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3262900000057

第57章 地方篇(15)

(五)坚持信贷支农不动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宜宾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三农”投入,助推新农村建设,农业贷款从期初的44.7亿元增至2010年的146.1亿元,增长2.27倍,其中农户贷款从期初的23亿元增至2010年的83.0亿元,增长2.61倍。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新增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省级12户,农民专合组织1476个,百万元村1439个,千万元村75个,转移输出劳力60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0元,年均增长12.8%。

(六)加强第三产业投入,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十一五”时期,全市第三产业贷款从期初的22.5亿元增至2010年的120.5亿元,增长4.35倍,其中商业贷款从4.93亿元增至2010年的29.1亿元,增长4.9倍。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1亿元,是2005年的2.3倍,由全省第5升至第4,市场化建设、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嘉信茂广场、莱茵时代广场、江北机电五金城等相继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建农家店3232家,房地产、金融、信息等产业加快发展。

四、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金融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内部治理结构上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作为上市公司真正成为了金融企业,对国家负责变成对股东负责,内部管理构架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信用合作社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后,完全按公司治理方式运作。邮储银行分设成为了真正的银行,由计划经济下的国企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现代金融公司模式转变。2010年末,宜宾市商业银行股本金增资致5.7亿元,引进了三峡公司、四川水电集团等中央企业、省属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公司股东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架构和机制进一步优化调整,向现代银行管理制度转换取得一定进展。

2.管理方式上

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内部机构改革,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快实施战略转型,不断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地方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后管理更加科学,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保险行业协会自2005年3月成立以来,按照保险监管政策和协会《章程》的相关规定,认真履行“协调、自律、维权、宣传、交流”的工作职能,在引导和促成行业自律、协调内外关系、维护被保险人及行业利益,扩大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较为明显。

3.管理手段方面

电子化、网络化的广泛运用,各金融机构业务运行实现数字电子化,数据高度集中、信息全国共享、资金跨行跨区域支付结算等等,极大推进了全市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从根本上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

4.风险防控方面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连续7年实现 “双降”。“十一五”时期,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从期初的29.1亿元,不良贷款率22.68%,下降为2010年的20.76亿元,不良贷款率4.62%,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提高。

(二)金融创新取得成效,金融产品明显增加

1.金融产品创新方面

产品币种由本币向本外币发展,业务品种由传统存贷款银行向综合性银行发展,业务品种迅速丰富,不断满足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如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全市金融机构以全方位开展动产质押为突破,开辟融资担保新渠道,从过去倚重固定资产抵押转变为全面推行动产质押,涉及的质押品种有蚕茧、茶叶、油樟、花卉等特色农副产品,以及基酒、船舶、设备等工业品和设备,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因可抵押固定资产有限导致的贷款申请难度,为资产规模小、产品有市场的中小企业搭建了一条全新的融资通道。积极探索权利质押,通过组建宜宾市农业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推动建立农业专业担保机制。此外,推广的“信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成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主要信贷模式、新增的特色信贷产品有:“信用+合同”贷款、“联保共同体+库存商品抵押”组合担保贷款、“一次授信、分期使用、封闭管理”贷款,“一次核定,随贷随还,周转使用”贷款等等。保险产品与信贷产品相结合,风险分摊使信贷产品的推广更加顺利,如2010年在部分区县推进的森林火灾保险,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涉农金融机构风险分摊打开了新路径,为林权抵押贷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保险业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发展种殖业和养殖业保险;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积极发展村干部、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积极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业主以及农民房屋等财产保险。

2.服务方式创新方面

金融机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金融业务覆盖面。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该市是全省4个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该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的通知》(宜府函〔2009〕3号),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试点推动工作在全市各区县开展。该市主要通过用服务方式的创新解决面上的资金需要。一是重点解决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即在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综合评定、一次授信、周转使用、随贷随还、余额控制”的信贷服务方式,二是重点改进农户金融服务,主要是在8县2区推行农行“惠农存贷一体卡”,采用3—5户联保方式,普遍解决3万元左右的信贷需求,推动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小额贷款为推手的信贷服务工作。同时,农信社对诚实守信农户及时调整信用等级,最高限额达到3—5万元,且实行“免村组干部签字”、“免信用社主任再批”、“免担保抵押”三免程序,努力提高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满足率。

二是金融服务渠道创新。近年来,宜宾各金融机构加强了渠道建设,在服务方式上采用尽量便利客户,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成本的思路。如工行宜宾分行网点渠道全部靓化,城区网点大部分安装了LED户外显示屏;电子银行渠道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办公室银行”和“家庭银行”;自助渠道继续扩展,通过新建自助银行、投产自动柜员机等措施,大大方便了客户提款。中行宜宾分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个金业务发展缓慢的局面,成立了“网点建设办公室”,加快网点转型工作步伐,加快信息科技服务和IT蓝图建设,确保信息科技对各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用高科技手段改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中小企业服务创新。如中行宜宾分行实施了中小企业“新模式”试点工作,对航运、煤炭、食品等重点行业中小企业客户开展上门服务;农行实施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实行小企业“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信贷审批流程等等。

(三)经济金融日趋紧密,金融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政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政府管理金融从直接指挥到创造金融发展环境转变,金融机构与各经济主管部门的协助、合作明显加深,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和市审计局等经济主管部门定期参加全市金融形势分析会。银企关系由银行单边强势到合作共赢,居民金融需求由存款到投资理财及各类型信贷需求发展。经济金融联系日趋紧密,尤其是社会对金融高度关注、息息相关,为推动金融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金融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五、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信用环境持续改善

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宜委发〔2005〕20号)、《关于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的决定》(宜委发〔2007〕34号)和《关于开展模范守信中小企业信贷培植工作的意见》(宜府办函〔2009〕150号) 等文件,对诚信工作作出系列指导。同时,根据国务院“十一五”时期提出的“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全市按照“政府主导、人行助推、各方参与”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切实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不断深化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规范和培育征信市场,促进了“信用宜宾”建设和信用环境改善,推动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诚信”被列为宜宾四大城市精神之首,被提升到了非常突出的高度,金融运行的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该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珙县通过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生态示范县”复查验收工作,被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市政府联合授予“金融生态示范县”称号。

(二)法制环境继续改善,金融维权成本有所下降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法制环境的改善,宜宾金融的维权成本明显下降。如2009年金融生态问卷调查显示,30家被调查金融机构在回答“近三年来,贵行提起法律诉讼的债权案件回收率”问题时,36.7%的银行认为在“80%以上”,20%的银行认为在“60%~80%”之间;在回答“欠债企业受到地方政府暗中保护的可能性大小”问题时,73.3%的银行认为“可能性在40%以下”,其中60%的银行认为“可能性在20%以下”。这些数据显示,宜宾金融的法制环境正逐步改善,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支持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宜宾市金融办)

广安市

“十一五”是广安金融业加快发展、日趋繁荣的重要五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下,全市金融系统不畏艰辛、敢于担当,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运筹帷幄、敢于先行,全力推进金融工作再上台阶;开阔思路、敢于作为,努力创造金融业发展新的辉煌。回顾过去五年,广安金融实力明显增强,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市场逐步拓展,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支撑作用凸显,金融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金融呈现出良性互动局面。截至2010年末,广安市共有金融机构47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5家,证券营业网点2家,保险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5家;金融从业人员6000余人,是2005年末的1.5倍;金融业总资产达70.30亿元,是2005年的1.71倍。2010年,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占GDP的1.5%,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6.6%;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1个百分点。

一、金融总量快速增长,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该市经济金融发展迅速,互为促进、协调发展。从银行业看,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638.8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87%;贷款余额达251.60亿元,比2005年增长107.63%;存贷款年均分别增长19.57%、16.08%。从保险业看,2010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21.57亿元,是2005年的4.69倍;保险密度为458元/人,保险深度为4.35%,比2005年分别增长116.4%、353.4%。从证券业看,2010年全市证券交易额达258.18亿元,是2005年的27.82倍。从经济发展看,金融总量快速增长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28.8亿元增加到537.2亿元,年均增长14.3%;人均GDP达到14700元,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一)健康发展银行业

一是做大信贷总量。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盘活信贷存量、扩大增量、做大总量,主动跟进全市经济发展重点,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需求,保持信贷投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调整资金投向,重点加强对能源、化工、机电加工和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不断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引导和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争早抓快,主动加强与上级行的衔接汇报,争取更大授信额度,更多投向重点行业、重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