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马克昌传
3184500000001

第1章 中原之子(1)

你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这首《黄河船夫曲》简练而深沉的旋律,朴素却饱含历史沧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河的第一次泛滥,发生在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从那时一直到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在这2540年间,黄河共计溃决了1590次,大改道26次,平均三年就有2次决口,100年就有一次大改道,世界江河之中,黄河大概是最暴虐的一条河。它最特殊之处就在于它那可怕的泥沙,所谓“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把它每年从黄土高原上冲刷下来的16亿吨泥沙,堆成一米见方的大堤,可以绕赤道27圈。

黄河孕育了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本书的主人公、出生在黄河流域豫东平原的马克昌就是其中平凡而伟大的一位。让我们慢慢展开他那跌宕起伏、辉煌灿烂的人生画卷。

1.豫东少年

二十世纪20年代中叶的中国风雨飘摇,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取消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张作霖的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段祺瑞下台。

1926年7月1日,为完成总理孙中山的遗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这是人心所向。全国工农群众、海外进步团体和人士积极呼吁,支持北伐。北伐军仅用一年时间就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就是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1926年8月12日,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集南街一个富甲一方的地主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家人按照当地马氏辈分给他取了一个颇为儒雅的名字:马克昌。当时马氏家族的人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孩子后来成了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中国刑法学的泰山北斗。

1926年是农历丙寅年,也就是虎年,似乎是历史注定的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好几位后来影响世界的人物。曾担任美国第13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美国犹太人艾伦·格林斯潘,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都在这一年出生。半个多世纪后的1990年4月27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北京接见参加第14届世界法律大会法学家代表时,与马克昌亲切交谈,关切的询问马克昌的生辰年月,还愉快地说他也属虎,与马克昌同年同月生,马克昌要比他大5天。

马克昌的曾祖父曾任清末信阳府知州。他的父亲叫马宪乾,是当地有名的乡绅。马宪乾的父亲共有兄弟5个,他排行老大。马宪乾却是单传独子。马氏家族有良田近2000亩,还开有烟坊、酒坊、油坊、药店等,可以说是当地首富。大约1930年前后马氏5兄弟正式析产分家,马克昌家里分得320多亩田产,27间大瓦房,在当地依然称得上是“钟鸣鼎食之家”。马克昌家的老宅在红花集一块地势较高的坡地上,现在是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集镇政府所在地。

对当代许多人而言,由于《白毛女》、《半夜鸡叫》、《红色娘子军》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灌输,一提起“地主”,人们便联想到这些作品中地主的丑恶形象,人人横眉冷对,个个切齿痛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风骤雨》更是把地主当成魔鬼来塑造。实际上有的地主也是靠省吃俭用,勤劳致富,经过长期积累才有了一些财富。

马克昌的母亲叫马郭氏。旧时代河南农村妇女在娘家有名字,结婚嫁到婆家后就没有名字了,一般称呼已婚妇女都是夫姓后冠以娘家姓,马克昌的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郭熏桃。马克昌的外公叫郭耀堂,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中医,郭氏家族也是悬壶济世的中医世家,在那一带算是名门望族。马克昌的母亲马郭氏温良贤淑,持家有道,具有旧时妇女的传统美德。尽管是大地主、大家庭,马克昌的父母却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在当地颇结善缘。

由于马克昌是长子长孙,又生得十分乖巧,所以在马氏家族非常受宠,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很喜欢他,俨然是大地主、大家庭的大少爷。年幼的马克昌天生善良,十分懂事,从不调皮任性、铺张浪费,也很同情家境贫寒的小伙伴,经常把家里的食物拿出来分给他们吃。

马克昌7岁那年,父亲马宪乾不幸染病,虽然马克昌的外公是有名的中医,几经调治却不见好转,后来竟英年早逝,去世时才40多岁。由于家有良田等产业,马宪乾的去世并没有使这个家庭陷于困顿,他们依然能丰衣足食,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38年。

马克昌的出生地河南省西华县位于黄河流域豫东平原腹地。豫东平原是我国黄淮大平原的组成部分,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本是中原大地的富庶之地。那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等十几条河流,俗称“七沟八河”,相对缺水的北方而言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西华县也是中国历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东方女神”女娲建都的地方,被誉为“娲皇故都”,可谓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尽管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逐鹿中原,二三十年代的中原大地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偏安于中原腹地偏僻乡村的马克昌一家的生活还算风平浪静,衣食无忧。

2.乱世求学

1932年,马克昌6岁,父母把他送到西华红花集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马克昌自幼喜欢读书,入学堂后更是表现出对读书的喜爱,经常手不释卷,爱动脑筋,学习很用功,功课也很好。

1934年8月,因为红花集小学教学质量不如当时的教会学校福音堂小学,家里就把马克昌转到福音堂小学继续上学。福音堂小学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负责人是一位当地妇女,大家都叫她林大娘,她家里很有钱,人却很善良,知书达理,信仰基督教,受外国传教士影响很大,与他们来往密切,在当地很有影响。经常有外国人到学校来,但教师都是中国人。学校教学质量很好,在当地很受欢迎。

由于福音堂小学是初级小学,1936年8月,读完初小的马克昌在亲戚的帮助下,转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继续读完小学课程。1938年6月,几经周折总算完成了他的小学启蒙教育。

年幼的马克昌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国家命运尤其是黄河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在马克昌小学毕业即将升入初中时,日军开始大举进犯中原。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写信给蒋介石,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开黄河北堤,“以水反攻制敌”。同年5月,徐州陷落,日军土肥原师团沿陇海铁路向西进军,攻占开封,逼近郑州。蒋介石见形势不利,便采纳陈果夫的建议,致电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核办。6月4日上午,商震部第53军的一个团奉命在中牟县赵口掘堤,因堤坚未成。6月6日,新8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花园口决口。7日加派新编第8师一个团,改在郑州东北花园口用平射炮轰击黄河大堤,9日放水,后竟扩大决口至370多米。

曾经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开始哭泣、咆哮。正值汛期的黄河水向东南方向一泻千里,西边沿颖河流进淮河,东边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河南、安徽、江苏受灾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直接淹死和饿死的民众多达89万余人,冲毁140余万所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滔天的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灾民遍野,豫、皖、苏三省有390余万人背井离乡,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的黄泛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巨大灾难。

少年马克昌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曾经养育他的可爱的家乡变成了可怕的黄泛区,那一年他才12岁,一望无际的滚滚黄水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他家的房子位置比较高,虽然侥幸没有被全部冲毁,但大部分房子都倒塌损毁了,只有3间比较高的房子算是幸存下来,马克昌一家还算是有个安身之处,但却失去了生活来源。“花园口决堤”使得豫东平原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长年浸泡在黄河水中,即使到了1950年代初,许多地方仍然是沼泽。每年黄河汛期过后,可以在地势稍高的地方种些小麦,但汛期一到就又淹没了,几乎年年如此。因此马克昌家里虽有320多亩良田,却几乎没有收成。

常年的黄水泛滥,豫东平原许多地方淤积了与墓碑高度相近的泥沙,黄河水退去后,一些墓碑只剩下顶部露出地面。当时土墙的房屋全都倒塌了,无数失去家园的人用几根棍子或者向日葵秆子搭个窝棚权作安生之处。一些未倒塌的砖瓦房屋周围都淤积了厚厚的泥沙,须将门前泥沙挖开才能打开门进入屋内。

正是由于“花园口决堤”带来的灭顶之灾,1938年7月一直到1939年2月,马克昌失学在家,靠变卖家里值钱的物品、亲友接济艰难度日。被黄河水淹没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年少的马克昌也就在这战乱与灾祸之中开始了他艰难的求学之路。

1939年3月,马克昌在他舅舅郭缄三的资助下到西华县逍遥镇县立联合中学读初中。当时全县仅此一所初级中学,才2个初中班。郭缄三担任过国民党的乡长,家里也是地主,还是一个中医。他看自己的外甥聪明伶俐,又很会读书,觉得这样失学在家实在可惜,于是托人把马克昌送到逍遥镇去继续读书。

逍遥镇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名“小陶”,因沙河、颍河傍镇而过,又名合流镇,宋末曾设清水县于此。明清之际,此地成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阜,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为沙河四大码头。清代在此做官的知县王震寰有感于当地舟楫云集、商业繁荣的景象,曾写诗盛赞,其中有“天时地利遂人愿,任职四载乐逍遥”的诗句,因而此地改名“逍遥镇”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