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3262900000064

第64章 地方篇(22)

(四)征信系统的监督作用日益显著

截至2010年末,眉山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分别收录辖内2860户企业和65.5万自然人信用信息,查询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成为商业银行贷前审查的必经环节,并在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眉山市各商业银行利用征信系统,拒绝高风险客户信贷业务申请3.25亿元,预警高风险贷款1.2亿元,清收不良贷款0.28亿元。

(五)金融诚信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为推进金融诚信文化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金融业市场竞争环境,2010年人民银行眉山市中心支行印发《关于开展金融诚信建设工作的通知》,对金融诚信建设工作作了安排布置,提出了规范经营行为、严格监督考核等相关工作要求。组织金融机构签署《眉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诚信服务公约》,并向社会公开承诺严格恪守“诚信服务公约”,积极营造公平正义、依法竞争的金融诚信环境。组建眉山市银行业诚信服务评价工作组,定期开展诚信服务会议座谈及交叉检查。建立公示制度和客户提示制度,确保客户知情权。树立诚信服务典范,定期组织开展优表诚信服务评选活动。金融诚信建设为辖内金融业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稳健运行。

四、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五年来,眉山金融业坚持从眉山实际出发,围绕“工业强市”着重加强对“八大产业”、小企业、困难企业、县域经济、工业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涉农、助学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眉山银行业支持工业强市的几点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的意见》、《眉山辖内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的意见》、《关于眉山银行业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眉山市融入成都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并于2008年成立了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协调召开项目对接会、银企座谈会,主动加强对对接项目的跟踪督促,积极引导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2005年相比,截至2010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4.4%,总量翻了一番多,增长1.12倍,在全省排位上升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9倍,在全省排位上升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6.4:42.2:31.4调整为19:54:27,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9%,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22倍;城镇、交通、农田水利、新农村、生态环境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市金融业功不可没。

一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工行眉山分行向洪雅城东电站和眉山多能干溪坡电站发放基本建设贷款6亿元,运用信贷新品种实现对眉山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5亿元城际铁路项目搭桥贷款投放。中行眉山支行成功与南车眉山车辆公司、尼科国润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提供6.1亿元授信额度,支持企业项目建设、原材料采购。农行眉山分行重点支持水电、交通、化工等产业的发展,累计投放贷款近126亿元。建行眉山分行对启明星、瑞能多晶硅公司、仁寿县人民医院、绵峨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二是加大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后成立了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截至2010年末,辖内银行业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60.68亿元,比年初增加16.27亿元,增速36.63%,增速高出全部贷款增速11.16个百分点。工行眉山分行着力打造小企业的伙伴银行,在人员配备、业务培训、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小企业支持力度,按“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行长主要抓,管理部门配合抓,营销部门具体抓”的方针,支持小企业发展,截至2010年末,该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120万元。

三是有针对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辖涉农贷款余额达103亿元,增加20.45亿元,同比多增5.83亿元;增长24.77%,高出贷款增幅5.35个百分点;占贷款比重为88.87%,同比上升3.81个百分点;眉山农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特色之路,深入推进“三农”金融部制改革,农户小额贷款投放成效喜人,累计发放惠农卡14.92万张,农户贷款授信户数5476户,农户贷款授信额度1.87亿元,农户小额贷款余额1.47亿元,惠及近5500户农户;农发行立足泡菜、饲料、纺织等产业,信贷支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发挥明显;仁寿民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8791万元,占比72.66%。

四是全力以赴做好地震、洪灾时的金融服务工作。2008年,先后经历了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保险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快速反应,紧急行动,快速查看,及时理赔,努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共接到地震有效报案106件,已结案106件,累计支付保险赔款175万元。2010年,该市仁寿县发生洪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仁寿县累积发放救灾贷款4.3亿元。

五是着力改善民生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对全市3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采取了定时定点服务,邮储银行在其中一个乡镇新设立一网点,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眉山市金融办)

资阳市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资阳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了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为该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0年末,资阳市共有金融机构47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2家,证券营业部4家,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22家,,小额贷款公司1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8家;金融从业人员10384人;金融业总资产达1018.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2010年,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占GDP的1.8%,是2005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4%;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6个百分点。

一、金融业全面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资阳金融产业快速扩张,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

(一)金融总量不断做大

截至2010年末,全辖银行业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74.99亿元,较“十一五”之初增加434.21亿元,增长180.33%,年平均增速达22.96%。各项贷款余额达282.37亿元,较“十一五”之初增加180.93亿元,增长178.36%,年平均增速达24.24%,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他金融机构(辖外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贷款余额达到40.36亿元。

(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各银行业机构实力不断壮大,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辖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达到736.04亿元,较“十一五”之初增加471.11亿元,增长177.82 %。盈利能力从“十一五”之初的1.28亿元上升到2010年末的3.88亿元,实现了盈利水平翻番。

(三)金融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的外延不断扩大,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担保、基金等与银行业一同成为了现代金融业的重要内容。金融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与金融相关的资信评估、会计师事务、律师事务、融资担保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通讯、交通、社区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和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十一五”期间,辖区金融业增加值不断增加,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3亿元。

二、金融创新破解融资难题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辖内银行机构强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意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围绕“三农”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瓶颈问题,大胆探索,开展一系列金融创新实践。“五方联动+信用管理”、“六方合作+保险”等金融创新模式,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省政府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在资阳召开全省中小企业融资“五方联动”试点工作会议、全省金融创新工作会议、全省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推广会议,资阳金融创新经验在全国、全省范围推广。

(一)创新“五方联动+信用管理”机制

针对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2007年,资阳探索建立了以创建“金融安全示范区”和“信用建设年”活动为主线,以诚信为基础,以金融为依托,以协会为平台,以利益为纽带的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信用促进会、中小企业五方联动的机制。并推行“一个孵化园(中小企业信贷孵化园)、两个杠杆(行政杠杆、信用杠杆)、三个机制(认同机制、互动机制、效能机制)、五项创新(创新金融产品、融资平台、担保方式、服务方式、评价体系)”的运行办法,建立中小企业“五个一”制度,即:明确一名行领导负责,一名客户经理具体抓,拟定一个“孵化”方案,建立一本“孵化”台账,制定一套奖惩制度,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建立“孵化”档案,确保完成“孵化”目标。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已累计孵化成功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09户,授信总额29.41亿元,贷款余额22.8亿元。

(二)创新“六方合作+保险”机制

针对生猪养殖出现的疫情、价格波动和饲料供给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2006年,资阳创新性提出“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即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畜场、养猪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等六方互动发展,保险企业全程保障。同时,积极引导畜牧产业各主体共同组成联合体,按照“物流、信贷资金封闭运行,强化担保、风险金、防疫、保险四个保障”的模式,走整合一切资源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的合作经营一体化道路,对信贷资金实行定向流动、封闭运行,并开启国内银行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合作社签发承兑汇票的“先河”,既有效防范金融支农风险,又有效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解决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农民专合社、养殖场和农户等各主体融资问题。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资阳调研时指出:“‘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办得好,有效整合了资源,增强了抵御风险能力,希望越办越好”。在金融支农创新机制的探索下,推动资阳创建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全市有三个县进入全国生猪生产百强县。截至2010年末,全市生猪产业贷款余额22.45亿元。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创新工作得到银行业监管部门及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人行成都分行和四川银监局将该市确定为全省4个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市之一;农总行将该市定为惠农卡小额信贷全国10个试点市之一,农行四川省分行在该市开展多项试点;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授予该市分行500万元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权限;工行资阳市分行在全省首家开办“网贷通”业务,构建了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新平台;中行资阳市分行在该市建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团队),与市经信委联手推行信贷工厂新模式;建行四川省分行将资阳市支行确定为首批小企业贷款试点行并授予单户1000万元的贷款审批权限;中行省分行授予资阳市支行特定客户转授权1000万元权限;四川省联社在该市开办会员制担保贷款试点。银团贷款、项目融资、林权质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贷款方式不断推出,全市各类信贷品种已超过100种。

(四)创新成资合作

依托资阳区位优势和成都资阳“1+7”全面合作协议,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强化与成都市相关部门协调和联系,与成都经济区7城市签署《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备忘录》,加强经济区城市在金融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在吸引驻蓉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在该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办业务上下狠功夫,充分利用该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三农”、中小企业以及民生工程等金融市场旺盛的融资需求,主动将优势企业,优质项目推介给驻蓉金融机构,召开多次银企对接会,邀请到多家驻蓉股份制商业银行领导或信贷部门负责人到该市与企业和项目“面对面”接触。截至2010年末,驻蓉金融机构在该市贷款余额达39.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