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07

第7章 关西夫子

杨震从小接受父亲教诲,少年时便聪明好学,后拜名儒桓郁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几年之后,杨震通晓经传,博览群书,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弱冠之后,杨震拒绝了许多大官的推荐,一心秉承父亲遗愿,设馆授徒。杨震坚持有教无类,且学问博大精深,因此远近钦慕,四方求学之士络绎不绝,学生有三千余人,被人尊称为“关西夫子”。

大将军邓骘对杨震的品行和学识敬佩有加,亲自征召杨震担任幕僚。有感于邓骘的诚意,已经年逾五旬的杨震决定去邓府任职。不久之后,杨震又被推举为茂才(即秀才)出任地方官,担任襄城(今河北襄城县)令,之后又相继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杨震被征入朝廷任职,担任太仆(九卿之一),负责舆马及牧畜之事。同年十二月调为太常(九卿之一),掌管朝廷礼、乐、郊庙之事。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升为司徒,位列三公,主管教化。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升为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

在开办教育的三十多年间,杨震一直以正直清白教诲学生。在为官的二十余年间,杨震同样以正直清白自守。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不私受贿赂,一切事情都秉公办理。

在一次赴任途中,杨震经过昌邑时得知昌邑县令是王密。当初在荆州时,王密因为杨震的举荐而得到重用。如今经过故人管辖之地,杨震便决定前往拜访。两人见面,自然是一番寒暄叙旧。等到了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到杨震住所,想要杨震给他打通关系。杨震遗憾地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您不必担心,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这件事情,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非常惭愧,便带着黄金回去了。

杨震为官,从不牟取私利。他的子孙们也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曾有亲友劝杨震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杨震为官清廉自守,而且疾恶如仇,敢于直谏。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身边的内宠得势,乳母王圣深得恩宠。王圣恃宠而骄,在禁宫内为所欲为,与女儿伯荣经常出入禁宫,从事串通奸恶和传送贿赂的勾当。杨震上书皇帝,以前代女子乱政为例,说明奸诈的妇女不能干预朝政,请求汉安帝将王圣移出宫外居住,并断绝伯荣与宫廷的联系。汉安帝不但没有采纳杨震的规谏,反而把杨震的奏章拿给王圣看,杨震因此被王圣怨恨。

受到汉安帝如此庇护,王圣愈加肆无忌惮,勾结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挥等人。汉安帝下诏为王圣修建府第,樊丰、周广、谢挥等人趁机祸乱朝廷。这些人倚仗得宠的奸佞,作威作福,大肆倾轧异己。他们招揽天下贪婪之人帮助自己收受贿赂,甚至有些因贪赃枉法被罢免的人都重新担任要职。朝廷被这些奸佞之人弄得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杨震深感忧虑,上书规谏汉安帝,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

樊丰、谢挥等人知道汉安帝不听规谏,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伪造诏书,征调国库里的钱粮以及现有的役夫和木材,为自己修建巨宅、园池,花费的人力和财力不计其数。杨震再次上书劝谏,言辞也由温和转为激烈,引起了汉安帝的不满,而樊丰等人对杨震更是怨恨非常,但碍于杨震的声望而不敢加害于他。

汉安帝外出巡视,樊丰等人因为皇帝外出,加紧修建私人宅第。经过多方询问核查,杨震得到樊丰等人伪造的诏书。杨震将他们所有的罪行写成奏章,准备等安帝回京后呈上。樊丰等人大为惶恐,便一同诋毁杨震,说杨震是邓骘的旧属,对汉安帝迫害邓氏兄弟的做法不满,因此对朝廷十分怨恨。汉安帝轻信谗言,将杨震的太尉印绶收回,随后又将杨震遣回原籍。

杨震临行前,对前来送行的儿子和门徒们说:“死亡,对正直之士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蒙恩身居高位,既不能诛杀佞臣贼子,又不能禁止奸妇作乱,还有何面目苟活人世。我死后,杂木做棺,破布裹尸即可,不要归葬祖坟,也不要祭祀。”说完服毒自尽。樊丰派人截住杨震的丧车,让棺材暴露在大道旁,并责罚杨震的儿子们为驿站传递文书,路人为之落泪。

一年后,汉顺帝即位,樊丰等人被处以极刑。杨震的门生上书汉顺帝,请求重新调查杨震冤案。很快事情水落石出,汉顺帝下诏为杨震平反,将杨震的两个儿子封为郎官,增钱百万,并按照三公礼仪改葬杨震。改葬当天,前来参加葬礼的百姓络绎不绝,向这位刚正清廉的太尉表达崇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