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3224000000096

第96章 鼻炎(2)

穴位贴敷法9

取大椎、风池、肺俞、肾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入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风池、肺俞、肾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通经络、祛风寒、通鼻窍、补脾肾、化湿痰、化滞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10

取大椎、肺俞、膈俞、曲池、合谷、列缺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敷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曲池、合谷、列缺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宣肺通窍、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肩井、风池、风门、肺俞、曲池、列缺、合谷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散寒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二)熏蒸法

用辛夷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防风10克,虫蜕5克,黄芩10克,牡丹皮8克,菊花8克,白藓皮10克,白附子8克,桂枝8克。上药物水煎取500毫升药液。趁热用药液蒸汽熏鼻,熏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汽进入鼻腔内。待药液变温后,即可用药液冲洗鼻腔。每天熏洗3次。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宣肺通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三)滴鼻法

用“鼻炎灵”治疗。取苍耳子60克,白芷60克,辛夷60克,冰片粉6克,薄荷霜5克,芝麻油500毫升,液状石腊1000毫升。将芝麻油、苍耳子、白芷、辛夷同放锅内浸泡24小时后加热,待苍耳子、白芷、辛夷炸成黑黄色时捞出,再放入冰片粉、薄荷霜、液状石腊,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眼药水瓶内,用时仰头滴鼻。每次滴1~2滴,每天滴1~2次。

此方法具有宣通鼻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合谷、迎香、印堂穴。头痛加风池、太阳穴;肺气虚加肺俞、太渊穴;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穴。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健脾补气、散邪通窍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症见鼻塞时轻时重,鼻涕清稀,遇寒加重,嗅觉减退,头痛,头晕。

针刺法2

取合谷、迎香、印堂、肺俞、脾俞、风池穴。合谷、风池穴施捻转泻法;肺俞、脾俞穴捻转补法;迎香、印堂穴刺络放血法。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调和气血、行滞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鼻炎。症见鼻塞时间长,鼻涕多,黏黄或黏白,嗅觉迟钝,鼻内肿胀,呈桑葚样,咳嗽痰多,声音重浊。

针刺法3

取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穴。迎香穴向内上平刺0.5~1.0寸,透鼻通穴,使患者感局部胀痛,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流泪,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补泻法。攒竹穴向下斜刺0.5~1寸,局部及眼眶周围酸胀,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补泻法。鼻通穴向下方平刺0.5~0.8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鼻额、眼球部,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补泻法。印堂穴沿皮下向鼻根方向捻转透刺0.5~0.8寸,得气后继续捻转10~20秒钟,患者感鼻根部呈持续性酸胀感觉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以加强刺激。亦可用艾条温和灸鼻根部30分钟。

此方法具有宣通鼻窍、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针刺法4取迎香、鼻通、印堂、列缺、合谷穴。风热犯肺加少商、鱼际穴;胆经郁热加风池、头临泣、太冲、阳陵泉穴;脾胃湿热加三阴交、阴陵泉、内庭、足三里穴;头痛甚者加风池、太阳穴以疏调头部经气。针用泻法,不灸。迎香穴向内平刺0.5~1.0寸,使患者感局部胀痛,可扩散至鼻部,强度以患者流泪为度。印堂穴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针尖退至皮下,沿皮下向鼻根捻转透刺4~6分,得气后继续捻转10~20秒钟,患者感鼻根部呈持续性酸胀重胀感觉后留针30~4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以加强刺激,针感可外达准头部位,内及鼻腔。鼻通穴向下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鼻额。其余穴位均按常规刺法,留针20~30分钟,每5分钟行捻转泻法1次。

此方法具有清热除湿、宣通鼻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针刺法5取迎香、鼻通、印堂、前顶、后顶、络却、合谷穴。肺气虚者配肺俞、太渊穴;脾气虚者配足三里穴。针用平补平泻法,不灸。迎香、鼻通、印堂穴刺法同上;前顶、后顶、络却3穴刺法相同,均捻转进针法,针身与头皮呈15°角,针头进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慢插入0.5~0.8寸。采用捻转泻法。每次捻转时,针体前后旋转各2周左右,旋转速度为每分钟200次左右,持续1~2分钟,每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20~30分钟,共捻转4次。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脾、通利鼻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

(二)耳穴法

耳穴法1

取耳穴内鼻、肾上腺、内分泌。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1寸长毫针直刺,中强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或埋锨针。

此方法具有祛瘀、通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

耳穴法2

取耳穴鼻、下屏尖、额、肺。毫针刺,中强度刺激,间歇捻转,留针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邪、通络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