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3276800000020

第20章 标题与版式(2)

二、中规中矩与不拘一格

这里所谓的中规中矩,是指《环球时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在拟制标题方面形成的一定之规,如头版标题的表现形式基本定型。而不拘一格,则指富于变化的标题形式,主要体现在头版以外的其他版面上。二者共同服务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构成了《环球时报》标题的独特风格。

(一)标题结构

《环球时报》的标题大部分都是“引题+主题”的复合型结构,一部分是只有主题的单一型结构,“主题+副题”的复合型结构较少。很难看到在其他都市类报纸上常见的引题、主题和副题“三标俱全”的标题。特别是头版的标题,多年保持了相同或相似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外观”——横竖结合。即横排于版面上方、报头之下,多由“引题+主题”构成的通栏题,与竖排在版面右侧的“单一型”标题,形成直角之势,横竖标题在颜色、字体上和谐搭配,凸现轻松不失严谨的基调。

头版通栏标题最大的特点是,引题多由两个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短句组成,通过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揭示意义、烘托气氛等方式引出主题,主题则概括主要新闻事实或点明主要观点,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方面的例子前文列举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来看几则2008年报纸头版右侧的竖题:

泰国首都进入紧急状态(9月3日)

俄轰炸机进美国后院示威(9月12日)

全球昨日遭遇大股灾(10月7日)

韩国遭西方唱衰很恼火(10月21日)

油价暴跌震动世界格局(11月13日)

全世界迎来经济寒冬(11月19日)

中国强硬回击欧盟指责(12月2日)

希腊大骚乱令欧洲震惊(12月11日)

这些以“单一型”结构立在头版右侧的标题,实际上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在标题的下方注明“文见第十六版”(或其他版),标题颜色彩底反白,十分醒目。而在刊载全文的第十六版或其他版面上,标题依然是“引题+主题”的复合型结构,头版将其中的主题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由于主题是标题中的核心部分,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按图索骥,到相应的版面上阅读正文。这种处理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头版“寸土寸金”的版面资源,也满足了读者对国内和国际要闻的了解欲望,同时形成了《环球时报》头版标志性的特征,能够让读者在零售报摊的“芸芸众报”中一眼认出《环球时报》。

(二)“新闻源+新闻内容”的表述方式

引题交代新闻来源,主题(和副题)说明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引题和主题合起来是一句话,或者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载文(引题)

农民工是中国的宝贵资产(主题)

(2008-2-4)

《堪培拉时报》认为(引题)

澳无力担当美中桥梁(主题)

(2008-11-14)

一名埃及记者眼中的中国(引题)

走进平静而自信的大国(主题)

(2008-11-20)

英报文章建议

中国和平崛起的四个关键(引题)

(2008-12-19)

这是《环球时报》很有特色的一种标题样式,主要用于“关注中国”版。在转载外电外刊的稿件时,引题交代新闻的出处,点明具体的报刊、通讯社或电视台等的名称,主题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见解。文后详细注明出处,除媒体名称外,还有发表时间、原来的题目、作者、译者等。这样的文摘内容“为我所用”,不但丰富了报纸的报道题材,还能在忠实反映原文的同时,通过标题“借他人之口”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独特的视角开阔读者的视野,启发读者的思想。

(三)文中常加插题或提要题

《环球时报》的稿件大多较长,标题以复合型结构为主,而且多有插题,有的还有提要题,信息提炼较为完整,思路清晰明确,导读作用很强,方便读者阅读。插题并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而是以准确概括内容和传播信息为首要标准,形式灵活多样。下面分别举一例插题和提要题,加以说明。先看插题:爆炸惊吓八国峰会“基地”组织声称负责(引题)

伦敦突遭恐怖袭击(主题)

(插题):爆炸现场一片混乱

布莱尔严厉谴责恐怖分子

我驻英使馆正忙着了解是否有中国人伤亡的情况

各国反应强烈

伦敦遇袭并不突然

(2005-7-8第1版、第16版)

2005年,当地时间7月7日上午,位于英国首都伦敦中心的5个地铁站同时发生爆炸,接着两辆公共汽车又遭到袭击,英国和全世界为之震惊。《环球时报》驻英国和其他多国的记者发来了报道,在7月8日的头版和第十六版作了详细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采用复合型结构,主题和引题分别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及影响,文中还用了5个插题,插题句式并不对仗工整,句子长短不一,但都准确地概括出各自统领的那一部分内容,且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说明爆炸的情况及其反响。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再看提要题:

从国家脆弱性看中美日未来(主题)

(提要题):

主张以美日同盟为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的主轴,促使中国融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和地区安排,这种观点可能成为美国政府中的主流

以可持续发展为例,日本在三国中走在前面,美国与日本有较大差距,而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这一趋势在未来十年中可能继续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

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国内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些方面超过日本和美国遇到的挑战

(2008-2-20第11版)

这是《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一篇文章的标题,这个版面经常发表一些资深国际问题专家撰写的文章,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观点鲜明,有理有据。通常在主题之后、正文之前加入提要题,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实、做法、问题或观点等,向读者作简明扼要的介绍。《从国家脆弱性看中美日未来》这篇文章的提要题,首先点明了对于中美日三国未来可能的关系,美国政府中的主流观点,进而指出中国与日本、美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差距,最后强调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挑战,超过日本、美国遇到的挑战。

由于这类文章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运用提要题对主题及文章的内容加以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全面掌握与透彻理解。

以上从标题的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形式等方面,对《环球时报》的标题特色作了初步探索和分析。总而言之,《环球时报》的标题简练、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新闻的内容;在表现形式方面,首先以头版的大号字通栏标题尽显气势,加之色彩的和谐搭配夺人眼目,而当走近这份报纸的时候,就会在其出色的向导——标题的引领之下,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尽情享受“一报在手,纵览环球风云”的乐趣。

精彩的标题凝结着从总编辑到普通编辑的智慧和劳动。《环球时报》的标题,特别是头版标题,常常要经过不少人的反复推敲,有些标题甚至到最后付印前才能确定。

那则“鲜花葬丽人泪水送王妃(引题),戴安娜魂归故里(主题)”的标题是这样产生的:当时环球时报编辑部有八九个人,时任总编辑何崇元对大家说,你们每人起一个,彼此不要商量。收上来一看,没有特别好的。何崇元就一直琢磨这事,晚上回家,看电视里的画面,有那么多鲜花,人们在流着泪,于是想出来上面的标题,大家都说好。从1993年进《环球时报》担任总编辑,到2005年下半年离开,这期间《环球时报》头版的标题一直由何崇元来定。

之后,现任总编辑胡锡进接过了这个担子。笔者在环球时报调研时,曾旁听过编辑部的策划会,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一个头版标题从胡锡进总编辑嘴里脱口而出:《巨商批台湾“闭关锁国”》。

《环球时报》的标题是编辑部集体成员的结晶,也饱含着总编辑的心血,其独有的风格是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期待着更多的标题成为《环球时报》版面的亮点和读者关注的焦点。

第二节版式自成一家

不同类型的报纸具有不同的版面风格。有学者将中国20世纪末的报纸版面归纳为:日报模式、行业报模式、专业报模式、晚报模式、都市报模式、服务报模式等。

某一类报纸由于具有一定的共性,能够比较容易地同其他类型的报纸区别开来。而“这一类”中的“这一个”能否从同类报纸中脱颖而出,进而在众多的报纸中独树一帜,则取决于报纸个体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进入新世纪,国内一批发行和广告收入居领先地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报纸相继进行改版,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版面设计中,使报纸常办常新。一些新创刊的报纸短时间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以新颖的版面吸引读者的目光。

《环球时报》的版面编排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明显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个性特征。探究它的版面风格,总结其规律特点,将为丰富现有报纸模式发挥积极作用。以下从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的版面风格作初步探讨。

一、具有显著标识的头版

报纸版面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标识功能。就头版而言,除了从报头辨认报纸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某些独具特色的编排形式,使报纸形成自己特有的形象,即使蒙住报头,也能让读者在一瞥中认出它,这是成熟的现代报纸应该具备的功能。

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环球时报》的头版标新立异,以其“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气势将版面的标识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显著的特点是:

(一)简洁醒目的报头

报头是以报纸名称为主的部分。这份四开小报的报头位于头版上方左上角,报名横向伸展,宽度为三栏,占版面宽度的三分之二。中文报名的字体俊秀飘逸,其下方的英文报名纤细修长,整个中英文报名红底反白,简洁醒目。报名下面横贯版面的狭长细框内,依次用黑色文字标明“期号”、“日期”、“售价”、“版数”、“主办单位”。这些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也是头版的标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