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是网络上寻找答案的终极杀手,三驾马车是商业界合作团队的黄金搭档。
姓名:拉里·佩奇
出生日期:1968年3月26日
籍贯:美国
产业:Google公司
资产状况:187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32位
姓名:谢尔盖·布林
出生日期:1973年8月21日
籍贯:俄罗斯莫斯科
产业:Google公司
资产状况:186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33位
姓名:埃里克·施密特
出生年份:1955年
籍贯:美国
产业:Google公司
资产状况:66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142位
1998年9月7日,Google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曼罗帕克成立,佩奇和布林在朋友租给的车库里办公,条件非常简陋。2001年,两位创始人聘请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担任首席执行官,共同负责Google的日常运作。在随后的短短几年里,Google迅速发展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并向雅虎、美国在线等其他目录索引和搜索引擎提供后台网页查询服务。目前,Google每天处理的搜索请求达2亿次,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并不投缘的两个家伙
Google的建立是硅谷传奇的新一代版本。佩奇与布林从小就痴迷计算机技术,对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这段经历与大部分人都不同。
谢尔盖·布林出生在苏联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迈克尔是一位数学家,曾经在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就职。1979年,刚满5岁的布林随全家移民到了美国,从此布林开始了美国式的成功历程。据说,移民的原因是由于苏联对犹太人实行歧视政策。“用数据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国人高得多,这就是我在苏联工作时期的主要内容,可事实又是如何呢?”迈克尔说。
到美国后,迈克尔在马里兰大学教授数学,而母亲,现在是美国宇航局的一名专家。
实际上,布林的祖父也是一名数学教授,所以,迈克尔曾经希望他的儿子布林能够和他一样沿着父亲的足迹成长。迈克尔说:“除了我自己的乏味工作之外,我离开苏联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布林的前途。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企业家,我只是希望他能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
由于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布林的数学天赋自幼年时期就开始显露出来。他同时还对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布林就做了一件令其老师大为吃惊的事情: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那时候,计算机刚刚开始在美国普通家庭出现,而布林的老师甚至看不懂学生的方案。
中学毕业后,布林进入马里兰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由于成绩突出,布林在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了奖学金,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这位数学天才再次得到教授们的重视,校方允许他免读硕士学位而直接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故事的发展在这里拐了个弯,他在斯坦福大学遇见了同校好友拉里·佩奇,两人一拍即合,创建了现在如日中天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布林最后并没有沿着父亲规划好的路走下去,他现在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跟布林的移民身份不同,佩奇在芝加哥长大,他的父亲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直到现在,佩奇还一直认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的影响。6岁时,佩奇就喜欢上了计算机,并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佩奇说:“小学时,我把我的第一份家庭作业用电脑打印出来,当时老师们都感到吃惊。”
在进入斯坦福大学之前,佩奇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并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期间,他曾经利用乐高积木设计了一款别致的绘图机与喷墨打印机。
1995年3月,布林作为一个学长,奉学校之命,带新来的研究生佩奇利用周末时间充分认识一下校园。那时,布林已经是一名社团成员,初次见面,两人几乎无所不谈,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而且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佩奇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时似乎并不投缘,相互之间都没有留下什么好感。”
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虽然依旧没有取得多少共识,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两人却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关于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搜索信息的独特解决办法。作为互联网的新秀,1995年雅虎网站已成为第一个流行范围极广的搜索引擎,而当时佩奇和布林还仅仅在斯坦福混了个眼熟。
两人相识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已开始步入繁荣期。在周围的一片狂热中,两个年轻人却显得冷静而有耐心,他们的目标就是专注于开发一个技术上领先的搜索引擎。佩奇与布林通过信用卡借来了15000美元,购买了一堆电脑磁盘驱动器,在斯坦福大学建起了自己的工作间,这跟迈克尔·戴尔起步时的情景十分相像。
他们真正开始合作后才发现,搜索技术虽然早已有人在做,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刚开始时,他们开发了第一个作品Page Rank,不仅仅考虑Web网站上的标题或文本,还考虑了与它相连接的其他网站。1996年1月,他们又合作开发了被认为是Google前身的Back Rub。“Back Rub”(返回触摸法)是当时最好的搜索运算法,取自那些指向网页的“返回链接”(Back Links)。他们发现,原来只有一两个导师知道的技术,每天却有着上万人在使用,这就是搜索引擎的雏形。
两人首先想到把该技术出售给各大门户网站,却得到冷漠的答复。这时候,互联网已经开始发烧,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已经对技术非常漠视,而是争先恐后地建设内容,向“门户网站”大举进军,似乎没有人看得上这个“小把戏”。
两人在多次遭受拒绝后,多少有些失望,却依旧相信它的市场前景。看来别无选择,两人只有亲自上阵了。但是此时两人还在做博士课题,还没有马上成立公司的紧迫感。直到有一天,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看出他们的技术独特之处,不过要求他们先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展服务,“当你们的业务趋于成熟时,而且有一定的规模,我们再继续谈”。
当然,费罗给两位年轻人的事业发展给予了一些建议,真正为他们带来实质性跨越的人是他们斯坦福校友、思科公司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他是个眼光独到的老手。看完布林和佩奇的演示之后,贝托尔斯海姆觉得这项技术有戏。他虽然有兴趣,却没有多少时间。那天匆匆演示完毕,他就要急着赶到别处,说:“细节不必讨论了,我干脆给你开支票吧。”于是,10万美元就成了Google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当时Google公司还没有正式注册,10万美元都无处可存。于是,支票就在佩奇宿舍的抽屉里藏了好几周。两人忙着注册公司,并且向家人、亲戚、朋友和熟人四处筹钱,终于凑够了100万美元。
1998年9月7日,Google正式诞生了。
从车库公司到互联网弄潮儿
佩奇和布林堪称“黄金搭档”,两人是Google公司的联合总裁。拉里·佩奇是主管产品的总裁,谢尔盖·布林是主管技术研发的总裁。有其人必有其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决定了Google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公司。
两位创始人都非常注重技术,Google公司在搜索引擎技术上精益求精。Google的很多雇员别称“Google人”,都是极为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他们喜欢挑战,欣赏技术英雄,因此都投入Google公司门下。两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公司1/4的员工都是计算机博士,董事会中也不乏大投资商和技术天才。
Google创立之初,办公室是朋友苏珊·沃西基转租的车库,后来她也成为公司重要的一员。“我们公司起源于一所小房子而非创建于豪宅,这将留给人们非常美好的回忆。”沃西基以此为傲。当时公司除了佩奇和布林之外,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Google现在的技术总监。
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停车。那时候起,Google.com搜索量逐日递增,很快达到了每天10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日美国》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入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走向了世界。
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展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这时,Google处理的搜索已经猛增至每天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这天起,Google与Linux、SUN软件公司一样,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推动者。
1999年6月7日,在Google历史上是值得庆贺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确切地得知,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和美洲杉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500万美元。要知道,这是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此前它们还从来没有在同一家公司投资过。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美洲杉的迈克尔·莫里慈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就这样同时正式进驻,成为Google公司的董事。这两个人物都是互联网投资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亲手缔造诸如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世界级的互联网大公司。
从此,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小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弄潮高手之一。
同年,佩奇和布林还拒绝了一个知名广告创意小组的500万美元的营销计划,他们相信口碑的效果。他们不想让横幅广告塞满自己的网站,而代之以斯巴达式的简洁首页。这两位年轻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凸显出任何将给互联网带来剧变的迹象,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两人的“固执己见”带来了一场意义深刻的互联网革命。
现在,Google的服务器每秒能处理3000多条搜索。无与伦比的快速搜索能力甚至使人产生一种与整个互联网距离非常接近的错觉——远在天涯,却仿佛就在这点击之间。
遇见施密特
没有最强的个人,只有最强的团队。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看好某个商业机会,然后自任掌门一起创办公司、共谋天下的现象,不管在互联网滚滚商潮中还是其他领域都十分常见。而像Google这样,当公司发展并未出现生死存亡的时候,却将掌门之位拱手让人的,并不多见。
凭借其出色的搜索引擎服务,Google声名鹊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纳斯达克科技股跌入谷底,一些曾经的互联网企业宠儿如今成了弃儿,佩奇与布林两人都陷入了深思: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尤其在互联网如此险象环生的发展环境下,现在的Google发展方向和技术优势都是世界领先的,但管理是薄弱环节。必须要找到一位技术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Google,使其顺利航行,并不断扩展,才能让Google发展成为未来互联网领域新的航空母舰。虽然开始时两人协作得很默契,公司所有的员工也各司其职,但是,到了2001年,他们明显感到了Google面临的发展危机。从长远来看,Google需要一个更严格的公司结构体系、经验更丰富的职业经理人。
他们苦苦期盼的那个人就是闻名IT业界并极富传奇色彩,现任Google CEO的埃里克·施密特。
一个人要成功,运气重要还是底气重要?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对于埃里克·施密特来说,这个问题可以变得非常简单,似乎运气和底气都成了他的好朋友。这一切,都是因为Google。
在IT业界,2005年已经49岁的施密特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因经历丰富、眼光独到,被业界称为“老狐狸”。首先,他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教育、学术和理论上都是一流水准,可谓背景不低、来历不浅。其次,他入行起步的经历也十分精彩:毕业后,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施乐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