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冯友兰人生智慧书
3252200000012

第12章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2)

吾爱真理,故愿为之质疑权威

在经学时代,儒家已定为一尊。儒家的经典,已变为“经”。要推倒“经”的权威,那是他连想也没有想到的。

——《三松堂自序》“30年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面对众人的指责如是说。他自17岁开始,便拜师于柏拉图门下学习。在长达二十年的学习生涯中,亚里士多德一直以崇敬的心态面对柏拉图,他还曾专门写过一首赞美柏拉图的诗:“在众人之中,他是惟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他对老师柏拉图的情义可见一斑。

然而,即便德如此崇敬柏拉图,在面对老师的错误和缺点时仍能勇敢地指出来。于是,有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他,故而才有了他那句“更爱真理”的名言。这是人理性反思的结果,也是人摆脱本能状态走向智慧的一种姿态。

专门以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冯友兰先生,自然也了解亚里士多德所要表达的,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是不会被任何外在的力量所影响的,即使是经典与权威也不例外。面对浩瀚的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冯友兰先生并非一味地学习与接纳。在研究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吸收精华的同时,也能发现典籍中的漏洞与错误,并将疑团一一解开,将错误一一纠正。冯友兰先生也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一位爱真理胜过一切的人。

所以,在回顾古人面对文化的态度之时,冯老不自觉地对人们屈从于权威的态度,表现出了不满。他说:“在经学时代,儒家已定为一尊。儒家的经典,已变为‘经’。这就为全国老百姓的思想,立了限制,树了标准,建了框框。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思想都只能活动于‘经’的范围之内。人们即使有一点新的见解,也只可以用注疏的形式发表出来,实际上他们也习惯于依傍古人人才能思想。好像是两腿有病的人用拐杖支着才能行走,离开了拐杖,他的腿就不起作用。要推倒‘经’的权威,那是他连想也没有想到的。”

冯老心中对真理的执著与热爱,使他能跳出盲从权威的框框,勇敢地探寻真理的所在。在治学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冯老这种对待真理的态度:即使面对权威,也要敢于为真理而辩。惠特曼便是一个敢干为真理而战的人。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年轻的惠特曼听了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后激动不已。他浑身升腾起一股力量:他要倾听大地的、人民的、民族的心声,去创作新的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它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叶集》的出版使爱默生激动不已,他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的作家的褒扬,使得一些本来把它评价得一无是处的报刊马上换了口气,温和了许多。但是惠特曼那创新的写法、不押韵的格式、新颖的思想内容,并非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他的《草叶集》并未因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1855年底,他印起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二十首新诗。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第三版《草叶集》,并将补进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阻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惠特曼却不以为然地对爱默生说:“那么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吗?”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了就是本好书!”执著的惠特曼仍是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表示:“在我灵魂深处,我的意念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第三版《草叶集》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国界,传到世界上许多地方去了。

所谓的权威,不过是在某人领域掌握了比常人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而已,但他们并不能代表真理。面对权威,我们应该有相当的尊重,但绝不能迷信。在求学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对真理负责,当真理与权威发生分歧时,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质疑权威,找回真理最本真的样子,因为我们热爱真理,别无其他。

牢记“过去”,以免重复跌倒

人不是超人,不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就可以加以批评。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5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15年,根据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30岁而“立”,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变了。然而,这时还有怀疑,还有动摇。到了40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过10年,到了50岁才“知天命”。到了60岁,好话在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心如止水,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使其成为好人。70岁时,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越人与人之间该有的规范。

人生便是一点点地经验积累,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求知亦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需要经历的有很多,错误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人不是超人,不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就可以加以批评。”这种批评,可以来自于别人,也可以来自于自身,无论何者,批评过后的结果都应是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以便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不再犯同样的错。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年少时的他,阅读着可能拿到手的各种哲学书籍。当他到达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他突然发现,“学术是相通”的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他面临的是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于是,他开始投入西方的哲学世界,直至完全融入。但东方的哲学思维并未被他舍弃,当他阅尽世界哲学名著之后,他开始用西方的哲学思维解读东方哲学,最终达到了中西贯通的境界。无论是曾经年少时对中国哲学的品读,还是后来对西方哲学的研究,都是冯老哲学路上不容忽视的过去。故而,在他的学术道路上,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自己经过的事,不要轻易将其抛诸脑后,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无视以前的经验教训,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费周折。

相传,在一片深山密林中,一座“仙人居”位于山巅。一日,一位年轻人风尘仆仆,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仙人居”的圣人,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走啊走,走了很久,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能够通向山顶。

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人在小憩,于是走上前去,轻声唤醒老人,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人睡眼惺忪地嘟哝了一句“左边”,便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老人家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便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分辨,转念一想,也许老人家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拣了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只剩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见老人家又睡过去了,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上前推了推老人家,把他叫醒,问道:“你一大把年纪了,何苦来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年轻人来到了“仙人居”后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圣人笑眯眯地看着他,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人家。

年轻人第二次回到三岔路口时,忘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两条路,而仍然要向老人问路,他虽然最后到达了山顶,却走了不少的弯路。如果我们铭记过去,吸取此前的教训,一定可以省却很多的麻烦。

可口可乐董事长罗伯特·高兹耶达说:“过去是迈向未来的踏脚石,若不知道踏脚石在何处,必然会被绊倒。”经验是求知路上一笔巨大的财富,唯有懂得合理利用它的人,才能在探寻真理的途中,跨过同样的水坑,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细水长流,慢而靠得住的办法

不论做何事,凡是可以长久底办法,总是西洋人所谓“慢而靠得住”底办法,亦即是所谓“细水长流”底办法。

——《冯友兰谈哲学》“励勤俭”

速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人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最初蹒跚学步时的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惬意。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可以一夜成名……

人们的期望在变,社会也在变。人们不用再为从一地到另一地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而烦恼,因为有了飞机就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到达;人们可以不用再为了找不到书而焦虑,因为有了电脑所有的书都无所遁形……但这个世界的规律却没变,吃东西时,还是得一口一口吃;睡觉时,还是得够八个小时才会清醒;读书时,还是得一点一点地去看;工作时,还是得一步一步地去做……“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所以,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过人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