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46

第46章 S(1)

撒呓挣(sāyìzheng)

睡熟后在梦里说话或做动作。读音sāyìzheng,“中重轻”格式。“呓”字,指梦话。

靸鞋(sǎ)

原指草制的拖鞋或小孩的鞋。上古三代时皆以皮为之,秦时为蒲制,从晋到唐多为草制,梁武帝曾为丝制。后指劳动者穿的一种鞋帮纳得很密、前脸较长、上缝有皮梁或三角形皮子的布鞋。“靸”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定“统读”为sǎ音。

萨其马(sà)

一种满族糕点,把油炸的短面条用糖等黏合起来,切成方块儿。另有“菩萨”、“菩萨蛮”、“萨满教”、“萨都剌”、“萨克斯管”、“萨特”、“帕萨特”、“萨达姆”、“萨马兰奇”、“萨拉萨蒂”、“萨尔瓦多”、“萨拉热窝”、“萨格勒布”、“萨哈林岛”、“西萨摩亚”、“得克萨斯”等词。“萨”字,只有去声音sà一读。从《广韵》桑割切,中古入声字。极易误读成sā。另外,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中的“萨”字,也应读作去声。

馓子(sǎnzi)

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扭成花样。

丧钟(sāng)

西方习俗指教堂宣告教徒死亡或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敲的钟。后常比喻灭亡或死亡的信号。“丧”字,音sāng。从《广韵》息郎切,中古平声字。作名词用,指跟死了人有关的一切事情。《庄子·渔父》中有“处丧以哀,无问其事矣”句。相关汉语词还有“丧事”、“丧礼”、“丧服”、“吊丧”、“治丧”、“报丧”、“奔丧”、“出丧”、“发丧”、“国丧”、“服丧”、“哭丧”、“守丧”、“送丧”、“丧葬”等。这里的“丧”字容易误读成去声的sàng。

读去声的“丧”,多作动词或动词词素,如“丧失”、“丧命”、“丧偶”、“丧生”、“丧气”、“丧权辱国”、“丧魂落魄”、“丧家之犬”、“玩物丧志”等,表示丢掉、失去或情绪低落、失意。在“哭丧着脸”中,“丧”字轻读。

推搡(sǎng)

“推”和“搡”都是用力推来推去的意思。如“推推搡搡”。

缫丝(sāo)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字,音sāo,《广韵》作苏遭切,中古平声字。极易误读成cháo。

本色(běnsè/běnshǎr)

两读。一读běnsè,指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如“英雄本色”、“劳动人民的本色”等。二读běnshǎr(本色儿),指物品原来的颜色(多指没有染过色的织物)。当“色”字读shǎi时,汉语词另有“上色儿”、“套色儿”、“落色儿”、“掉色儿”、“退色儿”等。

栓塞(sè)

医学上指从体外侵入血管内的物质或从血管、心脏内脱落的血栓随血液流到较小的血管后,由于不能通过而将血管堵塞。如“血管栓塞”。“塞”字,在此读sè。中古入声字,从《广韵》苏则切。义同“塞”(sāi),用于某些合成词中。如“闭塞”、“阻塞”、“充塞”、“梗塞”、“填塞”、“拥塞”、“壅塞”、“淤塞”、“塞责”、“塞音”、“搪塞”、“滞塞”、“塞擦音”、“脑栓塞”、“一时语塞”、“闭目塞听”、“顿开茅塞”等。以上词里的“塞”字,极易误读成sāi。

另外,读sāi音的“塞”字,用于“塞子”、“瓶塞儿”、“耳塞”、“活塞”、“加塞儿”、“塞车”等词里,指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也指塞子。在“边塞”、“塞外”、“出塞”等词里,“塞”字读sài。

稼穑(jiàsè)

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劳动。也指种植技术或谷物。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第五》有:“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句。

杉篙(shāgāo)

用杉树的树干砍去枝叶后制成的直而长的杆子,多用来搭棚子、搭脚手架或撑船。“杉树”的木材叫“杉(音shā)木”。在“杉树”、“冷杉”、“红杉”等词里,“杉”字读shān。

莎车(shā)

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莎车县一带,是“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汉武帝时内属,后隶属于西域都护。“莎车”也是县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叶尔羌河中游。汉时为莎车地,清末设莎车直隶州,后升府。1913年改为莎车县。为南疆小麦、玉米、稻子、棉花的主产区。现隶属于喀什地区。

歃血(shà)

古代诸侯会盟时杀牲饮血或涂血于嘴角,以示诚信。《孟子·告子下》中有“孟子曰:‘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句。汉语词另有“歃盟”一词,是“歃血为盟”的略语,指歃血结盟。“歃”字,容易误读成shā。

煞白(shà)

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煞”字,极、很,副词。汉语词另有“煞有介事”、“煞费苦心”、“凶神恶煞”等。“煞”字,容易误读成shā。

霎时(shà)

极短时间。“霎时”与“刹那”都表示的是极其短的时间,但读音不同。“霎时”是汉语里的固有词,而“刹那”则是外来词,是梵语ksana的音译;“霎时”无确定的量值,而“刹那”则相当于一秒钟的七十五分之一。汉语里只有“霎时”和“刹那”,而没有“霎那”一词。“刹那”读音chànà。极易误读成shànà。

色酒(shǎi)

用葡萄或其他水果为原料制成的酒,一般带有颜色,酒精含量较低。

色子(shǎi)

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小立方体式的六面刻有1至6个点的玩具或赌具。玩时按点数的大小决定先后或输赢。有的地方叫“骰子”。

芟秋(shān)

指立秋以后为农作物锄草、松土的农事活动,可以促使农作物早熟、子粒充实并防止杂草结子繁衍。也叫“删秋”。“芟”字,指割(草)或除去。《诗经·周颂·载芟》中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句。汉语里另有“芟除(删除、除去)”、“芟夷(除草、铲除或消灭)”等词。

潸然(shān)

流泪的样子。《说文·水部》载:“潸,涕流貌。”“潸潸”形容流泪不止。今有“潸然泪下”一词。

膻气(shān)

指羊肉的气味或如同羊肉一样的气味。汉语词有“腥膻”、“膻味”、“如蚁附膻”(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等。《三字经》中有“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句。

膻中(shān)

读音shānzhōng,古读dàn zhōng。中医学名词,指胸腹中央心包所在处。针灸时的穴位,主治哮喘、咳嗽、胸痛等。《灵柩经·经脉》中载:“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

掺手(shǎn)

拉着、握着手。《诗经·郑风·遵大路》中有“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句。在古鼓曲《渔阳掺》中读càn。李商隐《听鼓》中有“欲问渔阳掺,时无祢(音mí)正平”句。

讪笑(shàn)

讥笑。《新唐书·韩愈传》结尾的“传赞”载:“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音jiá,被绊倒)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

苫布(shàn)

遮盖货物用的大雨布。“苫”字,表动作义,指用席、布等遮盖。如“把露天的粮食苫上”、“将装满垃圾的车辆用苫布苫住”等。读阴平音shān的“苫”字,作名词。指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古时人们用草编成草席,居丧时睡在上面,以示哀戚,有“寝苫枕草”一词。

疝气(shàn)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常指腹股沟部的疝,症状是腹股沟凸起或阴囊肿大,时有剧痛。“疝”字,容易误读成shān。

封禅(shàn)

“禅”字,音shàn,从《广韵》时战切,中古去声字。凡读这个去声shàn的“禅”字,都与帝王有关。古时帝王登泰山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祭天)称“封”;在山南(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里有专门记载此事的《封禅书》。其六开句即是:“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古代帝王封禅一般都在泰山举行,《史记·封禅书》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泰山举行过这样的大典。从舜至汉武帝时专门记载封禅制度的典籍叫“封禅书”。“禅”字,容易误读成chán。

禅让(shàn)

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如尧传舜,舜传禹等。《庄子·秋水》在论及禅让礼制与子嗣承继的利弊差异时有“帝王殊禅,三代殊继”的说法。今河南修武县北有“禅陵”,为后汉献帝墓,以汉禅位得名。汉语词“受禅”、“禅位”等词里的“禅”,都读去声的shàn。“禅”字在这里极易被误读成chán。读chán音的“禅”字,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骟马(shàn)

阉割掉马的睾丸或卵巢,以促使其长膘。

嬗变(shàn)

演变。“嬗”字,极易误读成chán。《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的开句就是:“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谓陈涉、项氏、汉高祖也)。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丰赡(shàn)

丰富;充足。“赡”字,极易误读成zhān。《广韵》作时艳切,中古去声字。《墨子·节葬下》中有“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句。汉语词另有“详赡”、“赡学渊闻”、“务农积谷,国用丰赡”等词句。

赡养(shàn)

即供给、奉养、养育的意思,一般是指供给生活所需,使其生活有所依靠。多指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在物质上、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元史·世祖纪》载:“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产三男,命有司量给赡养。”汉语词有“赡养费”、“赡养老人”等。

浩浩汤汤(shāngshāng)

浩浩,形容水势浩大,也指广大辽阔;汤汤,指水势大而汹涌。《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范仲淹《岳阳楼记》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汤”字,在此不读tāng。

国殇(shāng)

为国牺牲的人。“殇”字,古时指未成年而死去。《仪礼·丧服传》中载:“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

滥觞(shāng)

“滥”,指浮起;“觞”,指酒杯。左思《吴都赋》有“里宴巷饮,飞觞举白”句。《孔子家语·三恕》曰:“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意谓长江初发源处,水量少得仅可以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钟嵘的《诗品》中有“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音xiòng,遥远,久远)矣。夏歌曰:‘陶乎予心。’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句。

绱鞋(shàng)

把鞋帮鞋底缝在一起。也作上鞋。

老少边穷(shǎo)

特指老区(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有特殊的优惠扶持政策。“少”字在此读shǎo,容易误读成shào。

少不更事(shào)

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召公(shào)

姬姓,名奭(音shì)。周武王之臣,周成王的太保。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史称“召公”或“召伯”。召公乃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与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实现了“成康之治”。其支系子孙世袭“召公”封号,并以邑为氏。“召”为罕见姓,音从《广韵》的实照切,中古去声字,今读为shào。历史上周有召虎,汉有召平。“召”在春秋时于“邵”同源,后一分为二,各为一姓。

猞猁(shēlì)

一种头像猫、身体比猫大得多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性凶猛,行动敏捷,善爬树,以捕食小动物为生。夜间活动,白天栖息于多岩石的森林中。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猞”字为“统读”shē。极易误读成shě。

折耗(shéhào)

物品或商品在制造、运输、保管等过程中造成数量上的损失。其中读shé音的“折”字,从《广韵》的常列切,中古入声字。汉语里另有“折本儿”、“折秤”等词。另外,“折(shé)”也指长条形的东西断,动词。如“椅子腿折了”、“棍子折了”、“摔折了腿”等。

在“宁折不弯”一词里,“折”字应读shé。宁可折断也不弯曲。比喻宁可牺牲,绝不屈服。

读zhé音的“折”字,多为动词。如“折断”、“折合”、“折桂”、“折叠”、“折服”、“折扣”、“折磨”、“折射”、“折价”、“折旧”、“折算”等。作名词时,有“折子”、“奏折”、“存折”等词。

佘太君(shé)

《杨家将》中的人物。也称“杨令婆”。北宋名将老令公杨继业之妻,精通韬略。所生八子及一孙,先后殉国。在西夏侵扰中原时,她百岁高龄,仍披挂上阵,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集中体现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

“佘”字,单姓。一说由“余”氏转化而来;另一说“佘”姓原本姓“折”,山西保德县佘窝村有“折太君墓碑”。

舍下(shè)

古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家为舍下,即“舍间”,谦辞。如“闲暇时请到舍下一叙”。另外,古人也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