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67

第67章 慢性腰肌劳损(1)

腰肌劳损是腰痛中最常见的一种,指腰部累积性的肌肉、筋膜、韧带、骨与关节等组织的慢性损伤,有人称为功能性腰痛,多见于老年人及身休瘦弱者。由于腰部肌肉(骶棘肌)较长,而且经常承受重力,加上腰肌起止点均为腱性组织,弹性及血液循环均较差,因此容易发生劳损。引起劳损的原因很多,多因腰部姿势不良,如弯腰用一侧肩膀扛抬重物,或长期从事弯腰工作,使腰肌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造成累积性劳损变性,软组织疲劳则产生腰背酸痛;急性腰部外伤未获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或反复损伤使组织不能得到充分修复,致纤维化或瘢痕形成;或腰部活动频繁,负担过重,造成腰肌牵张反射,局部充血、水肿;或肌肉在疲劳状态下受到外界物理因素作用(如受风、着凉,潮湿等)而影响了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营养供应缺乏,废物排泄不畅;或因腰部骨骼的先天性结构异常,造成腰部肌肉、筋膜紧张、痉挛或松弛,从而表现为腰痛隐隐,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喜温喜按,阴雨天时腰部酸痛沉着,活动欠利等。其临床表现腰痛并不剧烈,通常为间歇性,性质为酸痛或钝痛。不能久坐或久站,维持一种体位时间不能过久,具有轻微活动后减轻,劳累后疼痛又加重的特点。疼痛部位较广泛,模糊,可放射到单侧或双侧下肢,但大多只达于臀部或大腿后部而不越过膝关节。压痛点常位于腰骶间,在腰第3横突,髂嵴后1/4骶棘肌抵止部,腰4~5椎和腰3~4椎之间,以及髂后上棘附近。腰部可有侧弯、驼背或腰椎过度前突而胸椎后突畸形。腰背肌痉挛僵硬,活动受限。主动收缩及被动牵拉时疼痛。X线检查除或有腰椎畸形外,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中医学无慢性腰肌劳损这一病名,但依其临床表现,当属“痹证”、“肾虚腰痛”、“闪腰”等范畴。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丹溪心法·腰痛》:“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金匮要略》有“肾着”的记载,其特点为“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是属于寒湿内侵所致的腰痛。腰为肾之府,由于劳损于肾,或平素体虚,肾气虚弱,肾的精气不能充养筋骨、经络,故患部多为气血不畅或瘀血滞留,血不荣筋,筋脉不舒,而致腰部筋挛疼痛。肾气虚弱,风寒湿邪易于乘虚侵袭,久而不散,筋肌转趋弛弱,若此时患者强力劳作,则弛弱之筋肌易于损伤而发病。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肾俞、命门、大肠俞、环跳、阳陵泉、昆仑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肾俞、命门、大肠俞、环跳、阳陵泉、昆仑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穴位贴敷法2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悬钟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肾俞、大肠俞、委中、足三里、悬钟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

穴位贴敷法3

取肾俞、命门、大肠俞、腰眼、委中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肾俞、命门、大肠俞、腰眼、委中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散寒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

穴位贴敷法4

取腰痛局部阿是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腰痛局部阿是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穴位贴敷法5取腰痛局部阿是穴。取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30~50克,开水调糊,均匀摊涂于纱布上,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阿是穴,隔天1换。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通脉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穴位贴敷法6取腰痛局部阿是穴。取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将上药研细末,加入95%酒精适量,调成药糊,将药糊敷于患部阿是穴,每天1次。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穴位贴敷法7取制草乌15克,生姜10克,盐少许。上药研细末,加酒少许炒热,调成药糊。用布包药糊,外敷贴痛处,用医用胶布固定。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腰肌劳损疼痛。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治疗。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肾俞、命门、大肠俞、腰眼、委中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散寒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

热敷法2

用“风湿瘀滞腰痛热敷膏”治疗。取透骨草30克,防风20克,红花10克,制乳香、没药各10克,川芎15克,追地风20克,川椒10克,血竭10克,香附12克,生艾叶20克。上药共研粗末,炒热装布袋中,热敷患处,温度低时更换布袋。每天3~5次,12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及瘀血腰肌劳损疼痛。

热敷法3

用“腰痛熨方”治疗。取小茴香90克,食盐200克,吴茱萸120克。上药共同炒热装布袋中,热敷患处,温度低时更换,反复熨烫患处,每天3~5次,12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或寒湿之慢性腰肌劳损疼痛。

热敷法4

用“热敷散”治疗。取用麦麸皮1.5千克,在铁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0.25千克,速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盖好保暖热敷。有条件的家庭可自购远红外线热疗器或周林频谱仪等理疗。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用于治疗寒湿腰肌劳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