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3210700000013

第13章 节日庆典(1)

凡是作为一个宗教,大都保留下自己的传统节日,从属于信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实生活中信仰的表现形式,某些节日的广泛性和虔诚热烈的程度远远超过日常的宗教功修和礼仪,往往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既是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充分显示所属民族生活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信仰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文化等因素。这些传统的特定节日,在民族历史长河中,世代沿袭,不断有所创新,为日常生活增添乐趣,振奋和抚慰人们的心灵。

伊斯兰教固有传统节日,就整体上来观察,在世界各地穆斯林中,始终如出一辙。事实上,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能一成不变,传统节日具体到每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也有大同小异之处。因此,回、东乡、撒拉、保安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也都具有某些民族特色。

尔德·菲图尔(开斋节)

希吉莱历九月(莱麦丹),是伊斯兰教的斋月,历来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安拉在这个月里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干一件善功,可以获得安拉成倍的报偿。因此,凡符合条件的男女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乃是无可卸责的“天命”义务。

经过一个月苦行,月终望见了新月,意味斋期结束,可以恢复日常生活,对广大穆斯林来说,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天命,自然欢欣鼓舞,都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开斋节的到来。

开斋节,阿拉伯语称“尔德·菲图尔”(Idal-fitr),历来各地穆斯林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最为隆重和热烈,回族穆斯林流传着两句谚语:“百里赶主麻,千里赶尔德。”即是说,远在千里之外的旅人,也必须按时赶回家乡与亲人共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

佳节到来,回族穆斯林欢聚村寨,一派欢腾景象,清真寺张灯结彩,旗帜飞扬,家家户户内外洁净,堂上点燃芭兰香之类,轻烟缥缈,香雾弥漫,清真寺里熙熙攘攘,穆斯林纷纷举行净仪,沐浴洁身,出散“菲图尔”钱。凡穆斯林不论男女老幼,即使东方破晓出生的婴儿,都要捐献相当于二斤小麦的代金,施散给清真寺或施散给贫苦的穆斯林。按教律规定,穆斯林妇女可以不参加节日的会礼,她们在家里准备节日食品,炸油香、馓子、油果等,制作各种菜肴。是日上午男女成年穆斯林,上午封斋,直至会礼结束。

开斋节上午定例举行会礼,不论何时何地,参加的回族群众总是成十倍以上增加。因为,在穆斯林中坚持每日五次拜功者,仅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只是每七日参加一次聚礼(主麻),大部分穆斯林,他们或因公务在身,或劳作,终年辛勤奔波,或因他种原因,不能常守五时拜功和聚礼。但他们对“两会”却不轻易放过,积极参加这两个节日的会礼。

由于会礼者众多,拜殿容纳有限,殿外庭院也挤满参加会礼的群众。有的地区各坊穆斯林联合会礼,选择一个洁净广场,举行万人至数万人的会礼。1935年(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西北行,亲见庄严隆重的穆斯林“会礼”场面,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称之为“回回过年”,“这个大典的举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左右,西宁附近的回族男子,都先后齐集在马步芳平日练兵的校场。我看不到一个人在指挥他们,而他们老老少少都自动向西方坐成很整齐的行列,一种庄严伟大的形象,渗入每个参观者心中。此时,北风劲烈,记者重裘无温,而席地而坐之整万穆斯林,没有丝毫浮动气象,不能不谓之难能可贵,这个大典表现了几种非常大的意义。第一,回族内部团结得非常好,这成万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动地组合成功,而所有礼拜及大典中各项活动,没有动作不一致的。那天天气很冷,加上搬扩音器耽误了两个多小时,许多旁观者忍受不住相继离去,穆斯林中却没有一人半途而退。”从这位非穆斯林人士观察中,足以窥见一斑。

会礼结束,举行团拜仪式,乡老自动围成环形,齐向“掌教”致“色俩目”,祝贺佳节,祝贺在莱麦丹月中“斋拜全美”。群众之间,互致“色俩目”。有的地方幼辈还要向长辈行半跪礼。有些地方,会礼完毕,穆斯林大众先退出大殿,在庭院中自动相向排列两行,待掌教阿訇出殿后,大家先向他齐声致“色俩目”,然后大家互致“色俩目”。

主持寺院的开学阿訇,借此穆斯林大集会的机会,发表演说(讲卧尔兹),宣讲教义。同时,开学阿訇往往也在此时谦逊地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胜任掌教和教学,请乡老准许“辞学”,另选品学兼优者接任此职。乡老群起“慰留”,推举代表送呈大红“聘柬”,请继续留任。相反,如果乡老反应冷淡,就意味不大受欢迎,可以趁此机会体面地离任。

每当开斋日,穆斯林互相“拜斋”,通常都要借此机会,消除积怨,增强团结。“会礼后,各户之主聚集一起,在阿訇带领下同往诸家拜斋,宾主互道‘色俩目’(问安祝贺)。客人自动在所摆设的席上入座,先由阿訇‘念经’后,主人非常热情地斟满杯杯清茶,恭请来客‘口到’(品偿),客人应乐意举杯饮上一口,并随意选择一兴趣食品‘口到’,以示对主人的亲热与尊重……在拜斋时,即使是互有仇怨,但亦须参与集体到对方家中拜斋,通过拜斋可取得互相谅解,消除积怨。这是回族穆斯林中加强内部团结的一种良好风俗。”

游坟,也是节日的一项活动,先辈艰苦创建家园,作为子孙欢度佳节,对先辈的缅怀有增无已,因此,亲临墓地,诵念《古兰经》,为先灵祈祷,祈求安拉宽恕他们,赐予永享天园的幸福。

尔德·古尔邦(宰牲节)

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历来也是伊斯兰教最隆重、最热烈的盛大传统节日,又是朝觐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礼仪——宰牲输诚于安拉。

古尔邦日宰牲,起源于先知依布拉欣的传说。这位先知对安拉无比忠诚,常以大量牲畜作为牺牲献礼,人们对他忘我无私的行为大惑不解。依布拉欣曾郑重地表示,倘若我有儿子,安拉降示以其作为牺牲,也决不吝惜。后来他的侍妾哈哲尔生下了易司玛仪。当易司玛仪13岁时,安拉为了考验依布拉欣的忠诚,几次在梦境中启示他履行诺言。于是他毅然将爱子易司玛仪带去麦加城郊“米那”山谷,准备宰杀爱子输诚。途中,魔鬼不止一次出现,教唆易司玛仪逃走,易司玛仪丝毫不理会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配合父亲的善举……正当生死关头,天使哲伯勒依来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羝羊代替牺牲。

古代阿拉伯人为纪念先知依布拉欣父子忠诚于安拉的高尚风格,群起仿效,每年宰牲献礼。希吉莱二年,先知将此日定为古尔邦节,并列为朝觐礼仪之一。凡具备一定条件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这项礼仪。朝觐者亲临麦加圣地,集中米那山谷实践这项功修,至于“远方之人”,分别在各地如期举行,遥相配合。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音译,或称为“尔德·艾祖哈”(Id al-Azhu),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每年希吉莱历十二月十日定期举行,即朝觐的最后一天,其它地区宰牲为三日期限,超逾期限,所宰牲无效。

回族穆斯林通常称为“牺牲节”或“宰牲节”。也有称古尔邦为“忠孝节”,这是由于先知依布拉欣“父尽忠,子尽孝”而得名。古尔邦与大开斋(尔德·菲图尔)相对,俗称“小开斋节”。明清回族学者结合儒家古代祭祀大典焚薪升烟,再加牲体和玉帛于薪上,以表达于昊天上帝,名之曰:“禋祀。”认为“天房大会,宰牲祭祀,古礼也”。“宰牲事主”之典,其目的在于:“洁己,以希临格之意,考其名与禋祀略同。”因此,也把古尔邦节称为禋祀节。同时,又以儒家祭祀的“太牢”、“少牢”相比附,把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日中,奉献的骆驼称“大牲”,牛称“少牲”,羊称“配牲”。但在回族穆斯林大众中绝少此类称呼。此外,某些教外人士,又把古尔邦节视为穆斯林的“新年”……名目虽各有千秋,精神实质基本趋向一致。

伊斯兰教认为,人们接近安拉,其间有三重障碍:财物、恩爱、私欲。如果不克服这三重障碍,必然误入歧途,不可能达到“清真”的境界。宰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施财、割爱、舍己,从而达到无我的净化之境。

由于保护耕牛,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中国近代禁止屠牛。私自宰杀牛者,列为“十恶五逆”的法律条例,杀牛与火光行劫、持刀杀人、盗铸私钱、合制毒药同等科罪。重则斩首弃市,轻则发配绝域,永不生还,而且不在赦免范围。回族穆斯林以牛为主要肉食,还规定宰牲节日,历来成为教外人士攻击穆斯林“杀生”的口实。因此,穆斯林学者除了强调宰牲输诚,乃自古礼仪,无可非议。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上古时代,人们以自杀悔罪,末代先知穆罕默德时代,始允许以宰牲赎罪。牲畜虽不知忠孝之礼,人们用牲于忠孝之事,可以说两得其利,认为牲畜在世间,如同身居牢囚,既有耕负劳苦,又难免饥寒鞭挞之痛,一旦得用于祭祀,等于解脱囚禁,逍遥自在,也是适得其所。

会礼后,掀起宰牲高潮,穆斯林们踊跃地以平日饲养的羊、牛、骆驼作为献牲。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可作七个穆斯林的献牲。除羊、牛、驼外,其它任何禽畜,都不能作为献牲,以羊献牲必须是羝羊。虔诚的穆斯林献牲总是自己动手,很少由寺坊专门从事宰牲的师傅下刀。宰牲前,诵念大赞词,凡献牲的穆斯林必须亲临现场,面西立于所献牲之后,立意申告。牲肉原则分为三份:一份自家食用,一份馈赠亲友,一份施舍济贫。倘是贫寒之家,牲肉可以全部留下自食,无须馈赠与施舍。牲皮一律捐献清真寺,成为寺院每年经费的一项大宗来源。虔诚的穆斯林甚至还将所宰牲的血污、粪便、骨胳、弃物收集掩埋,不使暴露和抛弃,以示献牲的圣洁。

古尔邦节除宰牲之外,其他礼仪和节日活动同于开斋节,照例举行盛大的聚礼,进行游坟,穆斯林之间互相拜节,馈赠节日食品。是日,穆斯林也要向清真寺或贫苦穆斯林施散“乜贴”。这种舍散,不计数额,量力而为。

圣纪

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和归真都在同一天——希吉莱历三月十二日,统称为“圣纪”,是穆斯林三大节日之一。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穆斯林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具有双重意义:既是缅怀先知降临人间,又是悼念先知与世长辞。据说先知生前,阿拉伯人从未纪念过他的生辰,殁后较长年月也没有纪念他的逝世。人们只是凭吊先知故居,或去他的陵墓祈祷,不过表示缅怀而已。直到七百年后,苏丹艾布·赛义德正式宣布这一天为“圣纪”。

回族穆斯林对圣纪非常重视,表示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尊敬和爱戴。纪念先知有三个意图,感赞先知开创伊斯兰的新纪元,把穆斯林引向安拉嘉许的道路;学习先知无限忠于安拉的崇高品质以及平等待人接物的美德;并企望末日得到先知的援助。据说,末日考算场上,太阳直射,大地如焚。判断善恶的色拉特桥下,炼狱烈焰冲天,此时,唯有得到先知穆罕默德的援救,即先知在安拉御前为他的教生说项求宽恕,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这座长桥,避免堕入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