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性健康十五讲
3230500000010

第10章 青春期的性健康(4)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的人数较少。这类早恋虽然缺乏性欲的动因,但也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因为这些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行为往往不计后果,在不良诱因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生令人震惊的过失行为。调查表明,许多少女的性罪错,就是在初潮前一年开始的。由于年龄小,这些学生还未超越“他律”的发展阶段,其教育工作还是比较好做的。第三种类型的人由于年龄较大,心理发展渐趋成熟,行为有更多的理智成分,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早恋就较少会导致性罪错,也比较容易接受教诲。相比之下,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第二种类型的早恋者。这一类型的人正处在青春萌动期,由于性开始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多,他们内心深处已经出现了一种狂风暴雨般的性骚动,不仅对性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性,且常常产生进行性尝试的愿望。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虽然在恋爱,却不懂恋爱的真正意义。其中一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性行为才能表现出爱情,性行为完全是个人或相爱者双方的事,丝毫无碍于他人和社会。这类早恋者被动地受着性冲动的驱使,盲目地探求性的奥秘,同时理智水平差,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不仅容易发生荒唐和失礼的行为,且潜隐着性失足的危险。

青少年早恋的防范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正确教育青少年,防止早恋现象的产生:

1.加强教育,防患未然。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确实,只有当人们对早恋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认知后,才能自觉地与早恋告别。从性心理卫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之所以不宜恋爱,主要是因为:

(1)思想尚未定型。中学生由于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时有变化。今天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几年后更可能分道扬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者失败的居多,后来能结为伴侣的为数极少。

(2)心理上尚未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存在着一种“盲目的成熟感”,喜欢自以为是;在情感发展方面,他们好冲动,易转移;在意志发展方面,他们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恋爱时极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而一旦“越轨”,对女同学来说,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终身无法弥补的。也许她们当时并不觉得什么,但日后伴随而来的挫折感、自卑感、悔恨心情会伴随终生。

(3)经济上尚未独立。中学生的经济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自己尚不能自力更生。而从恋爱到结婚、生育,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一般人都在工作几年后才恋爱结婚的原因之一。而中学生由于无力支付恋爱期间的物质需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而误入歧途,就是证明。

(4)事业上尚未定向。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尚未定向。青少年时代又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的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最旺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也最强。因此,中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人生基础,为自己未来的事业逐步定向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谈恋爱后,感情往往为对方所牵制,学习上自然分心,成绩也就下降了。目前的青少年尽管生理成熟提前,但心理成熟却远滞其后,不具备恋爱的条件。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离婚案件中,男子在23岁之前结婚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19岁前就早婚的为巅峰。可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学生一到生理成熟就匆匆踏上恋爱之路,是不适宜的。

2.鼓励交往,加强指导。要有意识地开展和增加男女青少年之间的交往,这样可以淡化彼此对异性的好奇,有助于他们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有效指导,使他们了解,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可以去做,避免大错铸成。

3.抓住苗头,防微杜渐。部分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正像古语“月晕而风,而雨”说的那样,任何事情既然要发生,就会有先兆,就会有蛛丝马迹可寻。教师和家长要通过认真观察,把握每个学生性心理活动的每个细节。一般说来,中学生早恋的“先兆”包括:突然过分地喜欢修饰打扮;上课失神,甚至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活泼好动、喜欢与别人交往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接触;经常瞒着父母与同龄异性一起去看电影;突然有人寄信来,且寄信人不留地址;手机短信增多,收发短信时间变长;迷恋于网络聊天,等等。上述情况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这些学生可能是在早恋了。当然,事情并不是绝对的。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尤甚。过分追求修饰打扮,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未必是早恋所致。故对于上述种种表现,必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发现了学生早恋的端倪后,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应该不是为了进行责备,而是为了教育;其教育的最重要原则是理解和信赖;其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甚至不是自己所处的教育者的地位,而是以经历过类似问题、体验过类似困难的长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除困扰和恢复常态: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必须真诚,因为只有真诚,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达到教育者的心理世界与学生的心理世界进行双向交流的目的。此外,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发展往往先于认知领域的发展,对长者的教诲,他们往往是先有情绪的震动,后有理智上的感知,这就决定了教育者不仅要对他们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正像成语“通情达理”所表述的,只有使学生“动情”之后,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提高道理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引起他们的自我反省,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4.提高素质,加强理解。这里所谓的素质是指教育者的性文化素质。国内一些成功的性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者必须摆脱落后的性文化观念的羁绊,理解青春期男女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不要轻易地把一切涉及到性的问题都看成是道德问题,更不要将其看做比任何其他道德问题都不可饶恕的问题。一个学生早恋了,或者向异性同学表示了爱恋之情,这实在与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一样,并无特别值得教师更加“深恶痛绝”之处。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孽,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真诚关心。正像前面已述及的那样,早恋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而且难以达到婚姻的目的;即使达到了婚姻的目的,也多以悲剧告终。教育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待学生的早恋问题,必须采取正面疏导的原则,帮助他们除难解忧,以顺利地度过躁动不安的青春萌动期。反过来,对早恋问题采取组织措施,处处防范,甚至禁、堵、卡、压,则不仅会造成社会性的性压抑,而且会强化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驱使其去探性的底蕴,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从恋爱的“地下游击队”转为“正规军”。

青春期对性知识的态度是好奇伴随着羞怯。青春期的好奇和对性知识的需求是性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一时期他们突然遇上身体的各个方面如此之大的变化,震惊、迷惑、想得到正确解释的心情是在所难免的。性心理的觉醒几乎总是伴随着羞怯的,因为这些涉及的都是孩子最隐私的地方。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孩子懂得性需要是正常生理和心理的表现,既非可耻,亦非罪恶或下流。获得科学的性知识,会促进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变对性的愚昧无知状况,破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为生理和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