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3273500000012

第12章 初步结论和主要成果(1)

3.1 初步结论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我们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中的基础性工作,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道路上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作用。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在各级政府和普查机构的努力下圆满完成。整个普查工作中各级领导重视,普查各项工作扎实,所取得的成效显著。2009年的技术和总结报告的完成还只是我们整个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我们要将这次污染源普查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起点,认真总结普查成果,完成一份完整的、科学、全面的全省污染状况报告,服务四川、服务全国。

通过普查,完成了全省989家重点工业源的普查监测;摸清了全省达到一定规模的污染源总数;对49167家工业源的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原材料及能源消费情况、工业用水、排水情况、废水处理设施状况、废水污染物产生、排放量、锅炉和窑炉及废气设施情况、废气污染物产生、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综合利用与处置情况、电磁辐射设备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情况等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对101321家生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产污设施、污染治理设施都有了明确了解。对191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基本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全部明了。全省纳入普查工业企业数49167户,主要分布于采矿业和制造业,其中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468.58万吨标准煤/年,工业用水总量686808.04万吨/年,占用水总量83%,废水产生量245383.34万吨/年,废水排放量83302.88万吨/年,产生化学需氧量107.4621万吨/年,占总量的54%,排放的化学需氧量18.4573万吨/年,氨氮产生量8.24万吨/年,氨氮排放量8415.46吨/年。废气中二氧化硫产生量154.8371万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71.664万吨/年,氮氧化物产生量34.2069万吨/年,氮氧化物排放量33.5817万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973.4438万吨/年,综合处置与利用量6538.8335万吨/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85.2965万吨/年,综合处置及利用量83.0396万吨/年。电磁设备(500赫兹,5千瓦以上)、放射源、伴生放射源共有11851个(家),纳入调查的生活源数量101432个,城镇常住人口2631.8547万人,用水总量163645.47436万吨/年,污水产生量15668.932万吨/年,产生的化学需氧量93.3171395万吨/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84.4442846万吨/年,产生的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共计5592.10239万吨/年,排放量4996.4668万吨/年。废气产生量218209.2593万立方米/年。全省建有污水处理厂89座,垃圾处理厂88个。

从普查汇总数据分析,我省工业企业以小型企业居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查出的各种污染物产排污量基本属实。按照排放量大小排位,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分别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粉尘;固体废物主要为炉渣、其他废物、冶炼废渣、污泥和粉煤灰;危险废物为医疗废物、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染料和涂料废物。生活源中废水污染物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植物油,而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生活、餐饮业、住宿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废气污染物依次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随着我省工业源的相对稳定,生活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了,因此,今后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点也将随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而转变。

3.2 主要成果

四川是西部不发达省之一,全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以粗放型为主要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我们还没有强有力的支撑材料,也没有针对性,通过这3年的全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促进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提高,夯实了环保基础,锻炼和培育了一大批环保队伍,提高了环保与农业、工商、建设等部门的协同工作能力,加强了环保内部的监督管理水平,使环境保护向正规化、数字化迈进一大步。经过2009年普查成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基本摸清了全省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了解了四川环境保护的现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我省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发展差距,为我省落实科学观,推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据。为四川省今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保障基础,也为四川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制定提供了依据。我们将加快对这次普查数据的总结、分析,尽快建立省、市两级动态数据库,将这次污染源普查成果运用于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运用于我省主要污染物的科学减排,运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运用于我省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于四川生态省建设。

3.3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许多情况不熟悉,在各个阶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3.1普查准备阶段,部分地区领导重视不够

1、个别市的领导对污染源普查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市普查领导小组是有名无实,迄至2007年底第一次核查工作结束,一次领导小组会议都没有开过。由于时间跨度大,各市级普查办公室人员变动很大,变动后搞普查工作的人员与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成员不符(如:乐山市的人员2007年初与2007年底全变完,攀枝花市普查办由于2007年市环保局领导人员变动等原因,造成领导责任不明确,市局“普查办”与“总量办”合并在一起,造成普查工作被动、工作人员不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少,在2008年初普查才开始走上正轨。

2、部分市、州的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不够,普查机构与其他成员单位缺乏沟通,普查工作主要由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独立承担,其它部门参与污染源普查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没有形成合力,造成环保部门孤军作战,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

3、市州普查工作与市政府其它主要工作(如“创模”、“创卫”(减排)等)发生冲突,环保局领导(普查办)没有主动与市政府进行沟通和协调,进行合理安排,造成普查工作让路其它工作的被动局面。

4、少数市州在2007年整个普查准备阶段的工作开展较晚,特别是市(州)级政府领导小组和普查办都在9-10月份才成立,没有按照省普查办统一进度要求部署普查工作,致使县一级的普查工作也大多在10月份以后才正式铺开,从而影响普查进度和质量。

5、有的市州普查机构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只有1、2个人),没有专人负责技术、负责质量控制、负责上下信息沟通,上级普查机构对下级普查机构、普查人员的工作情况不了解,对普查员的指导不到位,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3.3.2 普查机构工作条件较差,保障不能及时到位

1、部分市、县普查机构办公条件差,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如资阳、广安、等)、计算机和交通工具,数据录入和传输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污染源普查数据录入和传输的要求(甘孜州65%的县都没有计算机和交通工具)。如宜宾市级普查办在2007年底以前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满足数据录入要求。

2、部分地区普查指导员基本由环保局人员担任,导致环保局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人手、车辆、经费捉襟见肘,影响了普查工作进度和质量(甘孜、凉山州大部分县建设和环保没有分开,环保经费本来就缺少,要申请普查经费更加困难,县级财政也十分紧张,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都难以完全保障,影响普查数据的填报等工作)。各地普查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各市、县的人员、办公条件差距较大。

3.3.3 普查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

1、在2007年,各市、县两级普查办普遍存在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2、个别市、县在2007年还存在普查经费不能落实的情况,如资阳市就没有落实普查专项经费,所有开支在局里,没有专列。至2007年10月份,全省182个县区还有100个区县没有落实普查经费。2008年3月底以前,尚有85个县的普查经费不能落实,

3、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落实晚,一些地方财政较困难或地方财政拨付方式的原因,普查经费实际到位较少,不足以确保普查工作正常开展所需,有的还是个人垫支(芦山县、泸定县),影响了2008年开展的入户调查工作进度和普查质量。

3.3.4 业务培训不够扎实,宣传效果不够理想

1、部分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业务培训不够扎实、普查员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普查员在普查技术规范、标准的掌握上还不够全面,清查和入户调查技术要求和标准掌握偏差,致使污染源清查和入户调查表填报质量问题较多。

2、部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素质不高,个别乡镇普查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与环保系统普查员有较大差距,工作不细致、审核把关不严,导致普查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甘、阿、凉),经济发展较滞后,有相当部分的普查员的选聘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有的连汉语都不会,更没有接触过环保工作,基本的单位换算都不会,在短时间内经过简单的培训是难以理解普查表格的内容和正确填报,给入户调查带来较大的困难,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工作质量和进度。

3、多数市、县宣传工作启动比较晚,准备阶段前期宣传工作不足,宣传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普查宣传气氛不够浓厚。有的地方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从每次检查现场回访的情况看,部分普查对象对本次普查目的、意义不了解,对普查工作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普查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3.3.5 重点污染源普查监测存在问题较多

1、监测频次不够,有的市、州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普查监测频次(气2次,水4次)实际上是没有达到要求的,个别监测站提供不出一家企业完整的监测数据和原始记录,个别的企业全年只有一次监测数据。

2、在监测项目上,部分企业没有监测污水排口流量, 进口(水、气)未进行监测,污水处理厂普遍差石油类、酚等必测项目。

3、大部分企业监测时,没有调查工况,缺乏这方面的资料。

4、监测原始数据表,包括现场采样记录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原始数据报表上不见质控数据,缺三级审核,有的报表上没有分析时间、分析人员,甚至连被监测单位都没有填写。

5、监测人员业务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如在初次核查中我们发现,个别地方的监测报告中出现了流量用mg/l的单位表述,有的监测站缺乏合格的上岗人员操作仪器。

6.重点源监测的原始资料收集整理不规范,有的原始技术资料乱堆乱放,基本没有归档,调阅资料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