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左手巴菲特 右手彼得·林奇
3259500000033

第33章 基金篇(15)

“到了第三阶段,股市已上涨了30%,这时多数的鸡尾酒会参加者都会不理睬牙医,整个晚会都围着我转。不断有喜形于色的人拉我到一边,向我询问该买什么股票,就连那位牙医也向我提出了同类问题。参加酒会的人都在某种股票上投入了钱,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议论股市上已经出现的情况。

“在第四阶段,人们又围在我身边,这次是他们建议我应当买什么股票,向我推荐三四种股票。随后几天,我在报纸上按图索骥,发现他们推荐的股票都已经涨过了。当邻居也建议我买什么股票,而我也有意听从时,正是股市已达到峰顶、下跌就要来临的准确信号。”

“鸡尾酒会”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林奇也提醒人们对这种理论的态度应当是各取所需,切忌盲目迷信。

针对股市上存在的一些流行说法,林奇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这些说法虽吻合大众心理,但却是最愚蠢、最危险的说法。比如:

1“既然它已经降了那么多,它就不可能再往下降了。”

股价的底线是零,零以上就都存在降的可能。

2“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

大自然如此,股市并非如此,最黑暗的时候并不意味着黎明即将来临,黑暗可能持续;同样,你也不能信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等它回升到10美元时我就抛出”;

股票操作贵在根据情况伺机而变,守株待兔式的刻板操作绝非制胜之道,许多人正是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失败的。

4“等的时间太长了。”

时机不是有序间隔出现的,有时瞬息而来,有时则要长久等待。该等的时候,就一定要耐心地等。否则,无论买进还是卖出,都不可能选择到最好时机。

5“我上次错过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下一家可不能再错过了。”

过去已经成为过去,你要注意的是现在的事实,你只能以现在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取舍。

林奇提出了著名的“鸡尾酒会理论”,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鸡尾酒会理论”主要是指通过鸡尾酒会上人们讨论话题的转变和态度,可以预测未来基金市场上升或下跌的情况。

传统的牛市和熊市也可以各自分为三个不同期间。牛市第一期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心灰意冷,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很多人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这个阶段在2005年6月份左右的时候,我国的很多投资者应该亲眼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在这个阶段,深思熟虑的投资者则预期市场情况可能即将发生变化,是黎明前的黑暗,开始逐步择优入场。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于是吸引新的投资者入市,整个市场交易开始活跃。这时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人们入市的兴趣。

在牛市第二期市况已经明显好转,但熊市的惨跌给投资者带来了心理上的阴影,即使这个时候股票上涨了,大家仍然不敢放开手脚去做,短线操作的人比较多。这种心理也使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是仍然维持一个僵持的局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基金市场的基本状况不错,稳中有升,中间可能出现调整也是暂时的和小幅度的。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击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这个阶段行情的表现。2005年后半年我国基金的行情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这种状态。

进入牛市第三期,这个时候随着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市场的稳步上升,成交量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了基金市场,每次调整都会带来更多的资金入场。这个阶段市场充满乐观气氛,电视台、报纸、广播等都在大肆宣传牛市的到来,而且有关公司利好(比如利润增加、重组、收购等)的新闻也不断传出,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圈入好的项目,并向投资者承诺美好的未来。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全民炒股热浪席卷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员,而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熊市则正好相反,一般来说,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大约只占牛市的1/3——1/2。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来看,2001——2004年应该是一个大熊市的循环,所以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并不相同,因为这和市场环境和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回顾从证券市场成立到2007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的股价大幅涨跌变化,它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完整的由牛转熊,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由上可以看出,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理论和传统的牛市和熊市的划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我们判断市场的走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九章 彼得·林奇教你认识基金投资风险

估量风险,理性投资

林奇认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基金投资也不例外。在刚过去的2006年里,中国股市出现了大牛市行情。在股票市场强劲上涨的推动下,股票型基金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0983%,54只基金年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基金的高收益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在基金巨大赚钱效应吸引下,越来越多新投资者开户加盟,许多老股民也纷纷转变成基民,基金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基金数量和规模也出现爆炸式增长,全年共发行了90只新基金,加上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基金总规模增幅超过了4000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获得了超常规发展。

然而,在看到基金的赚钱效应之后,部分投资者将基金当做无风险的收益方式,通过抵押汽车、房产、借钱、贷款等方式将资金投在基金上。这种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从投资角度还是从理财角度,理性是投资的基石,基金投资不能忘记风险。

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收益预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或许不能肯定此时是不是恰当的入市时机,至少可以肯定,今后的基金收益要继续保持2006年的高增长恐怕并不现实。因为国内股市虽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阶段,但经过2006年的全面恢复性上涨后,今后的市场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不可能始终呈现普涨的“皆大欢喜”状态,股指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基金取得投资收益的难度也将加大。基金虽然是一种专家理财品种,但也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专家”也并不能保赚不赔。

以往的一些数据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从出现开放式基金的2002年至2005年,股票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1899%、—119%、35%。一旦投资收益达不到持有人的心理预期,将会给基金公司带来巨大的赎回压力,促使基金公司对基金持仓的品种进行被动式调整,导致基金净值的非理性波动,最终又会使持有人的收益受到冲击和影响。

2006年股市狂飙以及基金发行热潮甚至引发了不少基金业内人士的忧虑:“有些投资者就是冲着100%收益来的。这是我们最为担心的。”在基金经理看来,正常状况下,基金一年能为投资者带来10%——15%的收益已算不错的了。所以说,在股市火红、人们趋之若鹜时,冷静地分析、理智地判断、谨慎地抉择尤其重要。如果市场已处高位、波动加剧、难以判断下一步的趋势时,投资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收益预期。一方面可选择基金产品的定期定额计划,以分摊投资成本;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将自己的偏股型基金资产适当减少,以有效回避系统性风险。

总的来说,股指处于高位时投资者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地投资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多看少动是比较明智的抉择,因为市场永远会有机会,即使错过了一波行情,以后还会有另一波行情。不管什么时候,风险意识都是应该排在第一的。

摆正心态,警惕风险

投资基金最重要的是保持平稳的心态。林奇在投资过程中,总是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股市历史上的最大跌幅。林奇和美国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当时只有抛售股票。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好的心态。这也是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重要的原因。

林奇说过,大部分人对股市的预测的错误的。林奇发现,在1987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1000点之前,没有任何一位投资专家或者经济学家预测到这次股市暴跌,也没有一个人事前发出警告。有许多人声称自己早已事先预测到这次大跌,但是如果这些家伙真的预测到的话,他们早就会提前把他们的股票全部抛出了,那么由于这些人大规模抛售,市场可能早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就暴跌1000点了。

连林奇也不能预测股市,但他照样取得年均29%的投资报酬率,13年增值29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预测股市。

不管股市暴跌还是暴涨,我们都保持好的心态,时刻警惕投资风险。这就是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告诉我们面对风险的唯一办法。

为了保持好的心态,警惕投资风险,我们要明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基金收益随市场波动

基金是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证券产品,而证券市场不可能只涨不跌,即使在牛市中,也会面临阶段性风险。证券市场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基金净值的变化,也就是说,证券市场蕴含的投资风险也同样会体现在基金投资中。尽管基金有专家理财的优势,尽管基金作为一种投资组合有分散投资风险的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认定投资基金就是包赚不赔的买卖。基金提供给大众的是一种理财服务,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基金应该是一种理财方式,而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

“资本市场能够长期带给我们的回报率,仍然将会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这个区间永远不会是150%,也当然不会永远低于10%。”林奇如是说。

2阶段性风险来临

目前,证券市场虽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整个市场环境根本好转,流动性充裕,但毕竟经历了一年多的恢复性的爆发式上涨,A股估值已趋于合理,市场继续大幅飙升的动能已然减弱,投资将不可避免地回到企业基本面的增长上来。

因此,市场可能发生的结构性调整将给基金投资的收益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进入2007年1月末,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前期龙头股进入调整期,市场震荡加剧,上证指数盘中震荡超过100个点的交易日屡见不鲜。1月31日沪深大盘更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大幅下挫,其中深成指创下了九年半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和历史最多单日下跌点数,沪综指下跌点数也高居该指数历史上的第二位。

基金重仓股成为下跌重灾区,基金净值表现自然不尽如人意。统计显示,偏股型基金8个交易日平均跌幅为620%,基金净值无一例外都是负增长。从单只基金表现来看,有不少基金遭受重创,其中跌幅超过8%的有42只基金,个别基金的跌幅甚至超过10%。

3收紧流动性信号越来越明确

种种迹象显示,管理层收紧股市流动性的信号越来越明确。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违规入市;证监会要求证券公司对不合格资金账户进行全面清理;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炒股风险也高度重视,并将建立一套跟踪系统,对进入股市的国企资本进行监控;有关方面对百姓从全民炒股变为全民投“基”的现象也十分关注,新基金发行开始放缓、持续营销受到控制、大盘新股发行节奏加速,等等,这些都将使市场流动性逐渐收紧。

而更多收紧流动性的举措可能正在酝酿之中,如国家有可能通过发行特别本币债券方式募集资金,向央行收购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经营,央行将进一步加大票据、准备金率等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以及加息,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势必将有效收紧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势头,而这一紧缩效应传导至证券市场也是可以预期的。

4解禁股套现压力大

2007年,股改限售股解禁进入密集期,套现压力较大。其中,2007年2月限售股的解冻额度大幅上升为267亿元,比1月份的162亿元增加了100多亿元。2月份解冻的81家上市公司中,限售股占解冻前流通A股比例在30%以上的有29家,多于1月份的24家,为当月涉及解冻公司数量的36%。解冻的限售股占解冻前流通A股比例在60%以上的有11家,而1月份这一数据仅为4家。

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或价值高估,毫无疑问,持股比例偏低、无话语权的“小非”套现的可能性极大。由于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下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可以无须公告的限制而套现,广大投资者更无从得知具体情况。所以,限售股持股比例偏低、股东分散、较多无话语权的小非流通股东的上市公司是值得警惕的对象。

总之,在2007年年初的这次调整中,基金净值随市场大幅下挫提醒了基金投资者,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将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