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57

第57章 肩关节周围炎(2)

药浴法2

用“淋渫乌头散”治疗。取乌头(生用不去皮)30克,木鳖子(去壳)30克,白芥子30克,鳖甲30克,杏仁(生用)40克。将上药研为粗末,加水3000毫升,煎数沸去渣,趁热淋渫患处,冷后再加热,复淋渫。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瘀通络、祛痰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灸法

针灸法1

取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肩井、曲池穴。肩髃穴直刺1~1.5寸,使肩部产生酸胀感,并尽可能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下放散。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法,或用灸法。肩髎穴直刺0.8~1寸,使患者肩膀部及胸大肌部位酸胀,有时麻电感可向前臂内侧传导,注意不要刺中胸腔。肩贞穴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方向透刺,使患者肩膀部及肩胛部产生酸胀感,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提插补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电针同时,可用神灯局部照射。出针后,可在肩关节周围进行多罐疗法。

此方法具有疏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症见肩部呈弥漫性刺痛、日轻夜重,甚至常被痛醒;局部压痛、畏寒、活动受限,得温则舒。

针灸法2

取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穴。肩髃穴直刺1~1.5寸,使患者肩部产生酸胀感,并尽可能扩散致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下放散;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法,或灸法。肩髎穴直刺0.8~1寸,使肩膀部及胸大肌部位感酸胀,有时麻电感可向前臂内侧传导,注意不要刺中胸腔。肩贞穴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方向透刺,使患者肩膀部及肩胛部酸胀,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提插补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电针同时,可用“神灯”局部照射。出针后,可在肩关节周围进行多罐疗法。手三针穴为曲池、外关、合谷穴。曲池穴直刺1.0~1.5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重胀,并可扩散至肩部,或扩散至手指;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外关穴直刺0.5~1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或向上斜刺,使患者酸胀感向上扩散至肘、肩部,可治肘、肩及躯干疾病;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提插补泻手法。合谷穴直刺0.5~1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或深刺2~3寸透劳宫或后溪穴,使患者感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

此方法具有温经活血、强筋壮骨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症见肩痛日久不解、活动后稍有减轻、举臂不及头、后旋不及背、酸痛乏力,病久则见肌肉萎缩。

针灸法3

阳明经病取阳溪、条口穴透承山穴;太阳经病取养老、飞扬穴;少阳经病取中渚、绝骨穴;太阴经病取太渊、条口透承山穴;阳跷脉病取申脉、后溪穴;肩部穴位的取用,宜根据压痛点的出现,选用肩髃、天宗、肩井、臂臑穴以及“以痛为腧”。对于年老体弱、正气不足者,取中脘、气海、足三里穴,以补益正气。对于左肩痛而右脉弦紧,或取病侧穴位治疗多次无效者,可用巨刺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取曲池、后溪、条口穴透承山穴。

此方法具有疏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针灸法4

取条口透承山穴、肩髃、侠白、尺泽、列缺、合谷穴。提插补泻,用巨刺法先针健侧条口穴透承山穴。患者仰卧,左腿屈曲,用4寸30号针垂直刺入,重插轻提,使针感下传至足,同时活动患肩,留针5~10分钟出针。再针肩臂部腧穴,留针20分钟。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针灸法5

取颈4至胸2夹脊、肩髃、天宗、肩井、腋缝、臂臑、曲池、后溪、条口穴透承山穴。夹脊穴用1.5寸毫针向脊柱斜刺,使针感向肩部扩散;左手把肩井穴局部肌肉提起,右手持针刺入0.5~1寸深,使针感向同侧三角肌扩散;条口穴用3寸长毫针透向承山穴,左手按压穴位下方,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得气后,嘱患者将患肢用力向上举,活动肩关节,不留针。余穴常规刺法。

此方法具有疏通气血、活络止痛、祛风除痹、舒筋合营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针灸法6

以循经选穴、局部痛点选穴和经验选穴相结合。循经选穴取合谷、三阳络、列缺、郄门、少海穴;局部选穴取肩髃、肩髎、肩贞、臑俞、天宗、肩中俞、曲垣等;经验选穴取阳陵泉穴透阴陵泉穴、膈俞、绝骨、条口穴透承山穴。早期行泻法,后期多行平补平泻法。根据以上取穴原则,治疗时局部取3~4穴,留针加灸20~30分钟;经验取穴中,若以阳明经疼痛为主,则选条口穴透承山穴;若以肩前或肩后疼痛为主,取阳陵泉穴透阴陵泉穴。每天1次,每次选7~9穴,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针灸法7

取肩贞、肩髃、臂臑、肩井穴。令患者垂臂曲肘,用28号4寸毫针刺入肩贞约2寸,使针尖稍向外斜,使患者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并向前臂及手指放射。再用同号针自肩髃穴刺入,向下经肌肉层刺到臂臑穴,以患者肩关节有较强的酸麻胀感为度。肩井穴刺5~8分即可,留针后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每天1次。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针灸法8

取刺条口穴透承山穴。患者站立位,患左取右,患右取左。术者右手持3寸长28号毫针刺入条口穴,向承山穴透刺,左手按压条口穴下方,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得气后,嘱患者将患肢用力向上举,活动肩关节,不留针。

此方法具有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二)穴位注射法

取肩井、肩贞、曲池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4毫升与“维生素B12”500微克,混合后在肩井、肩贞、曲池穴进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入1毫升。此法用于治疗肩周炎。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取羌活9克,桑寄生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姜黄9克,制附片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夏至”后“头伏”第1天始,7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服至“末伏”最后1天。

此方法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脾、补血气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中药内服法2

用“秦艽天麻汤”治疗。取秦艽15克,天麻10克,羌活15克,陈皮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炙甘草5克,桑枝30克,生姜3片。挟寒者,加制附片15克、桂枝15克;气虚者,加党参24克、炙黄芪24克;症状随天气变化者,需加雷公藤10克;有外伤史者,酌加红花12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扶正祛邪、通痹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中药内服法3用“肩凝汤”治疗。取当归3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冷痛较剧者,加制川草乌各9克;热痛者,加忍冬藤60克、桑枝60克;刺痛者,加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气虚者,加黄芪18克;顽固难愈者,加蜈蚣、地龙各9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解凝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中药内服法4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取柴胡12克,当归12克,炒白芍12克,云苓12克,秦艽12克,黄芩10克,制附片12克,陈皮12克,法半夏12克,甘草9克,白芥子9克。寒气盛者,减黄芩,加干姜15克,加重制附子用量至30克;痛连肩胛,酸困不止者,加羌活15克、威灵仙15克;气虚者,加黄芪15克;湿重者,加薏苡仁30克、防己10克、白术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白酒为引,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痰、温经止痛、舒肝和脾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中药内服法5

取当归90克,白芍90克,陈皮15克,柴胡15克,羌活9克,秦艽9克,炒白芥子9克,半夏9克,附子3克。水6碗,煎3沸,取汁1碗。入黄酒服之,每天1剂。

此方法具有温阳活血、祛风豁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