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冯友兰人生智慧书
3252200000007

第7章 人生四境,高低尽现(3)

与其伸手摘花,不如让它继续绚烂地绽放;与其躺在翠绿的草坪上休憩,不如站着欣赏绿色带来的宁静。让我们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尽情享受那份失落已久的鸟语花香,随性品味那份清新与宁谧;弯腰撒一粒绿色的种子,绿色就会覆盖在每一片土地上;挑一担绿色的希望,就能将其播撒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有人都能如冯老般体会到物我两相忘的快乐时,“合内外之道”的天地境界便能永久地延续下去。

行平常事,且不被羁绊

圣人虽然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不执著于这些事,也不被这些事羁绊。

高明与平凡,人们总是钟情于前者。远离庸碌、摆脱平凡,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其实高明就深藏于平凡之中,正如人生的道德与天地境界源于自然与功利境界的升华一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然而,世间之人却总是会被表面的耀眼与繁华所迷惑,不自觉地掉入“高明”的陷阱之中。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做过一次深刻的演讲。教授拿了两杯水,一杯黄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待一会儿,你们从这两杯水中选择其中的一杯尝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说出来,等实验完毕后我再向大家解释。”随后便先问甲乙两位同学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说要黄色的那杯,教授接着又去问丙丁两位同学,丙丁二人也同样要尝试黄色的那杯。就这样,总共有200多个同学做了尝试,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问同学们,黄色的那杯是什么水?三分之二的同学伸出舌头回答:“是黄连水。”“那你们为什么想要尝试这一杯呢?”教授接着问道。那些同学又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着又问尝过白色的水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声答道:“是蜂蜜。”“那你们为什么选择尝试白色的这杯呢?”“因为掺杂了色素的水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这些喝过蜂蜜的同学笑着答道。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很苦的黄连水,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尝到了蜂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人生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颜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极少数才会选择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欢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真正甘甜的。”

事实确是如此,所有的高明都是由平凡而来的。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以及在哲学界的声望与地位,都明显地印证出:他是不平凡的。然而,就是这个不平凡的学者,仍然过着与平凡人无异的生活。他也会在面对事功之时,有不舍之心;他也需要如普通人般养家糊口;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他也会如常人般,被病魔所困扰;他也如其他成功的人一样,需要妈妈与妻子的照顾……冯老过得是与常人一样的平凡生活。

但的不平凡,就是从这众多的平凡中一点点地孕育出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圣人虽然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不执著于这些事,也不被这些事羁绊。”唯有那些能将平凡之事,做到高明的人,才能于平凡中逐渐凸显出来。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与自己的得力助手分开看诊。一段时间后,专家发现指明挂号让年轻医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专家心想:“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上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来,年轻医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因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且为人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鼓励话语,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来看看专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已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年轻的医生,正是用最平凡的“医者父母心”收获了高明。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发现平凡的珍贵,也才能超越平凡,走向高明。高明其实就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是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又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

生命各有各的境界绽放恒久的自我美丽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理想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除了提出人生的四个境界之外,还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境界的不同。他借用佛家的话语,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底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底境界。”

就以与冯友兰先生同时代的学者为例,虽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但其所过的人生却各有不同,有人以哲学为生,有人以国学为旨,有人以针砭时弊为职,有人以潜心研习为业。即便是同一领域之人,也因成长环境、求学经历、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使得人生境界大不同。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既然生命的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并在那片天地间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在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的边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诞生的时候,如同杂草,但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它们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终于有一天,它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正如王维的《辛夷坞》所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那山中的芙蓉花并不因生在深山而黯然失色,春来秋去,它依然绽放自己生命的美丽,灿烂地活在世上。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人生在世,总是有一些固定的身份,需要扮演一些固定的角色,但无论我们身份与角色是什么,都要如那株百合般牢记自己的独特之处,坚定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成就属于自己的境界。或许那个世界不是特别广阔,那个境界并不高远,但至少它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能够感受各自生命中的那份独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