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55

第55章 颈椎病(2)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疏筋活血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颈项强直。针刺法2用“颈三针”法。取百劳、大杼、天柱穴。取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向颈椎方向以捻转进针法缓慢进针斜刺,常用疾徐补泻手法及刺痹法结合,捻针时,腕、指要使劲用力,进皮后先在浅层候气,再缓慢进针于所需深度,一般在0.8~1.2寸之间,待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5分钟行针1次。痹证加曲池、后溪穴;痰瘀交阻加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对症取穴:肝肾不足加太溪、行间、肝俞、肾俞穴;眩晕配百会穴或翳风穴;头痛配外关、合谷穴;耳鸣配中渚、听宫穴;上肢麻木配手三针穴;心悸配内关、间使穴;兼有风湿者,可以颈部拔火罐或酌加艾灸以祛风散寒通络。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之眩晕、肩臂疼痛麻木。“颈三针”法为靳瑞教授治疗颈椎病必用之主穴,对疼痛剧烈者,在得气以后可加用G-6805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或连续波治疗20分钟,每天1次,一般连用3~5次即可收到显著效果。

针刺法3

取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颈夹脊及阿是穴。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外邪内侵者,配风府、合谷、列缺穴;气滞血瘀者,配阴郄、隔俞穴;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海穴。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

针刺法4

取落枕、后溪、外关、风池、悬钟、颈夹脊穴。用毫针刺,施泻法。先刺远端落枕、后溪、外关、悬钟穴,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部,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颈夹脊穴。诸穴均可加艾灸或点刺放血。恶寒头痛加合谷穴;肩痛加肩髃穴;背痛加肩外俞、天宗穴。

此方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之颈肩部疼痛。

针刺法5

取双侧颈5夹脊、颈6夹脊、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毫针刺法,加电针及艾灸。毫针行针得气后,肩髃、合谷穴分别加电针,用G-6805电针仪,选择疏密波,并用艾条灸夹脊穴30分钟,隔天1次。

此方法具有调气活血、舒筋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根型颈椎病(风湿阻络型)。

针刺法6

取天柱、风池、风门、手三里、外关、肝俞、脾俞、足三里、蠡沟、太溪穴。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并于风门穴加电针治疗仪增强针感。起针后在颈肩部稍作按摩,每天治疗1次。

此方法具有养血祛风、通经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气血虚弱型。

(二)温针法

主穴取病变颈椎旁开5分处,左右交替取穴。配穴取肩髃、阳池、天宗、曲池穴。捻转手法进针,行平补平泻法。将艾段套在距皮肤约20毫米的针柄上,从其下端点燃,待其自灭。主穴每次2~3壮,配穴1~2壮。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型颈椎病。

(三)电针法

取颈、肩、上肢痛点取相应颈椎夹脊穴及阿是穴,配用天柱、风池、大杼、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穴。每次选5~6穴。针刺入得气后,接通G-6805治疗仪,负极连主穴,正极连配穴,以连接脉冲电刺激,电流频率为200~250次/分,电流大小以患者舒适为宜。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5天。

此方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经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病。

(四)耳穴法

取耳穴肝、肾、颈项。用王不留行子贴于肝、肾、颈项上,外用胶布覆盖固定,每穴每次按压捏揉5分钟,要两指对捏且有一定力度,每天按压5~7次,隔天换另耳施术,10次为1个疗程。痛甚者加神门、交感;骨赘软化控制不理想者加内分泌;行手法复位者加交感、心;沉困无力者加脾;后头痛者加枕;脊冷痛者加肩。

此方法具有强筋健骨、疏通血脉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

(五)火罐法

火罐法1

取患侧项背部阿是穴,患侧上肢腧穴。采用闪罐法,顺着肌肉走行拔罐。用长镊子或止血钳夹持一团棉球(也有的用一条长10厘米左右的粗铁丝,将其一端用布条或棉花扎成小鼓槌状),汲取一些酒精,点燃后迅速伸入罐底内绕行1~3圈,时间约1秒钟,马上抽出来,迅速将罐扣在治疗部位上。罐内负压大小可根据医者的经验,通过闪火和扣罐速度来调节。然后迅速将罐拔起,此时可听到“嘭”的一声,再把火种深入罐内闪火、抽出,迅速扣罐。如此连续拔罐、起罐,直至所选治疗部位治疗一遍,且治疗部位遍起红润。

此方法具有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病。火罐法2取阿是穴及颈项肩背部肌肉。采用拉罐法。先在痛点及患侧肌肉(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处,涂以红花油作为润滑剂,用闪罐法拔罐于痛点,再在患侧肌肉皮肤上拉罐,从上向肩部,再从上向肩胛部,来回拉上10余次,至患侧皮肤变成潮红或紫色为止,每天1次。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病。

(六)水罐法

主穴取风池、大杼、风门穴,配用天宗、肩井、肩髃、曲池穴。先用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元、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以水煎煮。再将不同口径的竹罐放在煮沸的药水锅内,2~3分钟后取出并甩净,迅速放置到选定的部位上,牢固吸住皮肤,7~8分钟后取下,局部皮肤出现充血或瘀血。根据病情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

(七)刺血法

取穴以颈椎棘突主要痛点为主,配合天宗、肩贞及阿是穴。先用三棱针直入深至骨膜,直出后有少量血液(不超过5毫升)溢出。然后在针刺的部位加拔火罐。去罐后做局部按摩,头颈旋转运动。每3~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数日。

此方法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病。

(八)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取大椎穴病侧旁开0.5寸处。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毫升,加10%葡萄糖注射液至5~10毫升。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以45°角斜向大椎进针2~3厘米,患者有酸沉胀感或遇骨质时退针稍许,回抽无血液或空气,注入药液。隔天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此法用于治疗颈椎病。

穴位注射法2

取颈夹脊穴(位于颈椎棘突旁开0.5寸处)。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骨宁注射液”4毫升,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略向脊柱侧斜刺,进针2~3厘米,患者有酸沉胀感或遇骨质时退针稍许,回抽无血液或空气时注射药液。每次选l~2穴,每穴注药1~2毫升,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

此法用于治疗颈椎病。

穴位注射法3

取风池穴下方后发际1.5寸处、阿是穴。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醋酸维生素E油剂”2毫升,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略向脊柱侧斜刺,进针2~3厘米,患者有酸沉胀感或遇骨质时退针稍许,回抽无血液或空气,左右两穴各注射l毫升(50毫克)。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法用于治疗颈椎病。

穴位注射法4

取“颈三针”百劳、大杼、天柱穴。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毫升,“维生素B1”100毫克,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略向脊柱方向侧斜刺,进针2~3厘米,患者有酸沉胀感或遇骨质时退针稍许,回抽无血液或空气,注入药液,在“颈三针”交替注射。

此法用于治疗颈椎病。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颈复汤”治疗。取熟地15克,肉苁蓉12克,当归10克,鹿角胶15克,红花10克,葛根15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0克,威灵仙10克,巴戟天10克,骨碎补12克,丹参15克,黄芪30克,淫羊藿12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从“夏至”日起服,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停服3~5天,连续服用2个月。

此方法具有温阳补肾、活血通络的功效,对控制颈椎病的发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中药内服法2

用“颈椎病专方”治疗。取黄芪30克,川牛膝15克,党参20克,制附片10克,白芍40克,葛根35克,木瓜30克,威灵仙15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土鳖6克,炮山甲10克,熟地15克,骨碎补12克,肉桂3克,煅龙牡各3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400~5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滋补肝肾、舒筋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之头晕,肩臂疼痛、麻木。

中药内服法3

用“程氏蠲痹汤”治疗。取羌活10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桂枝6克,川芎6克,海风藤30克,桑枝30克,乳香5克,木香5克,炙甘草5克。若上肢痛甚加威灵仙10克、丝瓜络10克;若下肢痛甚加牛膝10克、杜仲10克以助药力。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经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之寒湿型。中药内服法4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取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五灵脂10克,制香附10克,秦艽10克,羌活10克,牛膝10克,乳香6克,炙地龙6克,炙甘草3克。若肝肾不足者,可加牛膝10克、川断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滋肝养肾、活血通络;失眠、健忘者,加炒枣仁20克、远志20克,养心安神。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颈椎病之气滞血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