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3200200000025

第25章 一苇渡江

据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跟随般若多罗潜心研习佛法。

一天,达摩向师父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

般若多罗回答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于是,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度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别梁武帝,渡江北上。

当时,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恰好那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于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离开之后,听讲的群众中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自己却不认得,刚才自己也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想要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站在江岸边,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正在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但是此处又没有别人,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听到话语,于是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着达摩。见达摩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递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到了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当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到了江边的时候,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就“扑通”一声,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便沉入了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却险些溺入水中。

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声责问道:“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只听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了,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愧不已,只有懊悔而归了。

自从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在北魏孝昌三年的时候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感悟

谦虚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会让我们得到别人的尊敬。我们应谨记:戒骄戒躁才能精进,虚怀若谷方能成器。

佛学常识无常

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2、相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所谓“四相迁流”,即生、住、异、灭,一种现象的生起称生,事物或现象形成后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称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异,现象的消灭称灭。任何事物和现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生、住、异、灭四相。

佛禅故事神光“安心”

达摩祖师在山洞中面壁,他一直在思索着佛法真谛。然而,他并不知道,他的名声和那山洞已经在世间传扬开了。也许,他根本就不想知道这些,他心中这些都是毫末而已。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悟着佛的真谛。

一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那呼呼的风声夹带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卷进洞口,寒冷不时地钻进达摩的肌肤。然而这时,洞口的外面站着一个人,他虔诚地求祖师收他为弟子,授他超脱之法。他就是神光。他本是一位将军,威镇大江南北。但是,正如古诗中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手上也沾染了重重的血污。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这些。从此,身体成了他沉重的负累,他的心灵陷入深深的黑暗中。他到处拜师求法,想去拯救众生,求得“安心”。最后就来到了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口。

神光求了很久很久,雪都快封住洞口了。祖师终于回过头来,问道:“你在雪中立了这么久,心中究竟有什么心愿呢?”他说明了自己的种种事由,说了想救众生的意思。祖师大怒道:“你付出这么一点决心就想求得大法。你可知诸佛为求大法都付出无限的时间?”祖师说什么也不愿收他为徒。神光又在洞口外站了两天,终于想明白了:身体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于是,他挥刀斩臂,再求祖师收他为徒。达摩祖师说:“好。你悟到了‘肉身是外物,不足惜’。”便收他为徒。神光就说:“请师父为我安心!”祖师反问道:“你拿心来,我为你安心。”“我已经找了很久,但我没有找到。”达摩祖师笑着说:“你要是找到了还是你的心吗?你明白吗?”神光一震,随即大喜。自那一刻起,他明白了,万物诸法都为空寂,诸事不可执于一端,执著或者较真便丢失了真心。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只有这样,才能登涅槃的彼岸。

佛教名人达摩祖师(?-356年)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会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达摩祖师为中国禅宗公认的东土初祖。虽然对当时的中国佛教,没有立即引起大的影响,但就像播下一颗种子一般,一天天茁壮繁衍。

根据日本学者关口真大的考证,代表达摩大师思想的作品除了《二入四行论》外,尚有近年来在敦煌发现的《达摩禅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