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3254500000018

第18章 学习的真义(2)

兴趣能使我们真正爱上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对于一切事物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动力,它远远超过责任的力量。如果不感兴趣地去做一件事,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有冲突,就不能思考,就不会发自内心地去从事它、观察它,与它的接触也是勉强敷衍,这样的交往并不是真正的交往。然而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把快乐和自己喜爱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内心就不会矛盾,存在及行动就得到了统一。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并用最灵活的心智去觉知它、观察它、理解它,然后产生对它的爱,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够做个真实快乐的人。

在看到兴趣巨大的正能量后,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应该感兴趣的事,而是事实上感兴趣的事。应该感兴趣的事,也许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告诉我们的,也许是我们跟着社会随波逐流的事,那些看起来能让我们名利双收,但除去名利就再也不能使我们内心增长智慧的事情。而事实上感兴趣的事,则是那些能让我们发现自我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它感兴趣,我们不仅会怀着极大的激情和热爱去和它接触,而且还能够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各个方面,那些喜怒哀乐。在遵循兴趣的引导下,我们的心是完全放松的、自由的,没有任何束缚,也不被欲望和依赖所占据,因此不会产生任何的恐惧和暴力。

但是,真正的兴趣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因为我们总是什么事都想做,所以不容易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想当工程师、想当经理、想当飞行员,想自己开公司创业,想当出名的演员、大歌星,想当艺术家、诗人、画家。我们很难分清:到底是真心喜欢这些事情呢,还是迫于社会压力,才对这些事情产生兴趣?

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我们会感到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内心也会感到压抑、不安,整个人生就好比荒废掉一样。如果我们想成为作家,却阴差阳错地蜗居在办公室里做了小职员,那么我们的整个人生将在抱怨声中抑郁度过。如果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律师或商人,可在内心里仍然强烈地想成为画家,那么在我们的余生中,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既无趣又疲倦的人,生活在折磨、沮丧与悲惨中,不仅我们自己被毁了,同时也为别人带去无数的痛苦和折磨。

正确的教育应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而且还要教会我们去考察那样做是否值得。如果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自己爱做的事,并且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矛盾,在那种境界里,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就完全合一了。

不执著于文字

我们正在用文字描述所有的东西,但文字毕竟是一种符号,文字或语言都产生局限和界限。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不执著于文字、停止语言化的过程,才能感知到真实的爱。

一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这位记者的用意十分清楚,他是从文字的表面意义上去理解“马”这个字,把中国人比作牛马,意在嘲讽中国人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真的要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正确的答案反而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周总理才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也让这位记者始料不及。

同一个字或词,常常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含义,哪怕是再简单的文字,在不同的场合下都能够做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即使是同一段话,不同的人看了或听了会得出不同的感悟。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写道:“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文字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执著于文字,那么就会远离真正的观察和觉知。

这似乎有点可笑:我们靠语言和文字生活,语言文字反过来却成了我们的监狱。文字对交流来说是必要的,但是文字从来不是事物本身,事实也不是文字。当我们想要向他人表达一定的意思或某个事件时,我们不得不借助于某种文字或类似于图画、符号等的文字形式。而当我们使用文字时,文字代替了事实,成为了首要的,我们所关注的是文字而不是事实本身。文字、语言塑造了我们的反应,它成了巨大的力量,我们的内心被文字塑造并控制。“民族”、“国家”、“上帝”、“神”、“社会”等词汇携带着它们所有的联想包围着我们,于是我们的心灵变成了文字的奴隶。

文字妨碍了我们对事物或人的真实觉察,妨碍了我们对事物进行自由地观察,因为文字带着很多联想和经验的形象。这些联想实际上就是记忆,它们不仅扭曲了视觉上的观察,也扭曲了心理上的认识。例如“总经理”和“员工”这两个词。他们描述的都是职务,但是“总经理”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权力、地位和重要性的含义,而“员工”这个词则会产生不重要、地位卑微和没有权利的联想。“总经理”是正襟危坐在某个位置上的形象,而“员工”则是加班加点在某个岗位上的形象。因此,文字阻碍我们将二者都作为人来看待。形象就是文字,它们紧随着我们的快感和欲望。因此,我们整个的生活方式都在被文字和与之相关的联想塑造着。

我们还带着情绪使用文字,因此文字常常是情绪化思考的一种形式。除了技术性词汇的使用之外,比如在数字或计量中,文字是精确的,但技术层面之外的文字往往遮蔽了人们内心思想的真实面目。例如愤怒、嫉妒、空虚、寂寞、恐惧、仇恨,那些非常令人不安的东西,我们当中很少人在直接经历这些情绪时,不将其语言化。如果我们不将愤怒语言化,不将它称作“愤怒”,那么,确实就会有被我们直接了解的一种体验,在那种体验里,我们直接面对“愤怒”的情绪,而无需寻求文字上对自己的内心做解释。

总之,文字毕竟是一种符号,用来指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用来表达或唤起什么。我们看到文字通过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影响,使得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局限和界限。只有将头脑从文字和语言的意义中摆脱出来,不带联想的观察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也才能真正学习到心灵成长的智慧。

努力是一种误区

努力就是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美德、财产、权力等过程,它是自我的无止境的实现、扩张、增加,因此它必然会产生冲突。

——《生命的注释——浩渺无垠》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孜孜不倦地努力却最终失败。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到了一定的年龄又要努力工作,总之是要努力让自己过得幸福。在这种“努力”思想的激励下,我们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地工作,尊敬上司、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处世诚恳,深信总有一天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不幸的是,我们又总是被加班、减薪、解聘、信用卡透支、银行催房贷等生活的压力所折磨。我们不由得怀疑起来:为何越是勤奋努力,就越是要在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挣扎?

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的努力出现了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努力就是为了追求某样东西,达到某个结果,为了要成为什么,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就是用尽我们全部的力量去做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利用这些努力得到的成果作为自我扩张的手段,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能力、美德、财产、权力,它是自我无止境的实现、扩张、增加。我们厌倦了一种方式的获得,就转向另一种;当获得之后,我们再次转向其他东西。看到这里,一些人会醒悟过来:人们所有的这些努力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吗?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是为“我“服务的。

如果我们以自我的中心来做出努力,它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出更多的冲突、更多的混乱和更多的痛苦。由此可见,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用在错误的方向上,也正是由于缺少正确的努力,我们才会处在这样一团糟的困境中。或许有人会问:“方向对于努力真的那么重要吗?”试想一下,如果努力制造出内在的和外在的冲突、对立,努力还能够导向幸福吗?然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们沉浸在“有志者事竟成”的幻想中,将努力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奔向和到达的过程,在不同的向度上获得的过程,也就使得努力变成了一场无止境地“获得”的战斗。

当人们在“获得“的驱使下去努力时,努力就是一种误区,这正如一个陷入沼泽地的人,以为通过挣扎能摆脱下陷的局面,事实却是越是努力挣扎越难以自拔,甚至只要稍微作出挣扎的努力,都有可能深陷其中而丧失性命。当我们越是追求物质上的拥有和享受时,我们就像陷入到一片泥泞的沼泽地之中,一旦我们又努力想获得更多的东西,我们就会越陷越深,直至在物质的贪欲中窒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