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你插上梦的翅膀:情商教育的100个哲理故事
3252800000027

第27章 简单处理危机(5)

攻下金陵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

当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所授。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

“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

故事启思:

世上的一切事物,认真去琢磨,都有其规律可循,月不总圆,花不总红,物极必反。曾国藩深谙此道。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之时,他怕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猜忌,怕人说他拥兵自重,所以,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军。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朝廷没有了顾虑,曾氏家族也求得了安定。

退而不隐,强而不显,大智慧者往往掌握了进退方圆的秘诀,为众人敬仰。

心灵感悟:

知晓进退,懂得方圆,是我们能于历史的潮涌中以应万变的法宝。同时,也是立身处世的情商方略。

范蠡功成隐退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以后,引兵北上,与齐国、晋国会盟徐州,并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赏,一时号称霸王。

范蠡虽然是越国的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前后二十余年,对勾践的雪耻复国屡建奇功,越国百姓对他又十分崇敬,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一天,大夫文种问他:

“眼下越国威震天下,号称霸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盖世,为何闷闷不乐?”

“你哪里知道!”

范蠡苦笑着说:

“俗语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这个人是长颈鸟喙,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共安乐……大名之下,难于久居!我已决定离开勾践,你也该想想出路……”

“恐怕你是庸人自扰吧?哈哈哈……”

大夫文种对范蠡的忧虑毫不在意,说笑了一阵走开了。

第二日,范蠡给越王勾践送上一份辞呈,说: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为的是复仇雪耻。今日君王已经达到目的,臣请君王赐死……”

勾践读罢辞呈,气恼地说:

“难道范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将越国分一半给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诛于他!”

范蠡心知勾践对自己并非真心实意,早晚要加罪于他。于是偷偷带上宝物珠玉,与心腹亲信乘船从海路逃走……

范蠡在齐国海边落脚之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耕种滩涂,劳身苦作,治理产业。几年工夫就成了当地的首富。

齐国大夫听说他的贤名和才能,派人请他去做齐国的相国,可是他谢绝了。范蠡喟然长叹道: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不去当相国,便不便在此处久居,于是,他又把家财分给知友、乡亲,只带些值钱的珠宝,迁移到陶地,自称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为当地的富豪,家资巨万,远近闻名。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大夫文种很觉孤单,又见勾践日夜享乐,不像从前那样敬重自己,有点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

“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把一把宝剑赐给文种,命令道:

“你教寡人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谋划吧……”

大夫文种悔恨地说:

“这都怪我不听范蠡的劝告啊……”

言毕,愤然自尽了。

故事启思:

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正是范蠡在做人处事上高人一等的谋略。而大夫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权位,对越王勾践的残忍和胸怀认识不足,结局是饮剑身亡。历史上,类似范蠢和文种的事例还有许多,但范、文二人的经历及其命运是最有代表性的。因此,急流勇退,并不失英雄本色。

心灵感悟:

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规则之人,他们能够洞悉别人的意图,审视自己的处境,从而进退自如,将胜券牢牢握于掌心。

让名远害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从而想嫁祸并抓住了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门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故事启思:

王阳明让名远害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做法无疑是睿智,这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就社会生活而言,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当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词,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如此等等,一句话,有为是必要的,无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冯梦龙在《智囊》里收集了许多这样的例证。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妨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于是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而赞扬翟方进了。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什么时候有为,什么时候应该无为呢?无为和有为的选择取决于主客我敌双方的力量对比。当主体力量明显占优势,居高临下,以十挡一,采取行为以后,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时,应该有为。而当主体处在劣势的位置上,稍一动作,就可能被对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那么,便应该以退为进,坚守“无为”方是。无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人生手段,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已到,便可由无为转为有为,由守转为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屈伸之术。

心灵感悟:

会处世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恰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