民图书室即将开馆。图书室用北大已故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号“孑民”来命名,蕴含深刻。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又是国民党元老,在社会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用“孑民”命名图书室具有很广泛的号召力。蔡元培先生当年创立北大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几十年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这样,高举“兼容并包”的旗帜,既可以对外借阅革命进步刊物,又可以搜罗“反动”书籍,以避开特务分子的寻衅滋事,可以有力地保护图书室的生存和发展。

开馆前夕,亟需办理向北大校方注册的手续,唯此孑民图书室才是合法组织,可以公开活动。秉衡和同学为此事多次找过校方,情况并不乐观。后来,秉衡找到郑天挺先生,从求学问业开始,两人就建立了师生情谊,成了忘年交。郑先生听后一口答应,还耐心听取学生要求,详细询问创办图书室的困难。由于房间阴暗,又缺少书架、桌子,还想多装几盏电灯,甚至总务科老是催着搬家等等,这些实际困难都得到了郑先生的暗中帮助。郑天挺先生当时是北大实际负责人,不好公开支持学生运动,但他对学生运动很同情,尽力保护学生不受反动派的迫害,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起着暗中保护的作用。为此,秉衡和同学们深受感动。

是年10月21日,孑民图书室在红楼一层西侧167房间正式开放,接待读者。校长胡适担任孑民图书室名誉顾问,许德珩、冯至及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准等30多位教授被聘为图书室导师。孑民图书室虽然规模小、藏书量少,但它的影响和作用却很大。在民主爱国运动中,它为北大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被当时的学生称为“北大人的精神粮仓”。

4.离开北大

孑民图书室开馆前夕,秉衡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因误诊化脓,病情非常严重。郑天挺先生得知此事,便派人急送北大医院免费治疗,住院一个多月,才得以化险为夷。出院后,秉衡又回到图书室工作,看到孑民图书室蒸蒸日上,发挥着图书育人的作用,深感欣慰。不久,他被选为全校的学生自治会理事,和同学主管学艺股,学生工作重点转移,但仍兼任图书室常务干事,只是具体工作就不大参与了。

当时北大校园有很多进步社团,大都拥有一间房子或地下室作为活动场所。此外,有一些非北大学生也住在校园里,他们大多是来自外省的思想进步青年,有的平时旁听北大的课程。进步学生经常在校园内集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特务分子的注意。为了驱赶进步青年,打击革命力量,有一次国民党党部一箭双雕地要求北大校方清理房产和闲杂人等,既收回学生社团使用的房子,也驱逐非北大进步学生,手段非常毒辣。消息一传出,秉衡和同学们就分头进行活动,希望阻止这一活动。秉衡焦急地去孑民堂找郑天挺先生,探问校方的想法。对此,郑先生非常坦率地告诉秉衡说:学校受到外界的压力,这一行动是迫不得已的,但决不会和同学们为难,请同学们谅解。此事是学校的内部事务,由校方调查、处理,决不让校外任何机关干预。凡是同学们正当活动的用房,包括学习、社交、歌咏、座谈、办福利的用房,只要登记一下,仍可使用,不必收回。听到郑先生这般诚恳的一番话,秉衡不免松了一口气。只听得郑先生继续说道:在某天,学校要派人检查和登记房屋时,希望同学们把违禁物品转移,以免引起麻烦;并且在登记、检查房屋时,如来人有粗鲁行为,可以向学校报告,千万别和来人发生冲突。听到这里,一股暖流流过秉衡心间,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才渐渐平复。果然,有天学校派人来看了一些房子,也是走一下形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也没有收回一间房子。一场风波就此消灭在萌芽状态,想必郑天挺先生和其他教授花费了不少心力和口舌。

1948年,北京大学南北社三人当选学生自治会理事志庆(左起施政、华惠珍、戴逸)

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全国民主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北大师生越来越多地投身进步活动。作为北大学生自治会理事,秉衡发挥着个人的才干,积极组织各种进步活动,在校园内张贴揭露国民党黑暗腐败的大字报、标语等。对此,国民党反动派掌握了详尽情况,准备发动武力镇压。4月的一个夜晚,宁静的北大校园四周突然吵吵嚷嚷,一帮杀气腾腾的特务分子闯进校园,到处乱撕壁报,乱砸师生宿舍,捣乱校园。同时,北平警备司令部下令取缔华北学联,指名逮捕进步学生,声称如不交出必将武装冲进北大进行搜捕。

面对此情此景,北大师生紧急动员,连日集会抗议国民党的暴行。面对磨刀霍霍的敌人,为了人身安全,师生们先把桌椅叠起来,抵住宿舍和教室门窗,并分组进行警戒巡逻。同时,他们想方设法联络校外力量,进行坚决斗争。面对剑拔弩张的严峻形势,自治会同仁统一策略,既要团结全校师生,也要争取学校当局。作为自治会理事,秉衡焦急去找学校当局及许多教授进行交谈。那时胡适校长不在北京,秉衡在郑天挺先生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支持。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郑先生不顾个人安危,与北平警备司令部周旋、交涉。那几天,郑先生的眉宇之间都拧成了一个“川”字,但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决不交出一个学生,并用一切手段阻止军警入校。同时,郑先生紧急召集北大全体教授会议,共同发表宣言,决定罢课几天以示抗议,声援进步学生。北大全体教授的信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保卫学术自由的传统,是大家不可推诿的职责。由于北平各院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坚决斗争,又由于社会各界的有力声援,国民党政府惮于事态扩大的后果,只得暂时退让,没有武装入校,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秉衡和同学们从这次斗争的成功中,深深感受到北大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和对祖国后辈的爱护。后来,北大学生自治会赠给郑天挺教授一面“北大舵手”的锦旗。

但是时隔几个月,国民党反动派伺机反扑,进行更大规模的镇压,制造了“八·一九”大逮捕事件,这也是反动派行将覆灭前夕的一次垂死挣扎。这一天,北平各报刊登了一则重大新闻:北平特别刑事法庭“奉命清除潜伏匪谍”,拘捕11所大学“职业学生”的公告,同时公布了准备拘捕的250名学生名单。随即,国民党军警、特务开始大肆进行抓捕,封锁、包围了各大校园。北大的大批学生被列上黑名单,以“共匪嫌疑”刊登在全国报刊上,指名通缉。

这时,秉衡正在家乡常熟度暑假,对北平和学校里发生的这些事情一无所知。有一天,秉衡正翻看报纸,忽然一则新闻映入眼帘,定睛看下来,原来自己已上了被通缉的名单。隔了几天,父亲忽然收到北平来信,展开一看原来是郑天挺先生写来的,告知秉衡被通缉的消息,并说他是好学生,相信他是没有问题的,要秉衡在家乡暂时避避风头。从信中可以看出,郑先生非常关心秉衡的安危,这是秉衡在被通缉以后从北平得到的第一个信息。

面对如此形势,秉衡拧紧眉头开始思索自己的前途命运。在北大两年里,尤其是参与了孑民图书室的筹备工作,他接触了很多进步社团,读到了很多进步书刊,在担任学生自治会理事,并经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事件后,更从思想上对党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被通缉的学生,北大定然是无法存身了。当“离开北大”四个字现于脑际时,秉衡心里已经做好了取舍,他的眼睛被琴川河夏日的流水慢慢灼热,轻声喃喃着:离开北大,离开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