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
3254400000006

第6章 忠告三:做“有识”之人(1)

当李嘉诚决定开办自己的企业时,他选择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塑胶业。1950年,他开办了“长江塑胶厂”,工厂的主要产品是玩具和家庭用品,如他所预料的一样,市场对此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大。李嘉诚运筹帷幄,初战告捷。

1957年,李嘉诚突然决定,塑胶厂不再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改为生产供家庭装饰用的塑胶花。李嘉诚料事如神,使他的商业神话得以延续。塑胶花在各大商场刚一露面,就被顾客抢购一空,有人买花布置客厅,有人买花馈赠亲友,香港一时形成塑胶花热。

那么,李嘉诚的判断力又从何而来呢?还是让李嘉诚来告诉你吧:“求知是最重要的环节,不论工作多忙,我都坚持学习。白天工作再累,临睡前,我都要斜靠床头翻阅经济类杂志,我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我的判断力由此而来。”

李嘉诚在回答汕头大学一位同学的问题时说:“现代大学生需要知识面广,不断求取新的知识,做‘有识’之士。”

李嘉诚更提出,今天的社会已容不下滥竽充数的人,而知识就是人最核心的价值。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据报导,李嘉诚曾出席汕头大学举办的“经济沙龙”活动,与大学商学院师生分享经验心得,讲座直播至多个不同学系的会场,让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向香港首富发问。李嘉诚当然也不放过机会,与年轻一辈分享创业经及做人道理。

李嘉诚鼓励年轻人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一定要有探索的好奇心,英语一定要好,才可以汲取新资讯,要听取别人的经验之谈……我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没有知识,很难做成大事业,这是极浅显的道理。

追求知识,抢时间学习,是李嘉诚数年来的奋斗历程。他常说:“一个人没有金钱还可以乞讨过活,但一个人大脑里没有文化知识,那和植物人、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李嘉诚就是靠知识来武装自己,使他产生了用不完的力量,从艰难的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

李嘉诚能从一个普通的推销员晋升为塑胶厂的业务经理,继而又升为总经理,靠的是他多年来的积累,靠学习不止、追求不止、奋斗不止得来的精神食粮支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李嘉诚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论是什么书,四书、五经、《三国》等他都精读过。一些很难理解的数、理、化,尽管没有在学校学过,但他都努力地去研究。

这种研究的过程,使他拓展了视野,使他在最大的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大胆地探试,不断积累知识,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也就是书不离手、卷不离身、专心致志的刻苦精神,使他比别人更有独特的见解,挖掘出了别人不知道的商业信息,使得他在商海里能先知先觉地获得更多的商机。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一是指知识能够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态,从而通过学习,铸就成功的人生。

歌德说:“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对此,许多智圣先贤已有过明确而精彩的论述。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曾国藩则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

《论读书》一书的作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正因为知识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正如国际经合组织在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运。”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意思是诗读得很多,很熟,让他从政,却不会办事;让他出国办外交,又不会独立地从事谈判: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人类为了让知识造福于自己,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会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要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所学有所用,所学为你所用。

清朝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招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开战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一番苦读之后,他认为他已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沟渠流进了一个村子里,险些把那个村里的人全部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知道把学与用结合起来,所以导致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得好不好就看其应用如何,学而善于应用就是学得好,学而不能用就说明学得不好。而用得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将其所学结合实际而用之。

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者斯坦福认为,很多大学生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若不先加以培训,则根本无法适应。因此,在他自己创办大学时,立下了“赋予学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教育”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使他创立了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老师除了教学外,还到周围实业界和政府部门担任顾问,甚至直接出来创业;从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寻找课题甚至合作研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习;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对其中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加以鼓励和扶持等。

而这一系列创新教学的浓墨重彩当数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创办。二战后,一方面为了使学校迅速发展,赶上东部名校;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学校办学资金拮据的困难,斯坦福大学管理层决定在校园里划出一块地皮作为工业园区租给(斯坦福规定学校土地不能卖)周围的高科技企业(所以也叫高科技园区),此举得到实业界踊跃响应。后来,园区向附近的圣·克拉拉谷(1971年起被称为硅谷)拓展,最后直至整个旧金山湾区(广义的硅谷)。结果,经过短短的几十年,斯坦福大学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文科可与哈佛、理工科可与麻省相媲美的美国西部名校,而斯坦福工业园区也成了硅谷的滥觞,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其发展模式更为各国所模仿。

由此可见,硅谷的成功受惠于斯坦福的办学宗旨,而后者的灵魂即是学以致用。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青年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是重要的,但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更加重要。所以青年人应牢记“边学习,边实践”的道理,要善于实践,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之中。

举一个清华大学学生的例子。清华的学生思想不是很活跃,这是他们自己也承认的,在今天这个崇尚现实的社会里,清华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边学习,边实践,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1992年以来,清华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奉献知识,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愿望,走向祖国各地。这些学生有的服务于贫困地区,有的到基层挂职锻炼,有的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投身改革洪流,有的进行工程调查。1996年清华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为“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487名清华学子组成的42个团队,累计一年多的时间内,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现了当代清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利益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97年,清华“自行车协会”会员骑车几千公里到达深圳,途经众多省市,他们沿途进行了调查和服务活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另外还有“文教扫盲团”、“国企服务团”及“爱心万里行”等。

近年来,社会实践成为学生们参与社会和改革的有效方式。

清华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在改革的今天,为社会发展贡献思想和方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经济系学生常常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带着有关课题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1985年夏,由经济系研究生平新乔等写作的《大多数经济现象是新生命诞生时的阵痛》一文,发表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受到国务院的重视。

“走出校门,开辟第二课堂”已经成为今日清华学生最时髦的口号。这也应该是广大青年们的口号。

青年人不仅要边学习,边实践,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要从实践中不断学习,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因为知识的来源就是人类的实践。人类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发现了知识,创造了文明。青年人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要努力地去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从而寻找到一条成功的途径。

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便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你想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相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到来自纸上的东西为满足,那么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学生们对于书上的是非叙述,往往只当做一种知识形态,因此不大受震撼。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使他们受到真正的震撼。

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活动中,接触到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状况引发了学子们的思考。

落后地区的现实激起了学子们的责任感,他们通过对条件、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改造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

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子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并在经济案例中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学以致用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还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学以致用是学的一个境界。青年人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打下基础,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从而为其在将来的事业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

学会学习学习应当是一个苦学与巧学相结合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强调苦学,不重视巧学,是不正确的;同样,只强调巧学,不重视苦学,也是不正确的。光苦学,不巧学,不能成才;光巧学,不苦学,也不能成才。苦学,就是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巧学,就是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很多人讲学习的奥妙,奥妙是什么?其实,奥妙就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孔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即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讲方法地死读书,就算读一辈子也没有任何价值,更不用谈成功了。

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法“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就是说我们越喜欢某一事物,就越喜欢接近和接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