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航天精神
3260500000009

第9章 热爱祖国 为国争光(3)

开发太空、振兴中华,是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永恒的追求。从事航天压力重、风险大,但待遇较低,有一阶段,“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不少年轻人另谋高就,院里曾出现人才流失的两个高峰期。虽然那时吴燕生收入菲薄,但总体部里老同志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表现,让生性就踏实的他心态更趋于平和。他的硕士生导师、时任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士合对他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希望他成为合格的航天接班人,并告诫他:坚定理想,脚踏实地为之拼搏;要有毅力,打好根基,抗拒外界诱惑;不要急功近利,要经得起挫折。吴燕生把这些牢记心头,当做鼓舞和鞭策。他心无旁骛,在基层和大家一起设计、操作,努力去弥补缺乏实践的“先天不足”。吴燕生回忆当时的想法时说:“不管有多少人走,不管别人挣钱多少,我只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坚守而不动摇。”

中国航天的成功不是空中楼阁,在这一次次光芒四射的成功背后,包含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包含着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报效国家、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

艰难险阻,不坠为国争光之志;任重道远,不变报效祖国之心。这从来都是有志之士的爱国情怀。说的远些,当初抗美援朝,英勇的人们解放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争光。在那时,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生命,不是个人的,而是祖国的。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誉,不仅属于他们,更属于中华儿女的。

说的近些,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的奥运健儿奋力拼搏,让中国国歌一次次在运动场上唱响。“作为一名运动员,一名体育工作者,肩负着祖国的重任,人民的期望。发奋训练,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是我的责任。”被称为“中国飞人”的刘翔这样诠释自己的志向。

中国经济领跑世界,产品畅销全球,科技新发明日新月异,运动员奥运会争金夺银,外交使团国际会议折冲樽俎,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使命等,都在为国争光之列;再具体一点说,“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袁隆平杂交水稻大面积增产,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亚丁湾护航舰队劈波斩浪,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震惊全球,国际电影节捧回金熊、金狮,让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豪情万丈,这都是为国争光。其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我们无法一一细数,但那些在其中奋斗的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时刻昭示。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即使我们是普通人,也应该立下为国争光的志向。这其中难免会艰难险阻,但要记得,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实现为国争光的志向。

创造奇迹,为国争光添彩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是推进航天工程的不竭动力。航天工程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实践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的反映,承载着民族的尊严,凝聚着人民的期盼,蕴含着国家的使命。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觉强化国家使命意识,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创建于1970年12月29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与酒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并列的我国3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承担着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航天任务。

40年前,第一批开拓者们从大西北茫茫戈壁,来到川西南大凉山峡谷中,在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的深山沟里,摆开了征服太空的战场。从此,在西昌拉开了创造奇迹,为国争光的序幕。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太空。从此,这里成为创造中国航天奇迹的地方: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人从此告别了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

1990年4月7日,我国首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

2000年到2003年,3颗“北斗”导航卫星先后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翩翩飞出大凉山,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送去中国人民的问候。由于成功采用“零窗口”发射,使“嫦娥一号”节省了120公斤燃料,保证其在轨运行时间延长4个月,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后实现可控撞月。

2008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成功发射,填补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空白,卫星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中首次使用,使飞船的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60%左右。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完美演绎“零窗口”发射,为“嫦娥三号”卫星登月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与航天人为国争光的志向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用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官兵,把报效祖国作为神圣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有为国争光的志向,航天人艰苦奋斗,发挥了自身的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做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都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航天人力求创造奇迹。

有为国争光的志向,航天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那就是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航天人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的战斗精神,航天事业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航天人,航天事业就不可能所向披靡。

创造奇迹,为国争光,是航天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

创造奇迹,为国争光,是航天人无悔的选择。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第六章 牢记使命,报效祖国

崇高事业凝聚人心

航天事业是一个凝聚人心的事业,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很多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

当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宇航员在太空遨游的时候,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厅里也有一批人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就是费、聂二人所在的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虽然被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仅仅是坐在“神舟”六号飞船中的两名宇航员,但是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仍然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轮流值班,为太空上的战友们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正像宇航员杨利伟说的:“不管是谁上天——不管是第一次的我还是这次的俊龙、海胜,都是我们大家一起上天。”

这些地面上的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和“神舟”六号飞船的宇航员一样,都是载人航天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的工作人员一条心,一股劲,为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这种精神贯穿在航天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背后,有一支无法让人忽视的队伍。这是一支新组建的队伍,三分之二的人是刚刚走出校门,第一次接触型号的航天新兵;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2岁,但就是这支队伍攻克了交会对接这个世界级难题。

36岁的朱亚力,从神舟八号任务启动以来就参与其中,见证了神舟八号从立项、研制到成功发射的全过程。他每天的工作简单到三点一线:单位—食堂—宿舍。当本刊记者问他,这么干图啥时,这个初见时还略带羞涩、谈到技术就两眼放光的“大男孩”,毫不犹豫地说,“我现在干的这份工作在中国来说,应该是技术难度最高的,能挑战这种高度真是特有意思!我图的就是这个。”

2009年才组建的载人航天总体部,成立之初不足百人,不到两年时间,就扩大到400多人,其中大多都是来自国内一流学府的高材生。据统计,交会对接队伍中的博士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硕士以上学历的超过七成,更不乏放弃国内外高薪、厚职等条件的成熟人才。

他们这样告诉别人,“我们干的是载人航天,神舟系列就是从我们手中放飞的。”“亲戚们都知道我是干载人的,都特羡慕我。”“能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我觉得自己特幸运,特幸福!”

正是对航天事业的崇高追求,凝聚了许多像支持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人。又比如,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大家更多地看到的是航天员的身影,但在他们背后,有七大系统十余万人工作的支撑。从事这项任务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求自己,以最严、最细、最慎、最实的工作作风,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实现任务指挥部提出的“成功发射、正常运行、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的要求和目标。他们的事迹也许从来没有在媒体上宣扬,他们的英姿也许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出现。还有一些,由于保密缘故,没有人了解和知道他们。但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证,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

航天人因为同一个事业同一个目标凝聚在航天的事业中,这种精神体现在组织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凝聚力。组织凝聚力与使命感组织的凝聚力是衡量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相互影响的程度。组织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组织成员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凝聚力越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具体地说,组织的凝聚力,是能产生使组织内部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使成员自觉地、主动地为组织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凝聚力不仅要求组织成员在顺境中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不违章违纪、不以权谋私;而且在组织面临重重困难的逆境时,作为组织的成员也要能够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作为干部要有能力团结一切力量,打好攻坚战。对于组织而言,组织的成员是组织蒸蒸日上的发展动力,组织的干部则是组织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因此,无论顺境、逆境,组织的每一名成员都应该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在大战中显现身手,在大势中建功立业。

以航天报国为神圣职责

我国的航天工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航天报国的历史重任,引领祖国不断发展壮大,推动航天产业不断创新图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牢记“航天报国”的崇高使命,饱含“航天报国”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大力协同,顽强拼搏,为建设航天强国、铸就“蓝天长城”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