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在未下决策之前,他们会多方面搜集资料,加以分析,重要的决策会召集高层人士或有关的专业人士提供意见,集思广益,市场上有用而且可能得到的资料他们都会尽量收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只要他们下定了决心,就会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机构内的资源就会为这些决策服务,为了实现这些决策所订立的目标而完全投入。也就是说,收集资料和分析有关资料可能花时间较多,但分析过后,要下决策,就不可以优柔寡断,一定要有果断的魄力。一旦定了决策之后,更加不可以再反反复复,又推翻自己的决策。否则,领导人怎可能会服众,下属又怎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路向跟随?
当年李嘉诚先生果断地由塑料花生产转型为地产业,之后,果断地收购和记黄埔,果断地买Orange的股权,收购外国的石油公司、电讯企业,每一次都使他的个人事业攀上新的高峰。这些成就,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从这一点我们了解到,果断的决策就是商场内成功的条件之一,优柔寡断却是招致失败的根源。
约翰逊博士说:“当你站在那儿,谨慎地考虑你的孩子应该首先读哪本书时,说不定别的孩子已经把两本书都读完了。”
能够成就大事的秘诀是:先看到了问题,然后下定决心去解决问题。法国圣女贞德的力量并非主要来自于她的勇气或先见之明,而是来自于她出色的决断力,或者说是善于决策的出色品质。她以上帝的名义宣布,法国的王位继承人是查理七世,从而确保了查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并且,通过在战争中击败英国人,而使得这一宣告显得更为神圣。
在殖民地面临危机的那段黑暗岁月里,美国殖民地要获得独立和主权似乎永远都做不到。历史很少会再展现像当初的建国之父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么明确的“决心”和那么崇高的决定:他们制定了美国的宪法框架,并签署了《独立宣言》,从而为我们今天的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那种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优柔寡断的生活态度,足以毁掉最聪明的天才。
一位老船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天晚上碰到了不幸的‘中美洲’号”,老船长讲述道,“天正渐渐地黑下来。海上风很大,海浪滔天,一浪比一浪高。
我给那艘破旧的汽船发了个信号打招呼,问他们需不需要帮忙。‘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亨顿船长朝着我喊道。‘那你要不要把所有的乘客先转到我的船上来呢?’我大声地问他。
‘现在不要紧,你明天早上再来帮我好不好?’他回答道。‘好吧,我尽力而为,试一试吧。可是你现在先把乘客转到我船上不更好吗?’我回答他。‘你还是明天早上再来帮我吧。’他依旧坚持道。我曾经试图向他靠近,但是,你知道,那时是在晚上,夜又黑,浪又大,我怎么也无法固定自己的位置。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中美洲’号,”就在他与我对话后的一个半小时,他的船连同船上那些鲜活的生命就永远地沉入了海底。
船长和他的船员以及大部分的乘客在海洋的深处为自己找到了最安静的坟墓。”
亨顿船长在曾经离他咫尺却被他忽略了的机遇变得遥不可及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机会的价值,然而,在他面对死神的最后时刻,他那深深的自责又有什么用呢?他的优柔寡断使得多少乘客成为了牺牲品!
墙头草般左右不定的人,无论他在其他方面有多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他总是容易被那些坚持自己的意志且永不动摇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并立刻着手去做。甚至可以这样说,连最睿智的头脑都要让位于果敢的判断力。毕竟,站在河的此岸犹豫不决的人,是永远不会渡登彼岸的。
数不胜数的成功商人就是因为在某个关键点上,冒着巨大的风险,快速地做出决定,从而创造了财富。而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在生命的战场中溃败而归,仅仅是因为耽搁和延误。
果断决策的个性对我们非常重要,以至于我们经常要准备冒一些做出不成熟的判断或采取不利行动的风险。对一个人来说,偶尔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从来不做出决定要好。如果一个人的决策永远是错误的,那么他在智力上或精神上肯定有问题。但在一般情况下,决策当中总是包含了精确的洞察和清晰的逻辑,所以几乎不用担心决策老是会引起坏的结果。快速的决策和异常的大胆使许多成功人士渡过了危机和难关。
西方报业巨子麦克斯韦尔曾一度由“齐天大圣”沦为“弼马温”。当时他不仅得不到工党政府首脑的青睐,反而被下议院推举为国会膳堂事务小组组长,实际上成为英国政客眼中的笑料。
麦克斯韦尔意识到,如果自己继续在政坛混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1979年,麦克斯韦尔看准时机,毅然退出政坛,并果断地收购了英国印刷公司,配合当时雷厉风行的撒切尔主义,以奸雄的本色与强悍的印刷工会对抗,在短短数年间转亏为盈。1984年,他又以一亿英镑的巨资收购了《镜报》集团反败为胜。继而他横渡大西洋,到纽约抢夺《每日新闻报》,终于成立了麦克斯韦尔通讯公司,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拿破仑在进攻意大利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从正面攻击敌军,自己无法获得胜利,要想攻占意大利,只有出其不意。于是,他想绕过阿尔卑斯山脉,直攻意大利。众所周知,阿尔卑斯山终年积雪,气候恶劣,要想行军,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拿破仑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找来一个熟悉阿尔卑斯山情况的村民询问,村民说:“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可能性倒是有,但……”,拿破仑立即打断了他,说:“只要有这个可能,我就要去争取!”于是立即组织部队横穿阿尔卑斯山,在几天之后如天降神兵一样出现在意大利军的面前,在意大利军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时,轻松攻克了意大利。
机遇留给敏锐者什么是机遇?想发现机遇,你必须先明白机遇的本质。
现实生活中,人们把科学工作者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某项观察、实验时的偶然发现,称之为机遇;把某人得到贵人的提携,或者在困境中遇到转折点,从此走上成功之路的现象,称之为机遇;把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活动中出现的起带动促进作用的新情况、新机遇,称之为机遇。
由此可见,机遇,在人们的各个领域中都广泛存在。只要你发现了它,并能够驾驭它,它总会带给你不错的回报。
机遇在成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总结出,人的成功取决于三大要素:天才、勤奋和机遇。其中的机遇更是万万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才华过人,有的人勤奋肯干,可总与成功无缘,他们欠缺的便只是机遇了。而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机遇来了。
就拿中国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们纵然个个智比孔明,勇赛子龙都无法致富。这个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他们最大的机遇。看到了这个机遇勇于迎头而上的大都发了,看不见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个,这就是机遇的重要性。一个机遇扭转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甚至几亿人或几代人的人生走向都是可能的。
机遇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
如何抓住机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惊奇,引起多数人的注意;有些事则平淡无奇,许多人漠然视之,但这并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平时留心周围的小事,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牛顿不放过苹果落地、伽俐略不忽视吊灯摆动、瓦特研究烧开水后的壶盖跳动……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因此而有所发明或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卡耐基认为,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奇之奇。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水也会洒出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湿了茶碟时,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他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求得一种求算摩擦的方法——倾斜法,他因此获得了意外惊喜。
敏锐者时时刻刻洞察着机遇。美国曾经掀起淘金热潮。淘金生活异常艰苦,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喝。人们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
甲嘀咕:“谁让我喝一壶凉水,我情愿给他一块金币。”
乙宣布:“谁让我痛饮一顿,龟孙子才不给他两块金币!”
丙发誓:“老子出三块金币!!”
……在这种抱怨声中,亚默尔发现了机遇:如果将水卖给这些人喝,比挖金矿更能赚到钱。于是他毅然放弃淘金,用挖金矿的铁掀去挖水渠,将水运到山谷,一壶一壶卖给找金矿的人。
一起淘金的伙伴们都纷纷嘲笑他“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这种蝇头小利的买卖。”后来,那些淘金的人大多空手而回,很多人甚至忍饥挨饿、流落异乡,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发了大财。亚默尔发财的机遇并不是上帝赐给他一个人的:
淘金者都深感没水喝的痛苦,人人都听到了那一片抱怨声,可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甚至还嘲笑亚默尔的做法。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们往往从表面上探寻成大事的原因,归之于条件,归之于机遇,而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亚默尔正是具有其他淘金者所没有的敏锐的洞察机遇的素质,决定了他能够发现、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遇。
生活并不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素质,这个素质就是敏锐。
一家英国鞋厂和另一家美国鞋厂,各派了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去做推销工作。上岛后,他们各自给鞋厂打回一封电报。英国推销员那封电报是:“这座岛上的人不穿鞋,明天我就搭头班飞机回来。”另一封电报是:“棒极了,这个岛上的人都还没穿上鞋子,潜力很大,我将常驻此岛。”面对同样的状况,一个看到的是“失望”,一个看到的是“机遇”。可见,素质不高的人就是机遇摆在面前也不知道,而素质高的人就连别人看不到的机遇也能发现。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埋怨没有机遇,实际上该怪自己素质不高。许许多多的机遇就在你的眼前,就看你是否有发现它们的锐利眼光。
有人说机遇是隐蔽的,但我说它对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是永远敞开大门的。机遇需要人的发现,需要高度的观察力、分析力。一些人反应迟钝,对事物的变化很不“敏感”,发现不了规律性的东西,预见性也很差,即使“机遇”已经到了他的面前,他也可能发现不了,更不会顺藤摸瓜,最后错过了命运对他的恩惠。
2003年3月份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据报道,那边战斗一打响,一批浙江商人就冒险奔赴伊拉克周边国家,为抢占战后市场作准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他们就把日用品销到了伊拉克。浙江人抢抓商机的敏锐品格,确实令人赞叹。
浙江人抢抓商机的事例还有许多,譬如去年初欧元开始流通,浙江一家公司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及时设计、制作和销售了适合装欧元的新票夹,赚了个盆满钵溢。就在我们身边,也有这种抢抓机遇的成功实践,如伊拉克战争一结束,蓝星集团就向中东地区出口了数量可观的镀膜玻璃。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敏感的人立刻意识到,这个东西可能会取代电子管,特别是在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如收音机和刚上市的电视机,晶体管具有巨大的潜力。一些美国的大型制造厂商开始着手研究晶体管,但计划在1970年左右才会以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因为他们认为在此之前,完全使用晶体管的条件并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