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3276800000037

第37章 目标与对策(3)

与其他媒体相比,报纸有利于读者的反复阅读和进一步思考,适合做深度报道,而且携带方便,适合人们在非办公环境使用。同时由于截稿和印发限制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在信息及时性要求上有些力不从心。《华尔街日报》通过报网一体解决了这个问题。报纸通过深度报道等体裁主要解决“某些新闻或带来什么”的观点问题,网络则通过其每天24小时不间隔传播的时效优势及时解决“最近发生了什么”的事实问题。这样,对读者来说,只要成为《华尔街日报》的报网用户,就获得了全天24小时的“报加网”全程信息服务。

《华尔街日报》报与网的内容关联性不仅体现在双方内容上的提示和补充,更有通过关键连接点的互动。“华尔街日报在线”的版面设置、新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与《华尔街日报》的相似性,如结构上垂直为主、水平为辅的综合版式、色彩上简约的深蓝色基调、网络上频道与报纸上各叠的对应等。另外,通过同一栏目的双方设置,加强二者的互动,如“what’s News”专栏“What"s News”专栏是《华尔街日报》标志性栏目,它位于头版,集纳了当日最重要新闻的摘要,是读者注意力的第一个驻留点。“华尔街日报在线”也在主页的相应位置开设了一个同名栏目,作为网站标志,用户打开网站第一眼就能看到。两者兼设,外形相似、功能相同,读者很容易把二者连为一体。还有“今日问题”专栏,通过在网络上做调查,在报纸上设专栏公布调查结果,这样就把读者先吸引到网站上去给有关调查投票,促进了报网一体。

四、人才资源的储备问题

《环球时报》的人才资源与发展要求相比,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驻外记者不能“随叫随到”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虽然遍布全球,但多数属兼职,比较松散。总部编辑联系驻外记者写稿,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随叫随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题落实。由于短时期内难以加派驻外记者,也许可以尝试在当地加大招募人才的力度。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说:“凤凰卫视在台湾的几十名记者都是当地的,没有从总部派人过去。海外用的华人,大多是当地华人,往往会从留学生中招募。”凤凰卫视在海外的影响力比较大,其本土化人才战略,值得《环球时报》研究。

(二)缺乏英语以外其他语种的人才

《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以后,中国的声音在英语世界得到进一步传播。但英语世界不等于整个世界。用多语种全方位开展对外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之意。《环球时报》似应加强多语种人才储备,利用国家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政策,吸引更多出国人员、国外对华友好人士加入。

(三)缺乏既懂外宣又懂网络的人才

《环球时报》之于国外读者,目前影响力主要通过环球网这个平台来展示。需要适应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增进实时互动。这些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大量既懂外宣又懂网络的专业人才。解决好这个问题,与增强国际传播力,息息相关。

(四)缺乏对外传播领域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从中文版拓展到英文版再拓展到多语种版,从平面媒体转向“报网融合”,从“内宣”为主转为“内外宣”并重,追求国际影响力,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短板”问题愈发显得突出,亟待大力培养引进。

第三节对策建议

环球时报突破上述瓶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迈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不揣冒昧,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必须更新观念

实现新的目标,需要优化技术平台,重构编采流程,提升队伍素质。同时,应当更加强调观念更新,进而焕发新闻传播力。

(一)直面外宣工作现实

要清醒认识到,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外宣工作突出和平发展主题,正面、理性、持久、温和地向世界正确说明中国,向中国正确说明世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时;又要看到对外宣传报道在不同时段、不同程度上多概念堆砌,少事实支撑;多最后结论,少过程展示;多严肃庄重,少生动活泼;有报道意识,缺整体策划;有正面典型,缺社会感动;有热点引导,缺及时主动。

直面外宣工作现实,应是环球时报人观念更新的逻辑起点。往下得到的效果将是:继续凭借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实际效果。

(二)适应西方受众重逻辑论证、崇尚求异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发展历史看,全球五大文明系统,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没被打断过。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其长处。但是,它多直观而缺乏逻辑论证,崇尚求同。而鄙夷求异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中国受众的接受习惯是:希望媒体能给一个有一定结论性的报道,讲清楚一件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包括给予评论。

西方受众的思维方式明显打有重逻辑论证、崇尚求异的烙印。多数西方受众的接受习惯是:你只要把事实告诉我就行,至于结论怎么下,由我自己决定。

过去,我们的外宣工作为什么常常事倍功半?原因之一是:按照中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向西方受众做宣传。所以,要走出误区,积极、主动顺应西方受众的思维方式。换言之,环球时报人应琢磨如何在生活化的叙事中渗透中国立场、中国观点?这样琢磨的结果将是:继续凭借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实际效果。

(三)确立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观念

人们观察思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传播,会发现其成功点之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这也构成了当今信息舆论战的特点之一。换言之,环球时报人应确立的传播观念之一是:开发多种传播渠道,诉求多个表现角度,这比所有信息从同一通道传出更为可信,更易被西方受众接受。可以预期的结果将是:继续凭借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实际效果。

二、扣住关键环节

如前所述,如何既全方位传播国际新闻,又减少对外电的依赖?如何既强化本报立场、观点,又淡化宣传色彩?——均系《环球时报》突破瓶颈,向国际一流大报迈进之所需。在近期难以扩充专职驻外记者队伍,又要保持现有版面规模的情况下,增强报道原创性和提高传播公信力,似应扣住以下环节:

(一)抢占制高点,筹建自己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在国际传播领域,《环球时报》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背景,又以反映中国民意民声为己任,显然需要长期跟踪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国际重大问题。建议依靠资深记者、编辑和国内外有关专家等资源,筹建环球时报国际问题研究所,系统观察思考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大问题、重大动向,以增加新闻宣传的预见性、权威性。可以考虑借鉴达沃斯论坛的模式,设立“环球时报论坛”,定期约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国际热点问题交流看法,以增加相关报道的原创性、唯一性。

(二)加强议题设置,在国际舆论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西方传播学界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新闻媒体在告诉读者怎样想这一点上大都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上却异常有效。通过连续不断的报道,现代传媒能迅速地告知公众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外交方面的议题,由于公众对重大的国际事件或政治冲突缺乏直接的经验,他们被迫依赖新闻媒介,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传媒对这种非强制性的议题就具有更大的设置和说服力量。

《环球时报》在议题设置上不乏成功经验。以有关美韩黄海军演的报道为例:2010年6月8日头版刊登《美航母欲进黄海军演》,黄海军演的话题被提了出来。接下来,美韩军演的文章在头版达到13篇,末版3篇,2版和3版加起来近20篇,深度报道版也有独家策划的《在横须贺追踪美航母》。《环球时报》通过驻外记者对美韩国防部、外交部的追问和寻找不同报道视角,美韩军演话题得到持续升温。中国外交部、军方屡次公开反对美韩军演、韩美官方的谨慎态度以及军演计划的一再调整、推迟,与中国社会舆论的反弹显然有一定联系。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环球时报》能够把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十分难得。”

总体来说,《环球时报》在议题设置上还应该做得更好。要在涉华问题的国际舆论交锋中,多多抢得先机,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服务。深入报道并点评世界新闻,才能切实提高国际话语权。这也是报纸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三)一个宗旨,多种声音

适应当今世界信息舆论战的特点,《环球时报》要紧扣加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这一宗旨,发出多种声音。因此,《环球时报》传递世界评点中国的声音,也要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其“国际论坛”版现已成为发表不同声音的平台。但是现有版面无论从数量、稿源,还是内容方面看,还不足以承载民间舆论的多种意见。可以适当扩充版面或开设新栏目。比如,开辟类似“中国老百姓看中国外交”的版面或栏目,让关心国家大事的普通中国人发表一家之言;再如,设置“我在中国”之类的版面或栏目,让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谈对中国的看法、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等。

《环球时报》的成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而这张报纸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令人充满期待。明确战略目标,发挥既有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增强特色、扩大影响,《环球时报》终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