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30

第30章 K(1)

卡尺(kǎ)

量具的一种,卡在工件的内缘或外缘测量长度的工具。

一般来说,外来译音词作名词时,按习惯多读作kǎ。如“大卡”、“达卡”、“卡车”、“卡钳”、“卡宾枪”、“卡片”、“绿卡”、“信用卡”、“磁卡”、“读卡”、“卡通”、“卡介苗”、“卡拉扬”、“卡其布”、“波尔卡”、“卡门”、“卡路里”、“卡拉奇”、“安卡拉”、“布勃卡”、“卡特”、“卡那霉素”、“卡尔·马克思”、“卡斯特罗”、“卡拉OK”、“卡式录音机”等。

咯血(kǎ)

喉部及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咯出的血液呈鲜红色,常带有泡沫。见于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病或胸部外伤。也说咳血。“咯”,指把东西从咽头或气管里用力咳出来。另有“咯痰”一词。

“咯”字,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被审为kǎ音。极易误读成kè。

揩油(kāi)

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在吴语里也指对异性挑逗、调戏。“揩”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审为kāi,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重新加以确认。“揩”,原指擦、抹。如“揩汗”、“揩拭”、“揩干净”、“揩一揩”。

同仇敌忾(kài)

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忾”字,指愤恨。

看押(kānyā)

临时拘押。容易误读成kànyā。

古“看”字,有苦旰切的kàn音和苦寒切的kān音两读。读阴平音的“看”字,还指守护、照料。相关汉语词有“看护”、“看守”、“看家”、“看管”、“看门”、“看青”、“看孩子”、“看车人”等。

佛龛(kān)

指供奉神佛像的小阁子。汉语里另有“石龛”、“神龛”、“壁龛”等。杜甫《石龛》诗有“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句。

戡乱(kān)

平定叛乱。“戡”字,用武力平定(叛乱)。《尚书·西伯戡黎》的开句即为:“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俯瞰(kàn)

(1)表眺望、远望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有“瞰太行之嵯峨兮,观壶口之峥嵘”句。(2)指从高处往下看,俯视。汉语里有“俯瞰”、“鸟瞰”等词。如曾巩《繁昌县兴造记》云:“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3)指探视。《孟子·滕文公下》有载:“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高亢(kàng)

形容(声音)高而洪亮。“亢”字,中古去声字,从《广韵》苦浪切。今读kàng。本指“高”,后来也表“极度”、“过度”。现代汉语词“亢奋”指极度兴奋;“不卑不亢”指既不高傲也不卑下,态度言语有分寸;“亢进”指生理机能超出了正常情况,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胃肠蠕动亢进等。

“亢”字没有áng音。“亢奋”和“昂奋”音义皆不同。不能将“亢奋”读成ángfèn。

犒赏(kào)

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赏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汉语另有“犒劳”、“犒师”等词。

坷垃(kēla)

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为kēla。“垃”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山东、河南一带的方言词,指的是一些农田里的土块。在农田里干活,也称“与土坷垃打交道”。“坷垃”,也可写作“坷垃”。

孟轲(kē)

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受业于子思门人,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后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发挥孔子的“仁学”,提出“仁政”主张,描绘了一幅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蓝图。反对战争和兼并,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保民而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轲”字,在古代指具有两木相接的车轴的车。

砢碜(kēchen)

方言里指“寒碜”,丑陋,难看;丢脸,不体面。有时也指讥笑,揭人短处,使失去脸面。如“这人长相挺砢磣的”、“你就别砢磣我了”。

沉疴(kē)

“疴”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为“统读”kē,指病。“沉疴”即长久而严重的病。唐代韦应物《闲居赠友》诗有“闲居养疴瘵(音zhài),守素甘葵藿”句。汉语里还有“微疴”、“染疴”、“养疴”等词。

下巴颏儿(kē)

“颏”字,两读。其一,读kē。是人脸的最下部分,在嘴的下面,也称“下巴”。其二,读ké,专指一种像麻雀的鸟。如“蓝点颏”又叫“蓝靛颏”,雄性的喉部羽毛呈天蓝色;“红点颏”又叫“红靛颏”,雄性的喉部羽毛呈红色。

窠臼(kējiù)

现成格式;老套子(多指文章或其他艺术品)。如“作品摆脱前人窠臼,独创一格”、“不落窠臼”等。朱熹《答许顺之书》曰:“此正是顺之从来一个窠臼,何故至今出脱不得?”“窠”字,原指鸟窝,后泛指鸟兽昆虫栖息居住的巢穴,汉语有“蜂窠”、“鸟窠”、“狗窠”等词;“臼”字,指旧时舂米用的器具。

注意在写法上“窠”与“巢”的区别。极易误读成cháojiù。

磕打(kēda)

指把盛东西的器物等往地上或较硬的东西上碰撞,使附着物掉下来。如“磕打磕打烟袋锅子”、“鞋里有沙子,得磕打磕打了”。

磕巴(kēba)

口语里指口吃或结巴。

壳郎猪(kélangzhū)

方言里指“架子猪”,即已经长大但还没有养肥的猪。

坎坷(kǎnkě)

原指道路不平、坑坑洼洼。后世比喻不得志。杜甫《醉时歌》曰:“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现代汉语词还有“生活坎坷”、“经历坎坷”、“人生坎坷”等。

“坎”和“坷”都是上声字,连读时,“坎”需变读为近似阳平,“坷”字仍保持原来的上声。正确读音是kǎnkě,而不是kǎnkē或者kǎnkè。

“坷”字也有阴平音,但只在方言里出现,一般指“土块”为“坷垃”或“土坷垃”。

可汗(kèhán)

严格地讲,“可汗”并不是姓氏,而是古代一种王位的称谓。为古代鲜卑、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句。

“可汗”中的“可”从《字汇补》苦格切,中古去声字;“汗”,从《广韵》胡安切,中古平声字。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将“可汗”审为kèhán,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又重新加以确认。

恪守(kè)

严格遵守。“恪”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为kè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重新规定“统读”为kè。“恪”,原指恭敬、谨慎的样子。《国语·晋语五》中曰:“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相关现代汉语词有“恪守诺言”、“恪守不渝”、“恪守中立”、“恪尽职守”等。

“恪”字容易误读成g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