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
3254400000022

第22章 忠告八:做“进取”之人(2)

毕业时,他被校方留下担任期刊编辑。留校一年后,他感到自己的性格和追求已不满足所处的生活环境。他的进取心使他无法在生活中停顿下来做慢慢腾腾的工作。他又开始寻找新的机遇。

1997年3月,休假时间到了,他带着他的两本著作和一大摞作品剪贴闯入北京,到各军事单位毛遂自荐。不到半个月,他从西安调进了北京,坐到了首都某部队总部气派的18层办公大楼里。与家乡的松树明子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这一年,他27岁。从13岁算起,共奋斗了14年。总结14年的历程,阿徐说,不满足现状的进取心是人的核心动力,有了它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14年里,如果他满足于任何一次成功,后面的灿烂就永远不会出现。

李嘉诚常说:“永不知足”。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达到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李嘉诚如此,诺思克利夫、松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后来,《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皆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觉得有点满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报》“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亚斯查尔斯和路易乔治),而且不顾一切地攻击昏迷不醒的政府……”由于他的这种大胆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改革了整个英国的制度。

他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来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了。”那个助理答道。

“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度熟悉了吗?”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镑。”

“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谢谢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世界上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了!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终其一生总是拿那么一点点薪水,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们竟以为人的一生所能获得的东西也就只能有这么多了。

大人物不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他们只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把他们现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状况来进行比较,并因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成的”,格斯特的这句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格斯特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是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一个诗人。他之所以会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能常常向上望着他理想中的自我,而不满足于现实中的自我。

他还说:“在去年暑假里,我便是如此,我发觉我所希望的那个自我比现在的自我要聪明一些。在我那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茅舍里,我列出了一个表,一方面写出我所要的东西,一方面写出我所不要的东西……这个表使我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是要让自己不满足于停留在现有的位置上。不满于现状的感觉可以帮助你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不进取就意味着倒退当我们被不可动摇的进取心所驱使时,我们就会分享到被它不断向前所带来的力量。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山顶上众多的到达者与山脚下的未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呢?我们可以考察登山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的追求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具有不同层次的成大事观和快乐观,有的喜欢这样的成大事者,有的喜欢那样的成大事者,这如同他们对不同的欢乐的态度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了这些人,他们是那样容易被发现,可以说,存在于我们整个人生的旅途中。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在我们的组织机构里,甚至在新闻广播中。

有大量的人选择放弃、逃避、退却。他们忽视、掩盖并且抛弃往上爬,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这一力量的引导,他们同时也失去了生命向他们提供的许多东西。他们都是放弃进取心的人。放弃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放弃攀登,他们拒绝山峰为他们提供的机会。

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半途而废者。他们由于不想继续攀登(甚至害怕),所以就结束了“往上爬”的进取心,并为自己寻找了一个舒适的、让人满意的高处,以逃避逆境。这些人不同于放弃者,也不同于攀登者,他们走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停下来,并说:“这是我能(或我想)到达的地方。”

半途而废者不同于放弃者,他们至少承担了“往上爬”的挑战,他们获得了点什么。他们的旅程可能是挺容易的,也可能充满艰辛,有时候他们为了得到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还会努力地工作甚至牺牲许多东西。半途而废者的“往上爬”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彻底的,我们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来定义进取心的,它是一个人自我改善以及生命扩展的整体标志。但一些人可能也会把“成功者”这个词加在他们的头上。这仅仅是那些把成功者视为达到一个特定目的地的人所说的成功者。这些人总有一个普遍的误解,他们没有看到整个的旅途,而只看到旅途中的某一点,他们的目的是达到这一点,而不是在旅途中继续努力往上爬。所以,半途而废者虽然可能实现了他的个人理想,但是,由于他放弃了继续往上爬的进取心,所以他仍是不成功的。

而只有进取心才会促使我们改变现状,只有不满足的激情才会激励我们去追求完美。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奥秘。生活中最令人泄气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雄心勃勃的人满怀希望地出发,却在半路上停了下来,满足于现有的温饱和生存状态,然后庸庸碌碌地度过余生。对于一个满足现状的人来说,他没有任何更好的想法,更美的愿望,他不知道是不满足造就了人类伟大的精英。

实际上,只要进取的愿望足够有力,在你更为积极的努力下,都可以把目前已经满意的事情做得更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仅会使人停滞不前,丧失进取心,而且还可能酿成悲剧。法捷耶夫29岁时就名震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了苏联作协主席的交椅。然而,在他后来的岁月里,他就忙着出访、开会、作报告去了,一生中再也没有写出一部作品。

杰克·伦敦也是一个典型,他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名声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起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功成名就之后,他就一度沉浸在享受之中,不思进取,长期脱离创作,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导致他神经失常。1916年,他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教育报》曾在同一版面刊登如下两则新闻:一则是上海交大取消两名本科生“直升”研究生的资格;另一则是南航学生郑穗江成绩优异,提前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结局?主要是因为郑穗江同学不断进取,在被确定为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后,还设计了相当于三四个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而上海交大那两名本科生,10月份被批准作为优秀毕业生,免试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后,就认为自己的未来有了保障,于是丧失了进取心,结果期末考试均有两门课不及格。

突破现状、不断进取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美国公司的主管在录用新职员时都说:“你要不断进取、发挥才能,否则你将被淘汰。”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对职员的要求就是这样。

洪秀全诞生于清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洪秀全在科考场上屡屡失意,转而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1851年11月1日在金田举起旗帜起义;继而挥师出桂,攻长沙,破武昌,下九江,1853年3月29日攻进南京城,定都为天京,这其中不过一年半的时间。这时的洪秀全是一个典型的进取者、成功者。其军事胜利史极其辉煌,进取气势也可谓锐不可当。

可是,到了南京后,洪秀全渐渐地变了,他心中只有一座天京皇城,不再有明确的进取心了。在生活上日益腐化,大兴土木建宫殿,年年生日挑选美女入宫,供他享受。在军政上,正确的决策不多,且压制明智与锐意进取的部下。甚至在一次朝会上,在石达开恳请“天王不要耽于半壁江山”时,洪秀全竟然回答:“贤弟,我们能有这半壁江山,难道还不满足吗!”

这样,洪秀全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既不能团结诸王,同心同德开创大业,又无远大的目标,致命地打击清王朝。于是,兵败身亡,太平天国灭亡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进取精神对于人生事业,不仅在于创造未来,也因为有了未来,过去与现在的成功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时代的潮流千变万化,要想在未来的社会里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把握未来潮流,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能力。在这方面,松下幸之助是成功者的杰出代表。

日本现代“经营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通过70多年的努力,由100日元起家一跃成为拥有资产上万亿元的富豪。松下幸之助的成功使其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企业家,赢得了多方的赞誉和嘉奖。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志社大学等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日本天皇、荷兰女王和比利时国王等曾多次授予他各种勋章。日本人称他为“财界元老”和“日本电子之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国《生活》杂志把他誉为:“最高产业者”、“最高改革者”、“民族思想家”和“最畅销书的作者”。前苏联第一副主席米高扬曾经说,松下幸之助是他最佩服的日本人。面对这一切,人们不能不感到惊奇:松下幸之助到底靠什么创造出如此巨大的丰功伟绩呢?每当遇到这个问题,松下总是淡淡一笑:“靠的是稍微走在时代的前面。”尽管松下幸之助说得是那样的轻松自然,然而它确实道出了“松下王国”发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