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63

第63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2)

此方法具有散寒、除湿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较重者。

药浴法6

取豨莶草30克,刺五加15克,石菖蒲15克,石楠藤15克,水皂角15克。将上药加水适量,煮煎药液,待温后洗浴,每天2次,每次0.5~1小时。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利湿消肿、通经活络、利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熏蒸法

熏蒸法1

用“祛除风湿方”治疗。取麻黄24克,木瓜24克,五加皮24克,防风24克,三棱24克,鸡血藤24克,泽兰叶24克,伸筋草24克,透骨草30克,寻骨风30克,生乳香18克,生没药18克,文术18克,钩藤18克,桃仁18克,牛膝18克,当归15克,红花12克,血竭10克,甘草12克。将上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熏蒸治疗床容器内,注水,水煮沸后患者即可熏蒸身体疼痛部位。每天蒸熏1~2次,每次30~40分钟,12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休息3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每剂药可用2天。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法2

用“化瘀止痛方”治疗。取威灵仙60克,生甘草6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土元20克。将上药粉碎成粗末,装入熏蒸治疗床容器内,注水,水煮沸后患者即可上床治疗,熏蒸病变部位。每天蒸熏1~2次,每次30~40分钟。每剂药可用3~5天。此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药酒擦法

药酒擦法1

用“温经止痛酊”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直接用棉球或纱布蘸药酒适量,涂于肢体疼痛部位,用手掌揉擦至发热为度,每天3~4次;亦可将药酒装入压力瓶内,先按摩疼痛部位片刻,再将药酒喷洒于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发热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酒擦法2用“消尔痛酊”治疗。取川乌60克,马钱子40克,乳香60克,细辛40克,栀子40克。上药泡入700毫升高度白酒中,密封,15天后备用。用纱布蘸取“消尔痛酊”外涂患部,每天3~5次,7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除湿蠲痹、活血通络、散节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灸法

针灸法1

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肝俞、肾俞、委中、太溪穴,上肢病变加天宗穴,下肢病变加秩边穴。上肢病变加配肩髃、曲池、阳溪、阳谷、阳池、八邪穴;下肢病变加配内外膝眼、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穴。寒湿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补法,背部督脉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湿热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后浅徐疾泻法,背部督脉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气血亏虚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加刺足三里穴补法,背部督脉刺络不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浅刺。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法2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穴。

肩关节疼痛较甚加肩三针、臂臑穴;肘关节疼痛较甚加手三里、曲池穴;腕关节疼痛较甚加阳池、腕骨、阳溪穴;指(趾)关节疼痛较甚加八邪、后溪(或大都、八风)穴;髋关节疼痛较甚加环跳、秩边、居髎穴;膝关节疼痛较甚加血海、膝眼、委中穴;踝关节疼痛较甚加太溪、解溪、丘墟穴。均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后接电针仪,留针30分钟;或用艾炷直接灸5~7壮。

此方法具有疏通经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法3取华佗夹脊穴、大椎、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穴。先取背部华佗夹脊穴,从第1胸椎排刺至第2腰椎,左右间隔交替针刺;然后取大椎、肾俞穴,后取四肢穴位。选用30号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于针柄上插入1.5~2厘米艾条,并将艾条点燃,待艾条燃尽后取针。四肢穴疗法相同。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法4以关节窜痛、游走不定为主之行痹,取膈俞、血海穴;以关节酸痛重着为主之着痹,取足三里、商丘穴;以关节冷痛且剧、遇热痛减为主之痛痹,取肾俞、关元穴;以关节红肿且胀,热痛为主之热痹,取大椎、曲池穴。肩部加肩髃、肩髎、臑俞穴;肘部加曲池、合谷、外关、肩井、尺泽穴;腕部加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穴;背部加水沟、身柱、腰阳关、夹脊穴;髀部加环跳、居髎、悬钟穴;股部加秩边、承扶、风市、阳陵泉穴;膝部加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穴;踝部加申脉、照海、昆仑、丘墟穴。行痹、热痹用泻法;着痹、痛痹用补法,温针加灸,灸后拔罐。此方法具有疏通气血、活络止痛、祛风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铺灸法

取穴以背部督脉为主。取督脉后正中线,上自“大椎”,下至“腰俞”的脊柱段,共计13个穴位。用铺灸法。将附子、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海风藤、川乌、草乌、丁香、肉桂等药等量粉碎制成药粉,取斑蝥适量研成粉状,将少许麝香或冰片,用陈醋、蜂蜜调成泥状。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用75%的酒精在施术部位常规消毒。用药棉醮取蒜汁涂擦施灸部位。在自“大椎”至“腰俞”的脊柱段,沿督脉正中线将制好的药泥铺成带状,厚1~2厘米、宽度约4厘米,轻轻按压药泥带的中间部位,使两边微高,中间凹陷。将艾绒搓捻成的三角形条状,长度在10厘米左右,分段放在药泥带中央的凹陷槽。分别在每节艾条的两端点火施灸,艾炷一壮燃尽后,可用手轻轻按压,移去灰渣,重新铺置艾绒(新的一壮最好提前半分钟点燃,以使与上一壮的艾火温度相当),继续施灸,需灸5~10壮。患者有强烈灼热痛感觉时,可用手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通过按摩使灼痛感扩散,减少痛感。灸后可移去药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擦干即施灸结束。施灸后可见背部充血潮红,随渗出液增加而局部表皮出现小水疱。水疱小的如粟米,大的如鸡蛋,应保护其不被碰破,以免造成感染。灸后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禁食海腥甘肥食物,以免留恋病邪。睡时应侧卧或俯卧。因天热出汗过多,可用热毛巾轻轻擦干。水疱应尽量养得“老”一些,超过3天后才可挑破放水,这样可使病邪排除干净。小水疱逐渐增大成熟后,用消毒针引流出水,自上而下,逐一引流。引流时出水务尽,以使病邪排净。最后涂上甲紫即可。铺灸选择在每年盛夏三伏天进行,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因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是铺灸的最佳季节。盛夏时节每月铺灸1次,连续3月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肾壮督、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其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是一般灸法所无法比及的。对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使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其他有关检查指标也有明显改善,有改善症状和减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三)麝火灸法

麝火灸法1

上肢关节取曲池、外关、手三里、阳池、八邪、腕骨、合谷等穴。下肢关节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丘墟、解溪、商丘、阴陵泉、太溪、太白、大敦等穴。关节僵硬、疼痛比较严重配阿是穴。用麝火药块灸法。取麝香2克,明雄黄2克,朱砂2克,硫黄50克。先将硫黄置于铝锅内,取文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碾细和匀的其余3味药倒入锅内迅速搅拌均匀,待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端锅,立即倒在备好凉干的土砖上摊平。此时药料似在燃烧,用备好的黄草纸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分成小块装瓶密封备用。拔毒膏是用麻油100克和黄丹40克,同置于锅内,文火煎熬20分钟左右,至滴水成珠,不黏手即成。用干净竹片取少许药膏,薄摊于16.7平方厘米的油纸上备用。取好穴位之后,将麝火药块(如绿豆大小)点燃,用镊子夹住,并迅速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其继续燃烧,用指头在所烧的皮肤周围轻轻拍打、揉按,以减轻疼痛,8秒钟左右药尽火灭。烧后第2天,所烧处呈Ⅰ度烧伤,将拔毒膏贴上,每天换1次,3~5天伤口自然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