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散户制胜宝典
3213600000032

第32章 未来3年最具潜力行业分析及龙头金股(2)

1.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 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 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卫星遥感。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卫星通信。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 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 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 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OSPAS—SAR—

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7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80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控操作。

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再到“嫦娥一号”卫星,一系列重大事项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正步人快速的发展通道。“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研制近100颗空间飞行器,发射50~60颗卫星,包括通信广播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六大系列。到“十一五”末,我国将建立由60~70颗卫星组成的空间信息系统,较目前投入运行的数量(36颗)翻一番。而且明确提出,我国航天产业还将启动并实施包括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实现航天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在国防科技众多领域中,航天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最小。我国在运载火箭发射技术、大中小型卫星研制、导航应用、载人航天等方面已居世界前列。2007年航天科技集团为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鉴于我国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良好邦交关系,有望获得更多的海外卫星研制和发射订单,逐步扩大航天工业的外部需求。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均有涉及卫星应用的业务,目前沪深两市仅有航天科技集团下的中国卫星一家涉及此块业务的上市公司,不排除未来两大集团还会有卫星应用领域资产通过注入上市公司或者首发上市新公司进人资本市场的可能,如果有这方面的动作,将会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二)航空产业——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上升阶段

航空产业将带动机械制造、电子、冶金、化工、材料、能源、信息和计算机等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基础、科学技术、国民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谨慎对待大飞机项目。中国30多年来发展大飞机的航空历程说明,大飞机项目很容易中途夭折,政府换届、航空工业规划调整、国防战略调整都多次让大飞机项目的发展付出下马停工的惨重代价,对于这次的大飞机项目还必须谨慎对待。

发展支线飞机更切实际

目前,我国航空业的总机队规模为1 024架,其中支线飞机72架,仅占市场运力的7.1%,远低于欧美36%和43%的支线飞机比例。我国空运力集中于枢纽机场,前20位的大中型机场占80%的市场份额。对国内l 066个城市之间的客流分析,平均每班旅客少于80人的航班占航班总数的86.5%。国内81.7%的城市每天不到一个往返航班。上述数据足以证明,国内支线航空是最具发展空间的。

国内支线客机市场一直由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国外航空巨头垄断,不过我国在支线飞机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突破。西飞集团研制的新舟60(MA6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支线客机,在国内支线航空运输以及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具有较广阔的市场。预计至2010年,新舟60支线客机在国内的销售量将达到96~130架,国际市场份额预计达到193—290架。我国首架完全国内研发、全球配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ARJ一21,2007年底总装下线,2008年试飞,目前已经获得订单7l架。ARJ一21支线飞机瞄准的是支线航空市场最具潜力的70~llO座的细分市场,最终目标是打入国际市场。同比国际市场上同类型的支线飞机,AILI一21在性能及预售价上都具优势,其中低成本的优势将成为其同国际航空巨头竞争的最大筹码,ARJ一21的购买、使用等综合成本比国外同类型飞机要低10%左右,因此,未来发展前景极为看好。

两大航空集团从事飞机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以外贸航空为主业,如一航的西飞国际、二航的成发科技。根据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司的最新统计,2007年前三个季度,两航空集团零部件转包生产实现交付达到3.7亿美元,同比增长32.5%。

(三)船舶制造——行业景气高峰将持续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得益于毛利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我国船舶行业利润继续呈现爆发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l~8月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981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55.45亿元,同比增长57.87%;实现利润总额110.49亿元,同比增长124.83%。

未来几年国际造船业仍将处于高景气期。2007年1—9月份世界新船累计成交量达2 993艘/17 840万载重吨,已经突破2006年全年创出的历史最高纪录1.67亿载吨,远高于年初预期,预计2007年新船成交量将破2亿载重吨大关。

从当前国际造船形势来看,国际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航运市场持续走强,造船市场将进一步兴旺,预计造船行业的景气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其中,散货船成交量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际造船市场兴旺势头的延续,是行业景气高峰持续的最重要支撑因素。

国际船舶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趋势显著。我国船舶制造业无论是绝对值指标还是相对值指标都逐年提升,2006年我国新船完工量超过1 452万载重吨,是2 000年的近6倍,稳居世界第三位,与日、韩两大国际船舶巨擘的差距逐年缩小;占世界新船总完工量的比重也逐年提升,由2000年的5.46%上升到了2006年的19…52%,到2010年我国新船完工量将占到世界份额的25%。船舶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鉴于我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以及船舶制造技术的明显提升,中国船舶制造占世界份额还会提升,国际船舶制造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仍将继续。

(四)核技术由军事转向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