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19

第19章 G(3)

商贾(gǔ)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贾,市也,一曰坐卖售也。”古时“贾”字的第一义项即读为gǔ,从《广韵》公户切。在古代文献中,“商”与“贾”同义,泛指商人。郑玄认为,古文中的“商”指的是行商,“贾”指的是坐商,即行为商,处为贾。《周礼·天官·太宰》云:“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贾”即“卖”、“出售”的意思。今有成语“商贾云集”。

羖羊(gǔ)

指黑色的公羊。《说文解字·羊部》曰:“夏羊牡曰羖。”《史记·秦本纪》载,战国时,晋献公用白璧和良马事先贿赂虞国国君,从而一举灭之,掳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后将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送到秦国。百里奚从秦国逃至宛城,被楚国抓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的才干后,欲将其赎回,又怕楚国不肯,便心生一计,派人对楚人说:“吾媵(音yìng,陪嫁的仆人)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于是楚人便将其交还秦国。时百里奚年逾七十,秦穆公与之相谈三天三夜,把国家政事托付与他,封其为“五羖大夫”。

鹄的(gǔdì)

箭靶子的中心,射箭的目标。《礼记·射义》在解释古代诸侯举行射礼仪式时曰:“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孙希旦集解:“鹄者,侯之中,射之的也。”后也喻指目的、目标。

车毂(gǔ)

车轮的中心圆木,外沿与车辐相接,中有插轴的圆孔。后引申为车轮或车的代称。《老子·十一章》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记载。

瞽言(gǔ)

“瞽”字,原指瞎眼睛、瞎子。《庄子·逍遥游》中载:“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音rǔ,通‘汝’)也。”后引申指无见识的话或不合事理的言论,多用作谦辞。相关汉语词还有“瞽议”、“瞽说”等。

估衣(gù)

“估”字,音gù,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旧时称出售的旧衣服或廉价的衣服。贩卖旧衣的行业叫“估衣业”。老北京话“估衣”里的“衣”字要轻读。汉语另有“估铺”一词。

桎梏(zhìgù)

“桎”指古代木制的手铐,“梏”指束缚犯人双脚的刑具。“桎梏”泛指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枷锁。容易误读成zhìkù。

呱唧(guāji)

象声词。多用来形容鼓掌的声音。为群众口头语言。

拉呱儿(lāguǎr)

北方官话指闲谈、闲聊。“拉”字,极易误读为阳平。

剐刑(guǎ)

又叫“凌迟”。中国古代的一种极端残忍的酷刑。将人的皮肉一块块割下来,要割一千刀。一般是先分割肢体,最后割断喉管,使人致死。据载,明末抗清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即被明朝廷施以剐刑。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写,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对窦娥婆婆蔡婆婆下断:“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今有“千刀万剐”一词。“剐”字,指用尖锐的东西割破,如“一不小心,衣服剐了个口子”。

老鸹(gua)

北方方言口语里指乌鸦。

诖误(guà)

也称“罣误”。指被别人牵连而遭受处罚或损害。《史记·孝文本纪》载:西汉文帝二年,济北王刘兴居闻知文帝欲亲往代地反击匈奴,乘机反叛。文帝率十万大军前去平叛,下诏书给有关大臣曰:“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地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亦赦之。”一月后,文帝破叛军,虏济北王。后也引申为被撤职、去官。

纶巾(guān)

指古代配有青丝带的一种头巾,多为儒将的装束。《晋书·谢万传》中写东晋简文帝闻弱冠之年的谢万之大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万著(通‘着’,音zhuó)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既见,与帝共谈移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平素好戴纶巾,身穿八卦衣,手摇羽扇,指挥作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描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纶”字容易误读成lún。

桂冠(guān)

指用桂树叶编成的帽子。古希腊人把它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优胜者。后来欧洲以至全世界通常以桂冠为光荣称号。

从字义上分析,“冠”字大致有五个义项:(1)帽子的总称。如“桂冠”、“免冠”、“皇冠”、“衣冠冢”、“衣冠楚楚”、“怒发冲冠”、“冠冕堂皇”、“弹冠相庆”、“冠盖如云”、“冠盖相望”等。杜甫在《梦李白》诗里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句。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2)形状如帽子的东西。如“花冠”、“鸡冠花”、“冠子”、“树冠”、“冠状动脉硬化”、“冠周炎”、“冠心病”、“冠状病毒”等。(3)把帽子加在头上,戴帽子。中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结发加冠,以示成人。在施行冠礼时,由赞礼者主持仪式,冠者在筵席前接受长者所加给他的冠,首先是缁布冠,然后加皮冠,最后加爵冠。如“冠礼”、“加冠”、“弱冠”、“沐猴而冠”等。(4)超出众人,位居第一。如“冠军”、“夺冠”、“勇冠三军”等。(5)在人或名物上加上某种名号,如“冠名权”、“冠以称号”、山东曲阜孔庙的门坊“道冠古今”等。综观以上五个义项,第(1)、(2)项中的“冠”字都是名词,表名物义,应读为阴平的guān,从《广韵》古丸切,中古平声字。第(3)、(4)、(5)项中的“冠”字均为动词,表动作义,应读为去声的guàn,从《广韵》古玩切,中古去声字。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在“冠心病”、“皇冠”、“免冠”三个词里最容易将“冠”字误读成去声。

冠县(guān)

地名。在今山东西部,邻接河北。春秋时为冠氏邑,汉时为馆陶县地,隋置冠氏县,元代升为冠州,明又改为冠县。“冠”字在“冠县”里应从《广韵》古丸切,今读阴平的guān。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冠县”为guānxiàn。

鳏夫(guān)

指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孟子·梁惠王下》载,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以当初周文王治理岐周对田赋、对官员俸禄、湖泽捕渔、犯人刑罚等的一系列仁政予以告劝,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今有“鳏寡孤独”一词,泛指社会上没有劳动能力又无人供养的人。

东莞(guǎn)

“莞”字,音guǎn,从《广韵》古凡切,中古平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审“东莞”中的“莞”字为guǎn。不取wǎn音。地名。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个东莞县。其一,山东境内的东莞县西汉置县,隋初改名东安,今已改为沂水县。其二,广东珠江三角洲东部、东江下游的东莞市。唐始命名为东莞。东莞境内的虎门为珠江口要塞。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在此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