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86

第86章 小儿哮喘(1)

小儿哮喘临床上又称为支气管哮喘,婴幼儿哮喘。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容易反复发作,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以冬春季节多发。其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数始发于4~5岁以前。一般认为,哮喘的发作与变态反应有关。其临床诊断主要包括发作次数、发作时体征及患儿的特应性体质及家族史等。因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并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不少儿童哮喘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最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肺功能受损,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严重哮喘发作,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以致命。

小儿哮喘的主要病理环节是宿疾内伏,亦因感受外邪或其他因素而诱发。其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元代的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的原则。临床上一般宜先祛邪后扶正,但不能只顾标而不顾本,或者只扶正而不及标,由于本病多为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必须标本兼顾。本病在冬季寒冷天气多发或症状加重,夏季三伏天气炎热时节症状相对缓解,此时若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温阳益气、祛湿化痰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中药内服,以及针灸、推拿等方法施治,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正气,增强其免疫力,祛除体内阴寒之邪。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肺俞、风门、膈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肺俞、风门、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虚寒性哮喘。穴位贴敷法2取大椎、肺俞、风门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风寒型哮喘。

穴位贴敷法3

取肺俞、膏肓俞、百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2克,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俞、百劳穴上。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肺气虚型哮喘。

穴位贴敷法4

取肺俞、风门、膈俞、肾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的小圆饼。取双侧肺俞、风门、膈俞、肾俞穴,常规消毒,用30号1寸毫针刺0.5~0.8寸,用补法,不留针。针毕,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3厘米×3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1~2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百劳、膏肓俞、中府、肾俞、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亦可取与背俞穴相应的足太阳经第2侧线腧穴。

此方法具有温补肺肾、化痰止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肺肾阳虚型哮喘。

穴位贴敷法5

取大椎、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取适量药膏(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哮喘。穴位贴敷法6取大椎、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上。每次贴敷的时间为0.5~2小时。根据个体差异,敷贴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一些时候,待干燥后揭去。贴上后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时,可提前揭去。如起疱较大、较重,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哮喘。穴位贴敷法7取百劳、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0.8厘米、厚约0.2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百劳、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小儿哮喘。

穴位贴敷法8

取肺俞、风门、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风门、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肺祛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小儿哮喘。穴位贴敷法9取肺俞、风门、天突、膻中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入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0.8厘米、厚约0.2厘米。取适量软膏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风门、天突、膻中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1~2小时。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哮喘。

穴位贴敷法10

取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0.8厘米,厚约0.2厘米的小圆饼,摊涂于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2~4小时。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活血通络、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哮喘。

二、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3厘米×3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肺俞、天突穴上,贴敷时间为2小时左右。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每天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共贴3个疗程,一般连续贴治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