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60

第60章 风湿性关节炎(1)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结缔组织炎症,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前有扁桃体炎或咽峡炎等病史,病变主要侵及肩、肘、膝、胯等四肢大关节,呈多发性、游走性疼痛,或疼痛固定不移。急性期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有积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汗多或鼻出血;躯干或四肢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在关节伸侧或四周可以触到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数周后可逐渐消失。经治疗,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不留畸形,但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儿童及青年发病率较高。

本病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白虎历节”、“痛风”之范畴。《素问·痹证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其病变部位主要在颈肩、腰背、肘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等处,患者主要有关节酸痛的症状。此病之发多由素体虚弱,卫气不固;或劳累、汗后当风,或淋雨冒寒、久卧湿地,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风寒湿痹。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者为痛痹,湿邪偏胜者为着痹。若素体热胜,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形成风湿热痹。正如《金匮要略·热痹》云:“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蕴热,而复遇风寒湿客之,热而邪郁,气不得通,久之寒而化热,则痹翕然而闭也。”痹证久延,外邪由浅入深,内舍于心可进而导致心痹。此病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夏季症状趋于缓解。此时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汤药内服、药浴以及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阳溪、中渚及阿是穴;肩胛及肩肘部疼痛取大椎、肩髃、肺俞、曲池、合谷及阿是穴;脊柱关节部疼痛取风府、大椎、肺俞、肾俞、厥阴俞、环跳、昆仑及阿是穴;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阳陵泉、血海、风市、委中、犊鼻、阿是穴;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及阿是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敷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穴位贴敷法2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阳溪、中渚及阿是穴;肩胛及肩肘部疼痛取大椎、肩髃、肺俞、曲池、合谷及阿是穴;脊柱关节部疼痛取风府、大椎、肺俞、肾俞、厥阴俞、环跳、昆仑及阿是穴;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阳陵泉、血海、风市、委中、犊鼻及阿是穴;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及阿是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敷贴。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邪、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穴位贴敷法3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阳溪、中渚及阿是穴;肩胛及肩肘部疼痛取大椎、肩髃、肺俞、曲池、合谷及阿是穴;脊柱关节部疼痛取风府、大椎、肺俞、肾俞、厥阴俞、环跳、昆仑及阿是穴;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阳陵泉、血海、风市、委中、犊鼻及阿是穴;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及阿是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敷贴。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穴位贴敷法4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取穴,腕指关节疼痛取外关、曲池、合谷、阳溪、中渚及阿是穴;肩胛及肩肘部疼痛取大椎、肩髃、肺俞、曲池、合谷及阿是穴;脊柱关节部疼痛取风府、大椎、肺俞、肾俞、厥阴俞、环跳、昆仑及阿是穴;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阳陵泉、血海、风市、委中、犊鼻及阿是穴;踝关节疼痛取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照海及阿是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取相应穴位,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袪寒蠲痹散”治疗。取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细辛20克,花椒40克,白芥子30克,吴茱萸30克,元胡30克,甘遂20克。上药共为粗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袋。将药袋置于身体疼痛部位热敷,外以神灯或周林频谱仪照射患部。每天1~2次,每次热敷0.5~1小时,以患部或全身微微出汗为度,2天后更换新药,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脉、祛湿蠲痹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之疼痛、麻木。

热敷法2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再置于锅内炒热,做成药饼。趁热敷于身体疼痛部位,外以油纸或薄膜盖定,绷带包扎,至局部及全身发热或微微汗出为度。每天1次,每次2~4小时,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之疼痛较重者。

热敷法3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加60°白酒适量润湿,再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枕或药袋。将药枕或药袋置于身体疼痛部位,外以电熨斗或电吹风热熨患部,使药力直透肌腠筋骨,以局部感觉发热为度。每天2次,每次30分钟,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热敷法4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将药酒少量倒于杯、碗内,用脱脂棉团蘸药酒适量,以长柄镊挟持,火柴点燃,引燃碗内药酒。用手将燃烧之药酒快速涂于身体疼痛部位,并迅速用手掌拍熄,再涂再拍熄,同时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红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型膝骨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