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37

第37章 N

那(nā)

单姓。《百家姓》收。“那”姓分布较广。《中国姓氏大全》曾注明了“那”姓的四个来源。学者们比较认可的是鲁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国(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权国人迁于“那”(今湖北荆门),因以“那”为氏。

“那”字读音自中古衍变至今比较繁杂。《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上标nā音还是有其道理的。将“那”姓读成nà音,言之无据。

南无(nāmó)

梵文namas的音译,佛教用语。意为皈依、尊敬,即众生向佛真心皈依信顺。如“南无阿弥陀佛”。杨衒(音xuàn,通“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载:“(菩提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南无”,极易误读成nánwú。

老衲(nà)

指补缀或和尚穿的衣服,常用作和尚的自称。“老衲”,老和尚自称。

按捺(nà)

原指用手重重地按。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恶和尚)将只手捺着左眼,飞跑出来……”。后引申为抑制、压下、忍耐。“捺”字,中古入声字,音nà,从《广韵》奴曷切。极易误读成nài。

小囡(nān)

方言,小孩儿。如小囡。也指女儿。

赧然(nǎn)

形容难为情的样子。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引用子路的话:“‘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汉语词另有“赧颜”、“羞赧”等。“赧”字,上声。极易误读成阳平。

牛腩(nǎn)

指牛腹部或近肋骨处的又肥又软的肉,也可以理解为牛脯或牛肉干儿,及用这种肉做成的菜肴。《广雅·释器》的解释是:“腩,脯也。”也指以调味品浸渍肉类以备炙食。《齐民要术·肝炙》中载:“亦以盐、豉汁腩之。”“腩”字,极易误读成阳平的nán。

蝗蝻(nǎn)

蝗虫的若虫,外形像成虫而翅膀很短,身体小,头大。也叫跳蝻。现代汉语里的“蝻”字,今统读为nǎn。

排忧解难(nàn)

“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那干切”的平声字nán和“奴案切”的去声字nàn两读(见《广韵》)。去声nàn字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指不幸遭遇的苦难或灾难,如“灾难”、“危难”、“患难”、“磨难”、“避难”、“落难”、“逃难”、“难友”等。成语“排忧解难”中的“难”指的是危难,即排除忧虑,解除危难。“忧”在古代不仅仅像今天这样仅指忧愁,而且还指困难、疾病、忧患、丧亲等,词义色彩和范围比今天重得多,完全可以与“难”字作近义词而相提并论。这里的“难”字应该读作去声nàn。但是,由于“难”字在现代的词义逐渐变轻,有大有小,大难指危难,小难也可指困难、难处、令人为难的事情,所以有人也将“排忧解难”中的“难”字读成阳平音nán。

“难兄难弟”一词,两读。一读“难(nán)兄难(nán)弟”,原指兄弟关系非常好,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二读“难(nàn)兄难(nàn)弟”,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攮子(nǎng)

指短而尖的刀,一种旧式武器。“攮”字,还作动词,(用刀)刺,如“攮了一刀”。

齉鼻子(nàng)

指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齉鼻儿,指(语音)发齉或者说话时鼻音特别重的人。

呶呶不休(náonáo)

唠唠叨叨,说个不停。曾巩《答袁陟书》载:“古之君子,法度备于身,而有仕有不仕者是也,岂为呶呶者邪?”

铙钹(náobó)

铙,是发源于商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以安上木把儿。使用时拿着把儿,铙口朝上,用椎敲击。古代军队中也常用。钹,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打击乐器,有两个铜制圆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稠条或布片,两片合起来拍打发声,俗称为“镲(音chǎ)”。今天所说的“铙钹”一般是指大型的镲,即“大镲”,在大型交响乐队或鼓乐队、军乐队中均有所使用。

淖尔(nào)

蒙语译音词,也译作诺尔。指湖泊。现多用于地名。如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盟”、“达里淖尔”、“查汗淖”、“额仁淖尔”、“达来诺尔”、“查干诺尔”;黑龙江的“扎赉诺尔”、“淖尔河”;青海的“库库淖尔”(即青海湖);新疆的“罗布淖尔”(即罗布泊)等。“淖”字,也指烂泥或泥坑。汉语另有“泥淖”一词。

哪吒(nézhā)

即哪吒太子,佛教护法神的名字。传说是毗沙门天王三太子,有哪吒太子剔肉还母、拆骨还父,现身为父母说法的故事(可见佛教经籍《五灯会元》)。也指《封神榜》、《西游记》里的英雄人物。哪吒,极易误读成nuózhā或nàzhā。

木讷(nè)

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老子·四十五章》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句。《论语》中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句,指的是说话谨慎、寡言,而行动办事却敏捷、利索。汉语里另有“口讷”一词,指不善言谈,嘴笨。“讷”字,今统读为nè(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容易误读成nà。

气馁(něi)

失掉勇气。“馁”字,今统读为něi(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容易误读成nuǐ。在古代,“馁”还指饥饿。如《孟子·尽心上》载:“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比拟(nǐ)

“拟”字,上声。容易误读成去声nì。比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把物拟作人或把人拟作物。也指比较。另外在汉语里,“拟”字还表“起草设计”、“打算”、“模仿”,如“模拟”、“拟古”、“拟人”、“拟物”、“虚拟”、“草拟”、“拟稿”、“拟订”、“拟议”、“拟作”、“拟声词”等。

亲昵(nì)

十分亲密。《左传·襄公二年》有“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昵我”句。汉语另有“昵称”、“昵友”等词。“昵”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拘泥(nì)

指固执、不知变通,也指拘束、不自然。“泥”字,从《广韵》奴计切。(1)指固执,另有“执泥”、“泥古”、“泥古不化”(指拘囿于古代的制度或说法,坚持到底,不能结合具体情况而加以变通)等词。王安石有《表》曰:“然而礼贵从宜,事难泥古。”(2)也指用土、灰等涂抹墙壁或器物。如唐代王建《田家留客》诗云:“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今有“泥子”、“泥墙缝儿”、“泥玻璃”、“泥门窗”、“泥炉灶”等词。泥子指油漆木器或铁器时为了使表面平整而涂抹的用桐油、石膏、松香等混合制成的泥状物。“泥”字,容易误读成ní。

拈花惹草(niān)

原意是用两三个手指头捏夹着花或草。引申为男人随意地、不严肃地去招惹女子。“拈”字,今统读为niān(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容易误读成zhān。另外,也有“拈阄儿”、“拈香”、“拈轻怕重”等词。

酝酿(niàng)

原义指造酒的发酵过程,即利用发酵作用制造。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另外,也有“酿酒”、“酿造”、“佳酿”、“特酿”、“自酿”、“酿蜜”等词。“酿”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规定“统读”为niàng。容易误读成rǎng。

拿捏(nániē/nánie)

一指把握、掌握,读音nániē;二指不大方、扭捏,读音nánie;三指刁难、要挟,读音nánie。“捏”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发苶(nié)

疲乏;精神不振。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在述及读书对于平日暴悍者的影响时道:“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圭臬(niè)

古代指测量日影用的仪器,即圭表。引申为法度、标准、典范。

啮合(niè)

(鼠、兔等动物)用牙啃或咬。啮合,上下牙齿咬紧或像上下齿那样咬紧。比喻带有齿状部分的零件在传动过程中相互嵌接的情状,如“齿轮啮合”、“链条与链轮啮合”等。

嗫嚅(nièrú)

书面语中指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嗫”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统读”为niè。

拧手巾(níng)

“拧”字,音níng,中古平声字,从《广韵》泥耕切。一指两手握住物体的两端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转动。如“大家拧成一股绳”、“拧湿衣服”等。二指用两三个手指扭住皮肉使劲转动,如“拧耳朵”、“在大腿上拧了一把”等。

“拧”字,今有三种读音,词性和词义也不相同。在“拧螺丝”、“拧开水龙头”、“拧瓶盖儿”(意思是控制住物体并向里转或向外转,动词)、“把话听拧了”(颠倒;错,形容词)、“他俩越闹越拧”(别扭、抵触)等词里,“拧”字读上声nǐng。在北方方言里,说一个人脾气很倔强、固执时,一般也说“拧”,读去声nìng,形容词。如“这丫头拧死了”。

奸佞(nìng)

指奸邪谄媚或奸邪谄媚的人。王充的《论衡》中有《答佞篇》载:“或问曰:‘贤者行道,得尊官厚禄矣,何必为佞,以取富贵?’曰: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贵,必以佞取爵禄者,不能禁欲也;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然而必盗窃,情欲不能禁者也。”汉语里另有“佞巧”、“佞幸”、“佞史”、“佞臣”、“佞人”、“佞笑”、“佞口”等词。

泥泞(nìng)

因有烂泥而不好走;淤积的烂泥。“泞”字,去声。极易误读成níng。

拗不过(niù)

指无法或无力改变别人的意见或看法。“拗”字,固执;不随和;不驯顺。如“他太犟,我真拗不过他”。执拗,指固执任性,坚持己见。这里的“拗”字也读niù。容易误读成ào。

驽钝(núdùn)

原指马质性钝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中的“驽马”指的是跑不快的马。后以“驽钝”形容人的天生愚笨、迟钝,或才智低下、平庸。也常为自谦辞。如诸葛亮《前出师表》曰:“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鼻衄(nǜ)

鼻孔出血,泛指出血。《伤寒论·辨脉法》中说:“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另有“齿衄”、“耳衄”等词。“衄”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统读”为nǜ。

疟疾(nüèji)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虫,由蚊子传播,周期性发作。有的地方叫冷热病。此病也称为“疟(音yào)子”。

袅娜(niǎonuó)

原指树枝条柔弱细长而又摇曳的样子。后喻女子姿态的轻盈柔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时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搦战(nuò)

挑战(多见于早期白话)。《三国演义》七十三回写:“云长知曹兵来,唤关平、廖化二将,受计而往。与曹兵两阵对圆,廖化出马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