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44

第44章 Q(3)

黥首(qíng)

“黥”字,指在人体上刺上花纹、文字或图形并涂上颜料。特指古刑法之一的“墨刑”,即在犯人脸上用刀刺上文字或记号并涂上墨。后来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后汉书·蔡邕传》有“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句。“黥”字,容易误读成jīng。

苘麻(qǐng)

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青麻,是重要的纤维植物之一,茎皮纤维一般供制麻袋、绳索、编织渔网和造纸用,种子供药用。

顷刻(qǐng)

指少时、片刻,与“久”相对。《庄子·秋水》载:“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现代汉语词还有“俄顷”、“少顷”、“有顷”等。其中的“顷”字皆读作上声音qǐng,从《广韵》去颖切,极易误读成阴平。深中肯綮(qìng)

肯綮,原指筋骨结合的地方。后以“肯綮”比喻要害、关键的地方。“深中肯綮”的意思是深刻地触及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庄子·养生主》载:庖丁对文惠君说:“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音xì,缝隙),导大窾(音kuǎn,孔穴),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音gū,大骨)乎?”

“綮”字,在古代只有两种读音,其一,读qǐ,《广韵》标作康礼切,通“棨”字,指细密的缯帛或用缯帛制成的缯衣。其二,《集韵》作诘定切,中古去声字,读qìng。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曾有“肯綮”读kěnqìng的规定。

亲家(qìng)

称儿子的丈人、丈母或女儿的公公、婆婆。也指两家儿女相婚配所形成的亲戚关系。“亲”字,在此读qì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有此规定。另有“亲家母”、“亲家公”等汉语词。

编磬(qìng)

一指古代用石头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形似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椎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也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出土有六十四件大型编钟,三十二件大型编磬。

告罄(qìng)

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罄”字,指“完”、“尽”。如“罄竭”、“罄尽”、“罄其所有”、“罄竹难书”、“销售已经告罄”。

邛崃(qiónglái)

成都所辖县级市,因其西北的邛崃山得名。“邛崃”,古称“临邛”,有2300多年历史,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和“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国家级重点保护遗迹有“邛崃窑址”和“南宋石塔”及人类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火井遗址”等。

茕茕孑立(qióngqióng)

孤独、孤单,无依无靠的样子。《楚辞·九章·思美人》中有“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句。现代汉语里常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用。

寒蛩(qióng)

古书上指蟋蟀。寒蛩即秋天的蟋蟀。岳飞有《小重山》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龟兹(qiūcí)

“龟”字,音qiū,从《广韵》居求切,中古平声字;“兹”字,音cí,从《广韵》疾之切,中古平声字。颜师古曾注释曰:“龟音丘,兹音慈。”龟兹,汉时西域诸侯国之一,位于天山南麓,是汉通西域的北道交通线,隶属汉中央政权西域都督府。故城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唐贞观二十二年置龟兹都督府,后为安西都督府辖。《汉书·西域传》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隋炀帝钦定有“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丽乐等。“龟兹”,极易误读成guīzī。

后鞧(qiū)

指套车时拴在牲口屁股上的皮带或帆布带。“鞧”字,通“鞦”。

仇(qiú)

姓氏用字。音qiú,从《广韵》巨鸠切,中古平声字。《百家姓》收。其中表“仇恨”、“仇敌”义项的“仇”字,今已改读为chóu。

“仇”的异体字为“雠”,读作chóu。在古代也为单姓。传说为“雠子”氏所改。“仇”和“雠”是两种出源不同的姓氏,读音也不同。虬髯(qiú)

指拳曲的胡子,特指两腮上的。“虬”字,(1)传说里指一种有角的小龙,如“虬龙”。(2)指拳曲,汉语里还有“虬须”一词,也是指拳曲的胡须。《新五代史·皇甫遇传》的开句即为:“皇甫遇,常山真定人也。为人有勇力,虬髯善射。”

祛除(qū)

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汉语词另有“祛痰”、“祛湿”、“祛暑”、“祛疑”等。“祛”字,极易误读成qù。

蛆虫(qū)

指苍蝇的幼虫,体柔软,色白,有环节,有长尾。生活于粪便、尸体和肮脏的地方。

黢黑(qū)

很黑;很暗。如“一张黢黑的脸”、“屋子里黢黑黢黑的”。“黢”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有“统读”为qū的规定。

劬劳(qú)

劳累。《诗经·邶风·凯风》的起句就是“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相关汉语词还有“劬劬”、“劬录”、“劬力”等。

冤句(qú)

古地名。汉置县,又作“宛朐”。故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隋开元三年改属曹州府。金时因城被黄河冲毁,县废。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即当时的冤句人。“句”字,在此应从《广韵》的其俱切,中古平声字。《康熙字典》中说:“冤句,在曹州,句音劬(qú)。”所以对于这个今已消失了的古地名,在阅读古文时应尊重其历史上的读音,读作qú。

通衢(qú)

指四通八达的大道。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第五》中写到河南邺下一带的风俗时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相关汉语词还有“街衢”、“衢道”、“衢地”、“康衢”、“填街盈衢”等。

龋齿(qǔ)

指被蛀蚀得已成空洞的牙齿,即蛀牙。是一种腐蚀性的牙病,多由食物残渣在牙缝儿中产生酸类所致,破坏了牙齿的釉质。《正义·释名》的解释是:“龋,朽也,虫啮之缺朽也。”“龋齿”中的“龋”字,从《广韵》驱雨切,中古上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有“统读”为qǔ的规定。称读“龋齿”时,“龋”字要变调为近似阳平。“龋”是病,不是蛀虫,不同于“蛆”。极易误读成qū。

阒然(qù)

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东汉末王粲的《登楼赋》有“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句。

小觑(qù)

“觑”字,义为看、瞧。如《新唐书·张说传》中有“今北有胡寇觑(窥伺)边”句。现代汉语有“面面相觑”、“觑探”、“觑视”、“冷眼相觑”等词。“小觑”即小看,含轻视义。如“此人不可小觑”。

蜷缩(quán)

蜷曲而收缩。“蜷”字,极易误读成juǎn。汉语里另有“蜷伏”(弯着身体卧着)、“蜷腿”、“蜷曲”等词。

鬈发(quán)

头发弯曲或头发美好的样子。《诗经·齐风·卢令》的第二句曰:“卢重环,其人美且鬈。”李贺《龙夜吟》诗云:“鬈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鬈”字,极易误读成juǎn。

畎亩(quǎn)

田间;田地。欧阳修《丰乐亭记》有“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句。

奖券(quàn)

“券”字,音quàn,《广韵》作去愿切,中古去声字。古代指买卖或债务的契据,书于简牍,常分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证,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后用纸帛书写。另有“债券”、“证券”、“入场券”、“国库券”、“优待券”、“兑换券”、“流通券”等。也比喻事情得以成功的保证或把握。如“可操左券”、“稳操胜券”、“胜券在握”等。“券”字,极易误写成“卷(juàn)”,这个读去声的“卷”字,没有“票证”一类的释义,即使加上“儿”尾,也仅指考试写答案用的薄本子或单页纸,如“试卷儿”、“开卷儿”、“闭卷儿”、“交卷儿”等,因而极易误读成juàn。

炔烃(quētīng)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三键的不饱和烃类。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较烯更缺乏。如“乙炔”。

阙如(quē)

空缺;欠缺。“阙”字,义同“缺”。汉语里还有“阙疑”一词,指暂时将疑难问题存而不论,不作臆断。“阙”字,也读去声的què。本指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称“观”。后泛指帝王、天子的住所,如“宫阙”、“城阙”、“天阙”等。岳飞《满江红》词的结尾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商榷(què)

商讨、研讨的意思,多指就学术方面的不同意见协商讨论,以求一致,含庄重义。《北史·崔孝芬传》中有“商榷古今,间以嘲谑,听者忘疲”句。

逡巡(qūnxún)

指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前进,或犹豫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

麇集(qún)

聚集;群集。另有“麇至”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