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3277500000012

第12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6)

所谓影响研究,就是指对超越国家、语言和文化界域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影响研究既是比较文学学者最早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最初在法国形成的一种有一定学科研究规范的研究类型。影响研究指双方的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必须是那些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互动和互渗。保罗·梵·第根(Paulvan Tieghem)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影响研究,在方式上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影响研究寻求某一国家文学始自放送,经由传递,再到被接受并产生影响的“经过路线”,总结出“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具体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可就此而具体细分为“誉舆学”(流传学)、“媒介学”(译者、译本、改编、演出、评介交流)和“渊源学”(主题、题材、文体、风格的来源)三种研究范畴。

所谓平行研究,乃是比较文学中相对于影响研究的另一类重要的研究路数,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犹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故称其为“平行研究”。崛起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标志,他们不满于法国学派漠视作品审美欣赏这种停留于外部考证的研究方式。1953年和1958年,注重文本批评的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韦勒克,分别在《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对法国学派重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这两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并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1962年,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雷马克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重新定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建筑)、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学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平行研究主要考察和研究那些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渊源与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或互动;这种平行比较还包括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逻辑分析与审美批评的综合。因而,平行研究也常常被认为是“跨学科研究”。平行研究的视野开阔,范围广泛,然而,它关注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研究对象本身的艺术特质,而不是别的,如意识形态倾向或道德伦理价值之类。

而所谓跨学科研究,是指对于研究对象进行跨越单一的学科领域的考察与审视,比如就文学与哲学、人类学、美学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化学等方面的多元交叉的关系进行研究;甚至跨越研究对象所属的文化传统与类型,故而又有“跨文化比较研究”(cross-cultural comparison)之称。也就是对照检验不同文化艺术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在抽样基础上建立起跨越文化传统与类型的归纳与总结。这种“跨学科”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意味着研究者的视野要从“作家—作品—读者”扩展到社会历史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把思想史、人类学、地域研究和社会科学方法引入文学视野,重新定位比较文学,以期促进人类文学经验的会通和重新整合。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文学搜集的资料中抽取样本,并把这些抽样的资料做统计分析,用来说明一种文学传统得以形成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当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等这样一些经典性视角不再统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时候,在它的边缘地带更容易出现跨学科的尝试。当然,在现有学科体制之内,这样的尝试通常更多带有探索性与边缘性,它需要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互动。

当代比较艺术学中的跨学科与跨文化比较,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广播电视艺术不仅仅是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广播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后来居上的艺术形式,无疑承载着多种艺术形式与文化传统的广泛影响;它与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既有着共时的“平行”竞争,又有着历时的广泛“影响”,更体现为当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的媒介与桥梁。所以,就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就天然地存在着各种“可比性”,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性的基础。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艺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考察,也可以是广播电视艺术的不同形态类型或节目样式之间的比较分析,还可以是对于广播电视艺术自身不同要素、不同风格、不同受众群体及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的比较阐释。

无论是哪种类型,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应该有着一般意义上的描述、解释、并列、比较等具体的步骤。

比较研究的第一步是“描述”。比较研究往往是从详细描述比较的对象开始的,也就是说,对广播电视艺术以及与其相关领域的现状与影响尽可能周密、完整、客观地描述出来。为此,不仅要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献,而且更需要对其所承受的影响及其变异有充分的了解。

第二步是“解释”。在完成对所要比较研究的广播电视的各种节目样式、风格表现等加以详尽而客观的描述的同时,就要对所了解的传承及发展情况进行解释,以说明这些改变所具有的意义,从而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那样(why)。也就是说,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把所描述的广播电视艺术现状与社会的一般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说明它们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意义,达到合理而有效的解释。

第三步是“并列”。从严格意义上讲,比较研究从“并列”阶段才真正开始。因为在这个阶段,首先把前一阶段里已描述并解释过的广播电视艺术现象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在此基础上确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

比较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比较”阶段。在“比较”阶段,要对“并列”阶段提出的现象按照“平行”或“影响”的原则来“比较”各自的优劣得失;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考察,得出合理的结论与假说。

总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书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和思考也无疑体现了从经验的总结、历史的把握到本体的、形式的探索,再到对于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信息论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广泛借鉴。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或者说,也正是这种方法论的自觉,才足以成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