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3276800000009

第9章 视野与内容(2)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中美关系日益突出的重大争议之一。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决定了两国经济关系是互补互利的。然而,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摩擦中共存,在曲折中前进。《环球时报》报道了两国之间知识产权摩擦升级,美国因盗版盘一事起诉中国,中美首次因这一棘手问题对簿WTO公堂,揭示了中美利益冲突的又一个重要战场。

——中国热点话题。2008年,北京将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美国出现了“抵制奥运”的杂音,《环球时报》报道了美国政府和民众不支持抵制北京奥运的消息。香港回归十年之际,美国《时代》周刊用了整整25页的篇幅,报道香港回归近十年的变化,公开地为其姐妹杂志《财富》十多年前发出的“回归将令香港死亡”的预言认错,称香港现在更加充满活力。《环球时报》的高调报道,用事实说明,中国内地是香港的活力之源。

2007年以来,中美关系中,美国比较关注的是中美贸易问题、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等,而一些传统的焦点,如人权问题等退居二线。《环球时报》2007年1—6月头版对中美关系的报道,集中反映出贸易和军事方面的话题,表明中国主导中美关系的能力正在增强。

三、关注安全形势

中国在整个国际动态局势中所处的位置,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局势,周边国家、友好邻邦的发展动态,世界范围的安全形势等,是《环球时报》关注的重大主题,经常出现在头条位置。

(一)突出国家安全,强化危机意识

国际论坛版透过国际问题观察者的思考,作出有说服力的解读,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未来十年:中国安全吗?》、《中国呼唤安全战略》、《中国安全,两难与出路》、《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更重要》、《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安全》等文章,揭示中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安全问题很重要。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安全领域日益扩大,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重视人身安全,保障公民权益

2007年,上半年头版报道的突发事件中,有6条是有关中国人在国外的安全状况问题,报道了中国人在国外遭受绑架、武装袭击、火灾、爆炸威胁等事件的发生,如《绑架事件警示中国人》、《韩收容所大火烧死我同胞》、《200匪徒袭击埃塞中国工地》、《中国船员索马里遭绑》、《被绑架中国人15小时获释》、《我驻伊使馆楼下大爆炸》。记者通过采访国际问题专家指出,“随着每年3000多万中国人走向世界每个角落,海外中国人的人身安全也成为我们国家和公民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速度显然快于国家能够向他们提供安全保护的速度,而且从全球的经验来看,任何国家保护个体公民的安全,都比保卫国家的安全更加复杂、更加困难。……这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新课题。”报道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保护中国公民在国外的安全和合法利益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的提醒和教育”,提醒国人在外应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处处谨慎小心,对当地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了解和尊重,尽可能不触及敏感地带,少给自己招惹麻烦。”

(三)关注周边安全,记者实地踏访

当今中国周边环境之复杂,在世界大国中实属罕见。为采访中国的边境地区,《环球时报》记者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国境线边上的这些土地。目前与中国接壤的邻国有14个,海上邻国有6个。边境是否安睦、关系是亲是疏、交往是畅是滞,对中国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关系重大。几年来,记者们的足迹遍及与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目睹了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和固边、富边政策在极为复杂的边境地区如何深入人心,向读者作了详尽的介绍。

——边境赌场。2005年的春节前,记者来到中缅边境的云南瑞丽,专程采访边境线附近的赌场,还深入到缅甸境内的一个赌场。通过实地调查,发回了两篇深度报道《我周边赌场纷纷关门》、《记者暗访缅甸赌场》,为读者揭开了边境赌场的神秘面纱,显示了中国政府掀起的“禁赌风暴”在我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威慑作用,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边境立界。2005年6月2日,中俄两国外交部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了两国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议。黑瞎子岛等两块中俄之间最后存有争议的边界将正式划定。互换协议前一天,记者登上了黑瞎子岛,对这一历史性时刻进行了实地采访。两年后,他们再次来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见证黑瞎子岛上新建立起来的两国边境界标,以及国界划定后,两国在和平与安宁的环境下,在各自边境地区从事的各项开发活动。2007年9月,环球时报组织了一场从东到西穿越俄罗斯的采访活动,历时27天,跑了10个城市,横跨9个时区,深入了解俄罗斯全境,深切感受中俄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对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边境贸易。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的几天,中印边境上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也正式开通,这是多年封闭的两国边境上开通的第一条公路贸易通道。记者分别从印度、中国两侧赶到山口,亲历了这个重要时刻,发回了《商队穿越中印实控线》、《开放第一天的乃堆拉》、《乃堆拉边贸还没热起来》等报道,配合外交工作,促进两国边贸发展。但在采访中发现,政治上具有象征意义的相关仪式举行后,这个边贸通道并没有外界期待的那样兴旺。记者调查了解到,生意冷清的原因是印方戒备心重,并未真正敞开边贸市场。记者认为中印建立合作共赢格局,还有很多心结需要解开。《环球时报》掌握了这个第一手信息,不仅为国家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使报纸正确拿捏相关的报道分寸,做到了心中有底。

(四)审视世界安全,尤以“反恐”为重

2001年美国“9.11”事件以后,恐怖主义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重大隐患。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国际恐怖主义行为,支持反对恐怖主义的行动。《环球时报》对发生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恐怖威胁和恐怖袭击事件多有报道。这些报道,由于事件本身的重大性及报道的深入及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如2002年的《印尼巴厘岛发生特大爆炸》、《俄罗斯接连发生恐怖事件》;2003年的《萨卡布兰卡炸得惨》、《恐怖组织变了手段》、《“东突”恐怖头目被击毙》;2004年的《恐怖阴云笼罩欧洲》、《反恐战打得很激烈》、《中国绝不向恐怖妥协》、《俄罗斯向恐怖宣战》;2005年的《伦敦突遭恐怖袭击》、《埃及爆炸又造恐慌》、《黑衣人炸了巴厘岛》、《“基地”密谋发动大袭击》、《恐怖威胁折磨纽约》、《印度首都遭连环爆炸》、《巴全力保护中国工人》;2006年的《拉登再放狂言挑衅美国》、《巴追捕袭我工程师凶犯》、《“基地”自吹已经建国》、《扎卡维死讯传遍全球》、《车臣匪首如何被炸死的》等,都引起国内外媒体和读者的普遍关注。

2007年1月,新疆公安厅发布消息:在南疆捣毁了一个“东突”恐怖训练营。两天后,记者就出现在了昆仑山区荒凉偏僻的围剿行动一线,现场采写《在南疆探访围捕“东突”》,报道了警民合作打击恐怖分子,当地维族群众和警察昼夜设卡围堵,四散而逃的恐怖分子最终全部落网等详细情况。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回击了一些外国媒体散布的“恐怖分子其实是矿工”的谣言。

几年来,《环球时报》对恐怖威胁和恐怖事件,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进行了详细报道,同时也刊登了多篇反思的文章,如《武力不是反恐唯一办法》、《反恐不该有私心》、《反恐呼唤大智慧》、《谨防把“恐怖主义”当帽子》、《趁火打劫不能清除恐怖》、《战争使恐怖毒瘤扩散》、《反恐,还是该听联合国的》、《反恐三年再思索》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反恐,保障人类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除了反恐报道,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世界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战乱,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世界性震荡和冲击事件,《环球时报》都给予充分关注,向读者全面报道世界范围内的安全状况。

时政报道中,除了占有较大篇幅的台海报道、中美关系报道、中国安全及世界安全报道,还有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某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突出问题的报道。

《环球时报》的国际政治报道,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透视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

经济报道在《环球时报》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且呈逐渐扩大之势。最初开设的版面是“经济生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报纸的版面布局不断调整,先后开设了“生活向导”、“经济广场”、“企业之鉴”、“经贸纵横”、“经济”、“生活天地”、“国际知名企业”等新的版面或栏目。在不同时期,经济专有版面为1—2个。2007年10月,周五出版的第17、18、19三个版为经济版面,分别是“财经观察”、“一周财经大势”、“全球理财”。2008年,“经济”版更名为“环球财经”版,由一个版面增至两个版面。周五出版的增版,也设有“经济观察”版。

一、记录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足迹

经济报道是《环球时报》的主角。经济领域的报道,起初只涉及饮食起居、美容健身、长寿奥秘、旅行安全、生活常识、服装、物价等领域,因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读者普遍关心。同时,经济版提供的国内外最新商贸信息,详细介绍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帮助企业总结经验教训,国内的企业把它当作难得的“前车之鉴”。

为了满足读者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知识、解答新问题的需求,《环球时报》逐步增加了货币、证券、股市、房地产、跨国合营、海外投资等方面的报道,着力关注经济热点,分析经济走向。《环球时报》的经济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版面上,反映经济管理和经济现象的篇幅渐渐多于反映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的篇幅。

2002年6月6日,以国际时事政治为主的头版,第一次被经济报道《美炒作中国崩溃论》取代。文章说,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稳步发展,西方有人对此不解,发表种种奇谈怪论,舆论纷纷加以炒作,泛滥一时的“中国统计数字水分论”、“中国崩溃论”等,就是其集中表现。

为了回应西方的误解和西方媒体的炒作,《环球时报》头版频繁出现金融、贸易问题的报道。2005年1月要闻版刊登《中国经济给韩国人机会》,2月要闻版推出《联想并购受阻内幕》,2006年的《中国宣布不会抛美元》、《世界聚焦中国调控房价》、《中国竞争力下降了吗》。2007年以来,《中国股市意外影响世界》、《世界透过股市看中国》、《中国经济迎战世界经济寒冬》、《中国成APEC峰会焦点》等报道,吸引了读者关注的目光。

2008年,全球经济走软,粮价、油价高涨、中国股市波动,经济版抓住这些热点,作了大量报道。《走近全球大粮仓》、《热钱在中国》等赢得了读者的好评。《环球时报》发挥驻外记者多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国内外最新的股市动态呈现给读者。经济版还采访了大量专家,对重大经济事件提供深层解读,增加了报道的厚度、深度和力度。

《环球时报》经济报道的贡献,就是它适时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对世界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从1993年到2008年,“15年,中国的GDP增长7倍,进出口贸易增长10倍,外汇储备增长70倍。15年,一个国家崛起在世界面前;15年,一份报纸记录着这个国家崛起的进程。”《环球时报》见证了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历程,记录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足迹。

二、报道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

——对中国经济现象的新思考、新判断。1993年,在《环球时报》创刊号上,一篇题为《真正走向“共同”》的文章,让中国读者对欧共体一体化过程,和当今世界走向“统一大市场”的潮流有了新的认识,它引导读者对世界经济这一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思考。

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国人对舶来品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消费热潮。《环球时报》第7期刊登文章《美国经济学家评说中国“高消费热”》,首次把“中国”与“高消费”联系在一起。尽管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消费者迷恋进口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他们还是认定,中国出现高消费是不争的事实,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