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3255000000004

第4章 略施心计,让自己左右逢源(3)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安或恐惧时,言谈速度便会变快,希望通过快速讲述来掩饰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冷静地反省自己,因此,所谈话题内容空洞,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窥知其心里不安的状态。

课后总结:

俗话说,“言为心声”,从人的言谈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态度、感情和意见。一方面,言谈内容能表达人们心中所想的内容;另一方面,言谈的速度、语调能够影响人们谈话内容的效果。因此,在交谈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他人的语速和语调,以便准确把握他人的心理状态。

从脚部洞察他人的心理

课堂导读: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

我们与别人相处,总是最注意他们的脸,而且我们也知道别人也以相同的方式注意我们,所以,人们都在借一颦一笑中隐藏自己。再往下看,手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诚实度也算中等,人们较少利用它说谎。可是脚远离大脑,绝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个部位,于是,它比脸、手诚实得多,构成了人们独特的身体语言———脚语。

课堂精讲:

脚,是人们交往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环节,但心理学家认为,脚的动作也是身体语言的一种,而且这种语言比其他肢体语言更丰富、更真实。因此,识别领会以下这些常见的脚部语言,就非常必要了。

1.脚踝相互交叠表示人们在克制强烈情绪。当一个人处在紧张、惶恐的情况下时,往往会摆出这种姿势。另外,有些害羞的女孩子见到陌生人时,也常摆出这种姿势。

2.谈判时若对方身体坐在椅子前端,脚尖踮起,则呈现出殷切的姿态。这是愿意合作的姿态,是积极情绪的表现。这时善加利用,双方就可能达成互惠的协议。

3.说话时,身体挺直,两腿交叉跷起,这一姿势表示怀疑与防范。在推销商品或个人交往中,要注意那些跷二郎腿的人。

4.家庭里一对夫妇双足交叉的动作要特别注意,因为通过这个动作往往可以看出哪一方是权力主宰。先行摆出双足交叉动作的人通常在家庭中占有优势。

5.站立时双脚自然摆脱,左脚在前,左手习惯于放在裤兜里。有这种习惯的人,人际关系较为协调,他们从来不为别人出什么难题,为人敦厚老实。这种人平常喜欢安静的环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斯斯文文的,不过碰上令人愤怒的事,他们也会暴跳如雷。

课后总结:

脚部的不同姿势反映出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所以我们除了观察一些明显部位肢体的身体语言外,还要特别留意这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不易察觉的部位。

走姿,脚下流露的心灵语言

课堂导读:

人们行走的姿态,即步态,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例如老态龙钟地蹒跚、偷偷摸摸地蹑行、故作姿态地扭摆、兴高采烈地蹦跳、摇摇摆摆地跛行、闲庭自得地信步、风驰电掣地疾奔、犹豫不决地徘徊、心焦气躁地急走,等等。这些步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

课堂精讲:

走路的动作看似平常,没有半点特点,却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气质和修养。走姿是脚下流露出来的身体语言,通过观察走姿,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一般来说,一个人习惯性的走姿是其性格特点的表现,而突然出现的那些与日常习惯不符的走姿,则反映了他们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绪变化。当这种突变的情绪消失,人们又回到情绪常态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走姿又回到了经常出现的那一种。

法国心理学家简·布鲁西博士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与行动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一个人走路的姿势、笑的样子、说话的方式,甚至从一个完全出于下意识的小动作,都可以推断出对方当时的心理状态。走路会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如沉着冷静的人走路时步伐稳健,健步如飞的人充满朝气。

如果一个人很快乐,他会走得比较快、脚步也轻快;反之,他的双肩会下垂,脚像灌了铅似的很难迈动。通常,走路快且双臂自由摆动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并积极地努力达到目标;习惯双手半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气暖和时也不例外的人,喜欢挑战而颇具神秘感;一个自视傲慢的人走路时,下巴通常会抬起,手臂夸张地摆动,腿是僵直的,步伐是沉重而迟缓的,似乎是故意引起他人的注意。

课后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走路姿态,只要我们留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通过走路的习惯和步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一个人的性格。

第4周变身交往达人的秘籍

与人接近不能过了头,以防两败俱伤

课堂导读:

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冬季的一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它们身上的刺又把同伴刺疼,于是它们很快分开。接着,寒冷又迫使大家再次围拢,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离。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佳的位置——保持一个忍受最轻微疼痛又能最大限度取暖御寒的距离。

课堂精讲:

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良好的交际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近范围在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相互间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较远的范围是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3.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人际关系。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范围为3.7~7.6米。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中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相关的联系。

课后总结: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人侵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适当的交往距离,就像互相取暖的刺猬那样,既互相关心,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