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3200200000002

第2章 小沙弥救蚂蚁

《譬喻经》上记载了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从前,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有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小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里就想:“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是我照顾不周,才发生意外的,我恐怕也会有麻烦了。”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父母很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你的父母了,你可以过了八天以后再回来。”小沙弥很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

小沙弥刚走到半路,天上就开始下大雨了。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了,就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能够平安回来,心里感到很奇怪。他就入定观察原因,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了寿命。老师父又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那里做了什么功德?”

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到八十多岁。”

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更加相信“善有善报”的道理了,心中很是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的圣果。

感悟

佛家讲究善有善报,认为一个人善事做得越多,得到的善报就越大,这是佛家在教世人向善。我们每个人都应以慈悲为本,多做好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都可能会改变别人的命运,也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学常识大乘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建立大约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对佛教理论有较大的发展。

如果说原始佛教的核心是一个“苦”字,那么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一个“空”字。大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不论是有情众生还是物质元素,乃至时间空间,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并非真实存在。因此要想解脱苦,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说的那样从六道中彻底脱离,因为所谓“六道”,甚至“苦”本身,在大乘佛教看来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而已。而且即使从六道轮回中脱离出来,成为阿罗汉,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看,只能算是暂时的脱离痛苦,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人们只要证得空性,当下就是解脱。而真正彻底的解脱,只有成佛才能达到。众生都应该成佛,众生也都能够成佛。当然众生在成佛之前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进行艰苦的修行。这种以成佛为终极目标进行修行的佛弟子称为“菩萨”。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佛禅故事报应

有一个男人,他中年得子,甚是溺爱。他含辛茹苦拉扯儿子成人,辛辛苦苦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西装革履,红光满面,自己却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他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儿。

可是他自己也老了,不能帮上儿子什么忙了。儿子越来越觉得他碍眼,很不孝顺,开始是冷言冷语,后来又经常打骂他,嫌弃他没有用处。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儿子觉得受不了他,就将他赶出了家门。

这个老人无奈地来到一个破庙避雨,老人想到自己的遭遇很伤心,自己曾经是那么爱他的儿子,却受到了这种待遇,他仰天长叹:“佛祖呀,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在一道闪电过后,一个更苍老的声音说:“这是对你的报应啊。”这时老人看见一个比他更老的人从破庙的角落里走出来。老人大惊道:“你是佛祖吗?”那个更老的人说:“你这个混蛋!在二十多年前你就把我赶出来了,我是你爸爸呀,你已经不认识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