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超级妈咪之小儿推拿我最强
3225200000002

第2章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2)

作用及适应证:

按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掌按法常用于“面”状穴,具有疏经通络、温中散寒、放松肌肉及矫正畸形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腹胀、疳积、泄泻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指按法常用于“点”状穴,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如屈中指指间关节,以指端叩击穴位,以指代针,亦称为指针法,具有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小儿常见病症。

5.小儿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

动作要领:

指摩法是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以指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掌摩法是指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用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部位上,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连同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操作要求:

肩臂放松,肘关节微曲,指掌着力部分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动作要协调;指掌在体表做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根据病情和体质,注意掌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达到预期的补泻疗效;动作要和缓协调,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适当;操作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本法与揉法有严格区别,以轻而不浮,但不吸定体表穴位;它与旋推法和运法动作相似,较旋推法为轻,比运法重,主要是按旋穴位面积较大;该手法操作时间较长。

作用及适应证:

摩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其刺激缓和舒适,用于胸腹及胁肋部时,具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和胃健脾、消积导滞之功。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泄泻、便秘、消化不良等。根据操作时用力的轻重、缓急与摩动方向的不同,可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故有“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之说。在腹部操作时,摩法的补泻作用尤为明显。顺时针方向摩腹为泻,可消积导滞、通调肠胃、泻热通便,治疗便秘、腹痛、食积腹胀、湿热泻及痢疾的初期;逆时针方向摩腹为补,能温中补虚、涩肠止泻、温补下元,治疗久泻、久痢等症。临床应用时可单独应用,亦可与揉法、推法、按法等相配合应用。

6.小儿运法

以拇指罗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动作要领:

以一手托握住患儿手臂,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平坦向上;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着力,轻轻附着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周做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

操作要求:

运法操作时指面一定要贴紧施术部位;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是用指端在体表穴位上作旋转摩擦移动,作用力仅达皮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操作频率宜缓不宜急,每分钟60~120次;运法的方向常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可视病情而定;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较旋推法为大;手法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作用及适应证:

本法能理气和血、舒筋活络,常用于小儿的头面及手部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运法具有健脾调气、和血通络、清利湿热之功能。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小儿疳积、小便频数、泄泻等。一般认为,运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7.小儿掐法

以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重刺患儿某处或穴位,称掐法。

动作要领:

手握空拳,伸直拇指,指腹紧贴于食指桡侧,用拇指指甲逐渐用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垂直掐压穴位。

操作要求:

不能抠动而掐破皮肤;掐时缓缓用力,切忌爆发用力;掐取的穴位要准确;用力平稳,逐渐加重,以有得气感为宜;操作次数一般掌握在4~5次,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期使用;若用于急救则要突然用力,以患儿清醒为度;掐后常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缓解不适之感;施术时为避免刺破皮肤,可在施术部位上置一薄布。

作用及适应证:

本法具有定惊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症。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于急救,具有开窍醒神、镇惊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用于治疗昏厥、惊风、肢体痉挛、抽搐等,如用于急救,可掐老龙、十王、人中等,一般掐至小儿大声哭叫为止;用于小儿疳积,可掐四横纹、板门等。

8.小儿捣法

以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有节奏地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

动作要领:

患儿坐位,以一手握持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手掌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后的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其他手指屈曲相握,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有节奏的叩击穴位5~20次。

操作要求:

肩、肘、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用力;捣击时取穴要准确,发力要稳,而且要有弹性;捣击时不要用暴力;操作前要将指甲修剪圆钝、干整,以免损伤小儿肌肤。

作用及适应证:

适用于手部小天心穴及承浆穴。捣小天心具有清热、镇惊、利尿、明目的作用,常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或心经有热移于小肠而见小便短赤等。

9.小儿捏脊法

以拇指与食、中、环三指本节为着力部,相对用力,做连续的挤捏或捻转提拿的动作,称捏法。小儿捏法以捏脊法为主。

动作要领:

三指捏:患儿俯卧,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地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两指捏:患儿俯坐位或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上,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处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地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

操作要求:

肩、肘关节要放松,腕指关节的活动要灵活、协调,均匀而有节律性;用指面着力,不能以指端着力挤捏,更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否则容易产生疼痛;次数及用力大小要适当,用力要柔和,不可过于生硬,捏拿肌肤不可过度,提拿皮肤过多,则手法不易捻动向前,提拿过少,则易滑脱停滞不前;操作时两手交替进行,不可间断;捻动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手法操作顺序是:先捏住皮肤,再提起、捻动、推移,复捏住皮肤,进行下一循环的动作,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移动要缓慢,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下;操作时以从尾骨端捏至大椎穴为1遍,一般每次捏3~5遍,为增强刺激,可在第2、4遍时,每捏3次,双手用力将皮肤向上提拿1次,称为“捏三提一法”,最后用两拇指在脾俞、胃俞、肾俞穴处揉之,用以提高疗效。

临床应用:

本法是小儿常用的方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镇惊安神的作用。捏法俗称“翻皮肤”,主要用于背脊“线”状部位,因为能在脊背部治疗疳积等,故称为“捏脊疗法”,对疳积有显著疗效,又称为“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疳积、厌食、腹泻、呕吐等症有特效,亦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