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17

第17章 冬病夏治常用穴位(1)

【穴位名称】关元

【体表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

【穴位功效】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病症】少腹疼痛,虚劳冷惫,中风脱症,遗精,阳痿,泄泻,尿频,肠炎,盆腔炎崩漏,痛经,不孕,月经不调。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关元为小肠募穴,任脉和足三阴经之会穴,为培元固本之要穴,应用极为广泛。凡胃肠、盆腔、泌尿、生殖等器官之见症,皆可取用此穴施治。灸之有回阳救逆之功,是中风脱症的重要灸穴之一。本穴亦为重要保健穴,《扁鹊心书》有“常灸关元穴可使人长寿”之说。

【穴位名称】气海

【体表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处。

【穴位功效】益气和血,补肾助阳,调经固精。

【主治病症】气喘,胃下垂,慢性胃炎,结肠炎,虚脱,阳痿,遗精,痛经,闭经,尿血,崩漏,月经不调。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气海为肓之原穴,为人身元气生发汇聚之处,能峻补人身阳气。常用于阳气虚弱、脏器功能低下之症。灸之可以回阳固脱,治疗中风脱症。

【穴位名称】神阙

【体表定位】仰卧位,在腹中部,肚脐中心。

【穴位功效】温阳救逆,培元固脱。

【主治病症】绕脐腹痛,泻痢,中风昏迷,虚脱,四肢冰凉。

【操作方法】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禁刺。

【备注说明】神阙为回阳救逆之主要施灸穴位,常用于阴证冷极、手足冰凉之症。

【穴位名称】中脘

【体表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

【穴位功效】健脾和胃,行气化滞,通降腑气。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鸣泄泻,喘息不止。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位于中焦,为脾胃两经病症的要穴。脾胃为后天之本,凡调理脾胃者中脘穴为首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穴位名称】膻中

【体表定位】仰卧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穴位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病症】咳喘,哮喘,支气管炎,胸满不得卧,心悸,心慌,气短,乳汁不足。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3~0.5寸,或毫针平刺1.5~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膻中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穴。膻中穴多用于治疗胸肺部疾病,是治疗哮喘的要穴。应用“合谷刺”法可以下乳。

【穴位名称】天突

【体表定位】仰靠坐位,在颈底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穴位功效】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咳唾脓血,暴喑,咽喉肿痛,呃逆。

【操作方法】先毫针直刺,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缓向下刺入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天突系任脉和阴维脉之会穴,有降气平喘之效,是治疗气息不降之特效穴。

【穴位名称】大椎

【体表定位】俯卧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功效】扶正祛邪,疏风解表。

【主治病症】外感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颈肩部肌肉痉挛、疼痛。

【操作方法】毫针向上斜刺0.5~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大椎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纯阳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针刺大椎有祛风解表的作用。如头部风寒之邪,毫针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下行,以清头目风邪,如肩臂风寒应用“合谷”刺法,使针感向两肩臂传导,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有特效。本穴泻之可清诸阳经邪热实盛,补之可壮全身阳气。一般行疾刺不留针。

【穴位名称】肩井

【体表定位】正坐垂臂取穴,在肩膀头与督脉大椎之间两筋中央凹陷中。

【穴位功效】理气降痰,疏经活络。

【主治病症】中风不语,颈项强痛,落枕,肩背痛,上肢痛,瘫痪,胸满,瘰疬,肩关节周围炎,滞产,难产,乳汁不下,乳痈。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孕妇禁刺。

【备注说明】肩井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通经络、行瘀降痰的作用。配肩髎、肩髃、天宗、臑会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配百会、风府、风池、合谷、中冲治疗中风不语。针刺时要注意针尖方向,毫针向下斜刺,则针感强,治疗效果好且不伤及肺尖,对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和肩胛痛有显著效果。

【穴位名称】天宗

【体表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穴位功效】舒筋利节,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肩胛酸痛,上肢肿痛、麻痹瘫痪,咳嗽,气喘。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1.5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天宗为肩周炎的诊断用穴之一,按压本穴时感应相当剧烈,能穿过肩胛传导手指。本穴亦为治疗该病的要穴之一。配肩髃、曲池可以治疗中风肩臂疼痛活动不利。

【穴位名称】风门

【体表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穴位功效】祛风解表,清热宣肺。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胸背痛,荨麻疹。

【操作方法】毫针斜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风门亦称热府,系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之会穴,督脉为阳中之阳,因此风门穴祛风清热的作用较强。凡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咳嗽等症皆可取此穴施治。如风门穴向下透肺俞穴用泻法则能清泄肺热,治感冒之咳喘。用补法刺风门穴可治疗项背恶风之症。

【穴位名称】肺俞

【体表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穴位功效】宣肺解表,肃降肺气。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肺炎,支气管炎,胸满,骨蒸潮热,盗汗,胸背痛。

【操作方法】毫针斜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本穴补之有益气之功,是热病气穴之一,泻之可以清肺经之虚热止咳喘。同时肺俞穴又是肺经的背俞穴,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感冒鼻塞、风疹、皮肤瘙痒等症刺肺俞皆可治疗。

【穴位名称】心俞

【体表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穴位功效】理气活血,化痰宁心。

【主治病症】胸闷,胸痛,心悸,咳嗽,哮喘,癫痫,狂躁,健忘,失眠,遗精。

【操作方法】毫针斜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心俞系心在背之俞穴,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为近代临床治疗心绞痛和冠心病的主穴。同时又有清热化痰、镇惊安神之功,是治疗癫痫、狂躁、精神病的要穴。另外,对心肾不交之遗精,神经衰弱亦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膈俞

【体表定位】正坐或俯卧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正坐时与肩胛骨下缘平齐。

【穴位功效】宽胸降逆,调补气血。

【主治病症】胸胁胀痛,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哮喘,潮热,盗汗,吐血,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荨麻疹。

【操作方法】毫针斜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膈俞系八会穴之血会,与胆俞合称“四花穴”,主要有补血、化瘀作用,凡一切血虚症皆可补之,血瘀症皆可泻之。并可治咳嗽、哮喘、胸满气逆和虚劳诸疾。如面瘫久治不愈、筋脉失养,可补膈俞以养血荣筋;气滞血瘀之呃逆,可以泻膈俞以理气和血。

【穴位名称】肝俞

【体表定位】正坐或俯卧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穴位功效】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主治病症】胸胁胀痛,胃痛,黄疸,急慢性肝炎,吐血,癔病,癫痫,眩晕,目视不明,夜盲,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脊背痛。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肝俞系肝在背之俞穴。肝藏血主筋,肝开窍于目,因此,补之有养血柔肝,开窍明目的作用。配天柱、命门穴可治疗青光眼、近视和视物不清的老年人早期白内障,有提高视力的作用。泻之可以疏肝和胃,配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治疗肝胃不和而致脘腹胀满、嗳气不舒之症;配膈俞、筋缩、阳陵泉穴,可以养血荣筋,治疗中风后遗症、下肢筋脉拘挛和下肢痿软无力之症。

【穴位名称】脾俞

【体表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穴位功效】健脾利湿,益气统血。

【主治病症】胃痛,脘腹胀满,纳差,呕吐,泄泻,痢疾,黄疸,水肿,便血,崩漏。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脾俞系脾在背之俞穴,脾统血而主肌肉。凡脾阳不振之水湿内停、纳差、便溏、脘腹胀满、疼痛喜按、四肢乏困、水肿等中焦虚寒,以及脾不统血之出血,皆可治疗。

【穴位名称】胃俞

【体表定位】俯伏或俯卧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

【穴位功效】调中和胃,降逆止呃。

【主治病症】胸胁痛,胃脘痛,胃下垂,反胃,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小儿疳积,营养不良。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胃俞系胃在背之俞穴,与脾俞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协同作用。脾俞健运脾阳,胃俞滋养胃阴,凡见渴思冷饮、干呕嘈杂、饥不思食、脉数舌红等胃阴不足之症,均以此穴为主。补胃俞泻肝俞穴治疗肝胃不和的胃脘痛,配中脘、气海、足三里穴治疗胃气不舒呃逆满闷等症。

【穴位名称】肾俞

【体表定位】俯伏或俯卧取穴。在第2腰椎下,督脉命门旁1.5寸处。

【穴位功效】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腰脊。

【主治病症】阳痿,遗精,遗尿,腰背酸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盆腔炎,耳鸣,耳聋,目昏,水肿,肾炎,神经衰弱。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肾俞系肾在背之俞穴。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内寓真火,凡先天不足,脾肾阳虚之病症皆可应用。肾俞穴还有滋阴培元之功,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多用此穴。

【穴位名称】大肠俞

【体表定位】俯伏或俯卧取穴。在第4腰椎下,督脉腰阳关旁1.5寸处,约与髂嵴平齐。

【穴位功效】调肠腑,健腰脊。

【主治病症】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肠炎。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1.5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大肠俞系大肠在背之俞穴,有调理大肠气机的作用,可用于燥热伤津、大便秘结。配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穴治疗痢疾、肠炎;配上髎、次髎、委中穴治疗腰肌劳损;配环跳、风市、阳陵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穴位名称】膏肓俞

【体表定位】俯卧,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边缘。

【穴位功效】清肺养阴,补虚益损。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吐血,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神经衰弱,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操作方法】毫针斜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膏肓穴有补益气穴的作用。对体弱虚劳的患者,常作为扶助正气的主穴。对阴虚劳损之咳嗽盗汗、心肾不交之失眠健忘,补之有显著效果。《千金方》中有“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感忘误”的记载。

【穴位名称】命门

【体表定位】俯卧取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功效】温肾壮阳,舒筋镇痉。

【主治病症】虚损腰痛,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尿频,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命门在两肾俞之间,与神阙相对,有培补肾阳的功能,是治疗命门火衰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等症的常用穴。同时,其又是重要保健穴,老年人夜尿频、尿失禁宜在肾俞、命门穴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穴位名称】筋缩

【体表定位】俯卧坐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功效】舒筋通络,镇痉熄风。

【主治病症】脊背强痛,癫痫,抽搐,癔病,胃痉挛,胃痛,小儿惊风。

【操作方法】向上毫针斜刺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筋缩在肝俞之间,肝主筋,故本穴能治疗筋脉拘挛之症,凡下肢肌肉拘急、挛缩之症泻本穴,配血海穴以养血荣筋。帕金森综合征配膈俞、阳陵泉,对下肢颤抖有效,毫针可向下方斜刺,使针感向下肢传导。上肢颤抖可配身柱、尺泽,使针感向上传导。

【穴位名称】风池

【体表定位】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穴位功效】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耳鸣,耳聋,鼻塞,鼻出血,中风不语,外感风寒,热病汗不出,失眠,健忘,近视,神经衰弱,半身不遂,鼻渊,感冒,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